為什麼有人說李世民很牛?

夜緣夢


李世民肯定是牛人,也是一個很牛的皇帝。

一般來說,唐太宗李世民近似半個開國皇帝,而其他朝代如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時已經54歲,光武帝建立東漢時30歲,隋文帝建立隋朝時40歲,李世民的父親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時已經52歲,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大宋朝時33歲,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半個開國皇帝,登基時37歲,明太祖建立大明時40歲,明成祖登基時42歲。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幹掉兩位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並逼迫父親唐高祖李淵禪位之時,不過28歲而已。

於奠基後世的其他皇帝來說,這個年紀實在是太年輕了。

在這樣的年紀下成為皇帝,熱血仍然在他的胸膛流動,在位二十餘年間,數次對外對內用兵。

因其功績,毛主席高度讚賞李世民:“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貞觀二年,滅掉割據勢力梁師都建立的梁國,統一全國。

貞觀四年,滅掉突厥,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自貞觀中四夷君長請太宗為天可汗,是後夷人率謂天子為天可汗。--《資治通鑑注》

之後又對高句麗用兵,隋煬帝是數次用兵都告失敗,而唐太宗李世民多次取得大勝,為之後在唐高宗時期成功滅掉高句麗奠定了基礎。

入高麗境,凡百餘戰,無不捷。攻石城,拔之。進至積利城下,高麗兵萬餘人出戰,海岸擊破之,斬首二千級。--《資治通鑑》

貞觀二十年,又設立多個都護府管理漠北漠南,極大的擴大了版圖。

另外唐朝的“開放”之風也可以說是從李世民在位時期開始的,他本著內外一視同仁的理念得到了周邊各族的擁戴。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在治理國家上,唐太宗李世民又能夠從諫如流,選賢任能,並能完善和開創制度,如發展科舉制、租庸調製、府兵制等等。

再者如唐朝對待藩王的制度上不同於此前朝代的制度,宗室藩王只有爵位而不裂土。

本來李世民是想要對宗室子弟們全部封為世襲的刺史,最後在以長孫無忌等大臣的勸阻下而放棄了。而且這些爵位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其他的兒子也不過是個平頭百姓,想要步入仕途仍然需要通過科舉。

此後宋朝建立,宗室的對待方式也是類似唐朝,也就因此歷代只有唐宋兩朝沒有大規模的藩王之亂。

明朝建立後,以漢朝晉朝元朝為榜樣,分封藩王,結果導致朱棣的“靖康之役”,但朱棣也沒有徹底解決明朝的藩王問題。

最終使得藩王成為明朝在財政上的蛀蟲,間接的成為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我的拙見,歡迎批評指教。

關注南嶺說史,瞭解更多歷史趣聞軼事。


南嶺說史


不是別人說很牛,的的確確是非常牛!列舉一下毛主席和錢穆對他的評價

毛主席:“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錢穆: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一個傑出的君主,自稱: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剪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又安。古來英雄撥亂之主,無見及者,貞觀之治,尤為後世所望。太宗即英才挺出、又勤於聽政。太宗一朝賢臣,如王珪、房玄齡、杜如晦、溫彥博、李靖、魏徵、戴胄之類,指不勝屈,其君臣上下,共同望治,齊一努力之精神,實為中國史籍古今所鮮見。

因為大家不管從影視作品,還是歷史書籍等各方面,都對他有一個大致瞭解,我就不細講他的經歷

主要講他比較特別幾個方面

第一,少年軍事天才,基本上開國戰爭都是在他二十四歲之前就完成了,在對比整個中國封建王朝歷史,沒有一個開國君主戰爭能在他這個年紀就完成的,雖然他不是開國君主,但是他在唐朝開國時期,也差不多是這樣角色。

第二,中國從秦漢到隋唐經歷四百年的長期的分裂,雖然隋朝重新統一,可是隋朝非常短暫的又陷入天下大亂的局面,而又能夠重新統一起來,這個少年軍事天才貢獻最大。對比西方,羅馬帝國滅亡,就無法像中國這樣又重新統一,開始分裂到至今。如果李世民無法在統一起來,我們中國後面歷史難以想象

第三,在治理國家,創建了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後面歷朝歷代都是延續這套制度,只是有的朝代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輕微的修改,甚至到今天我們國家一些制度也是延續他。

第四,對外方面,秦朝對北方匈奴是建長城防禦策略,漢朝初期劉邦被匈奴圍困,對匈奴以和親嫁公主政策,經過文景之治修生養息,到了漢武帝主動進攻打了一二十年才把匈奴打趴下,最後整個國家都打的一窮二白。而反觀李世民剛開始國家非常窮困也是用國庫錢財收買了突厥才換來休養生息機會,可是短短几年,立馬就把北方突厥給打趴下,而且都是降服的服服帖帖,後來他也做草原的天子,稱“天可汗”,他沒有把這個問題留給後代子孫,在整個國家百廢待興時候征服了突厥,到了後面的朝代,宋被遼金威脅,明朝被北元威脅,在整個中國封建王朝漢人建立政權對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征服只有他是全勝,而且國家付出代價也最小。

如果還有不足的,希望小夥伴們留言補充


閱史明今


唐太宗李世民還不牛?

怎麼會有人問這樣的問題?

毛主席的《沁園春·雪》寫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也就是說,中國這幾千年來,唐太宗李世民在幾百個皇帝中是排的上號的!

為什麼?

我們簡單說說。

1. 武功赫赫

(1)雁門關救駕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8年),李世民出生於岐州武功縣,是隋朝岐州刺史李淵次子。

李家家世顯赫,他的父親李昞,北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昞之妻,李淵母親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姐

可以說,李家是皇親國戚。

因為關隴集團是以軍功來授予官職,所以李世民從小被李淵訓練的弓馬嫻熟。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突厥始畢可汗所率大軍把隋煬帝圍困在雁門口,箭矢都射入了城內,隋煬帝抱著兒子大哭,情況十分危急。

隋將雲定興奉命援救,向各地招募願意出征的軍士,李世民應募從軍。

當時雲定興所帶領的軍隊只有5000多人,隋煬帝圍困的軍隊有1萬多人,而突厥大軍是10萬之眾。

如果強行進攻,無異於以卵擊石。

於是李世民於是採用了疑兵之計,在軍中大量攜帶軍旗,戰鼓,將行軍隊伍拉長,迷惑敵人。

突厥人見煙塵滾滾,戰鼓雷雷,以為隨軍主力到了,再加上糧草不足,只好退兵。

隋煬帝逃回太原,對大侄子李世民豐厚的賞賜,從此李世民威名遠傳。

(2)晉陽起兵

隨著隋煬帝胡作非為,天下人紛紛起義,留守太原的李淵也決定起兵。

義寧元年(617年), 晉陽起兵後,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進攻長安。

但隋將宋老生率領兩萬精兵駐紮在霍邑,阻擋唐軍去路。恰逢連日大雨,唐軍的糧食斷絕,李淵和裴寂商量暫且撤軍回太原。李建成和李世民強烈阻止,終於使得李淵堅定了繼續進攻的決心。不久,唐軍攻克霍邑,隨後渡河,攻佔長安。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3)攻克洛陽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而河北、中原、山東、江南都有許多割據政權。李世民率軍出征,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主要有四場大戰役。

一,向西,破薛舉,平定隴西,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二,向北,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三,向東,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使唐朝佔領了華北。

四,向東北和向東,鎮壓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自此,唐朝平定北方,統一全國之勢,勢不可擋。

(4)親征高句麗

高句麗是北魏以來在東北最大的邊患。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唐軍取得多次大勝,攻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七萬人到中國,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隊,斬獲高句麗首級達到四萬餘級,而唐軍士兵死了不到兩千人,繳獲了大量鎧甲、馬、牛等等。

功績遠超隋煬帝,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戰果遠大於損失,重創高句麗。當李世民兒子李治即位後,滅高句麗。

2. 文治

(1) 文化

貞觀初年,李世民詔令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

並任命著名學者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於內庫,以宮人掌管。

(2)恢復經濟

隋朝末年大規模的戰亂,民不聊生。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使農民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使得經濟迅速。

與此同時,他還減輕農民賦稅勞役,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


總評價:唐朝貞觀年間,四海昇平,文治武功,鼎盛一時,史稱“貞觀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