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物種虧了10億!餐飲新零售到底有沒有未來?

第一批“市+餐飲”的新零售有許多已經成為先烈了!

近日,因虧損達10億,“超級物種”被永輝超市捨棄!

全時便利店母公司——復華打造的地球港,被曝出5家店全關,欠薪3個月!

復華打造的另一個新物種——D5廚房,營業不到半年就關店!

……

然而,倒退到1年前,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正當紅。

那麼,問題來了,這第一批新零售到底怎麼了?

小編將從餐飲的角度,討論下新零售。


超級物種虧了10億!餐飲新零售到底有沒有未來?


超市跨界幹餐飲,也得幹出特色!

線上+線下、超市+餐飲+其它業態,這是很多人對新零售的直觀理解。

但,新零售既然帶了一個新字,必然是要創造新的價值的,而很多做新零售的似乎都走偏了,表面上好像+餐飲+其他,做了新零售的事情,實際上餐飲的創新都不大。

很多做新零售的都走偏了

咱們先從超級物種的虧損說起。

今年前三季度,永輝雲創虧損6.17億元,累積總虧損10億元。

而永輝雲創的新零售業務淨虧達3.89億元,這也是18年開始,造成永輝財報虧損的主因。

於是,永輝選擇了壯士斷腕,剝離了永輝雲創,它旗下的超級物種自然也沒了靠山。

此次超級物種的虧損,第一是擴張太快,自2017年1月份開出首店,到18年第3季度,它已經開了56家門店。

第二,是超級物種的盈利模式還未打磨好。超級物種的定位並不清晰,一開始餐飲區比零售區大得多,後來兩區佔比持平,到後來,永輝超市創始人張軒寧說了一句,“年輕人喜歡什麼,咱們就做什麼”。

表現一:精品超市+特色餐飲,餐飲不夠有特色

大多數做新零售的,都主打特色餐飲,但放在整個餐飲大市場來看,他們做的餐飲特色並不鮮明。

從他們的選品就可窺伺一二。


超級物種虧了10億!餐飲新零售到底有沒有未來?


1)主打海鮮,但分得太細、市場小

來看看超級物種的選品。

有波龍工坊、鮭魚工坊、盒牛工坊等,都可以現場加工,就像南方的海鮮大排檔,現場買單現場加工後食用。

以鮭魚工坊為例。


超級物種虧了10億!餐飲新零售到底有沒有未來?


售賣三文魚、壽司、湯、刺生等日本料理,還有南極鰲蝦、赤貝、北極貝等食材,提供食材銷售和餐飲體驗,200元可以吃到各種新鮮日料、海鮮。

但估計很多人都和小編一樣,看到鮭魚二字,就很懵,什麼是鮭魚?其實鮭魚就是三文魚的另一個叫法,但大眾沒有認知。

由於中國大部分城市還是在內陸,人們對海鮮並沒有太細的認知,超級物種做海鮮,但切的市場太細,反倒做成了個小眾市場。

2)主打牛排,做低價,但場景不搭

再來看盒牛工坊。


超級物種虧了10億!餐飲新零售到底有沒有未來?


盒牛工坊,主打的食材是牛排,將一塊進口安格斯牛排的價格控制在30-50元。

但,國內賣牛排的,高端牛排如王品,人均消費400元,吃得是儀式感;也有將高端食材平民化的。

人均消費60-80元,也依然有餐廳的儀式感,比如東方豪客、豪客來。

中國人吃牛排,儀式感還是不可或缺的。

3)什麼都做,什麼都沒特色

什麼都做,什麼都沒特色,是新零售最普遍的問題。

以D5廚房為例。


超級物種虧了10億!餐飲新零售到底有沒有未來?


D5廚房,主打社區家庭的一站式消費,整體業態是“餐飲+健身+親子+書吧+花店”。

重點說餐飲,進入門店,就是餐飲區,D5廚房設有海鮮、牛排、日式小吃、港式火鍋、法式鐵板、滷味茶飲、歐派烘焙、鮮榨甜品等。

但是,品類看似很多,卻沒有任何優勢,牛排、火鍋、甜品、烘焙這些顧客在普通餐廳也能吃到,為什麼要來D5廚房?

D5廚房裡的這些品牌,要麼是自營的,要麼是一些不知名的第三方品牌。

看似是一條美食街、包羅萬象,實際上,各個餐飲都很普通,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因此,營業不到半年,所有門店都關閉。


超級物種虧了10億!餐飲新零售到底有沒有未來?


其它的新零售品牌,如復華打造的地球港,美團打造的小象生鮮,都是如此,餐飲本身平平,無法吸引人。

表現二:平價超市+快餐,和傳統超市沒本質差別

以超級物種為代表的新零售,走的還是精品超市+特色餐飲的路子,餐飲的範圍還是海鮮、牛排、火鍋之類。

還有一類本來做平價超市的,加上餐飲,也來做新零售。

比如,引進一些街邊賣奶茶的、賣煎餅、以及其它快餐,給個餐飲檔口的位置。

來超市購物的顧客,可以選擇就近解決一頓飯。

但其實,這種餐飲,和傳統超市外面的美食街,沒本質差別,只是一個開在超市裡面,一個開在超市外面。

甚至都不需要挨著超市,只要位置好,人流量足夠大且匹配,就能有生意,這自然不是創新,也就稱不上新零售了。

就像宜家家居的餐飲,本是為主業家居服務的,最後卻做到了年收10億。


超級物種虧了10億!餐飲新零售到底有沒有未來?


除了性價比高,比如1元的甜筒等;以及選品上的差異化,如瑞典式肉圓;最關鍵的是,宜家商場的選址都是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

因為在郊區,消費者的就餐選擇很有限,宜家餐廳的餐飲只要做到物美價廉,就不缺流量、不缺顧客、不缺生意。

新零售對的路子是啥?

做出1+1>2的效果

以上新零售的項目都走偏了,因為它們只有形式上的融合,實際上並沒有創造新的商業價值,沒有實現1+1 >2 的效果。

而新零售的樣板店——盒馬鮮生,3年開了100家門店,第一批門店已實現盈利。

其中,盒馬鮮生的獨特價值就在於,現場加工海鮮,既便宜新鮮又有現場感,創造了一批吃海鮮的新的顧客群。

比如,像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除了廣東,北京上海的顧客,其實並沒有很多機會吃到新鮮海鮮。

去餐廳吃海鮮,太貴,也不知道新鮮不新鮮;自己去市場上買,做起來又麻煩。

這個時候,盒馬鮮生出現了。


超級物種虧了10億!餐飲新零售到底有沒有未來?


鮮活的海鮮,如帝王蟹等,放在清水裡,還活蹦亂跳。

顧客自己挑選食材,然後交上加工費,讓盒馬後廚幫忙加工,現場做,就能吃到新鮮烹熟的海鮮了。

因為現挑現做,極具現場感,又新鮮便宜,普通老百姓也有吃海鮮的地方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盒馬新創造了一批吃海鮮的顧客群,這就是價值所在。

“超市+餐飲”看似能把一批流量用2次,比如逛完超市順便在餐飲區消費,想象很美好,但,一個現實的問題是,顧客為什麼要來這個地方?

除去好奇心和嘗新心理外,新零售裡的餐飲到底有什麼獨特價值,能讓顧客來第2次、第3次、第4次?

市場是開放的,城市是流動的,顧客選擇很多,新零售裡的餐飲,依然要在近4萬億的市場中廝殺、爭奪,依然免不了選品、找客群這些餐飲經營最基礎的東西。

餐飲跨界做便利店:沒機會,模式很難走通

超市在跨界幹餐飲,餐企也在跨界做零售,比如,魏家涼皮開了便利店、福克麻辣燙開始賣菜。

但餐企開便利店,第一,沒機會了,第二,模式也走不通。

先說魏家便利店。


超級物種虧了10億!餐飲新零售到底有沒有未來?


1)沒機會:便利店的餐飲,已佔30-40%的營收

要知道,現在,日式便利店的餐飲營收,就佔了總部的30-40%。

而餐飲+便利店,這個融合,比原有的業態更有優勢了嗎?是提升效率,還是降低了成本,還是解決了新的痛點?

2)模式很難走通

a、選址更難

相比餐飲,便利店的選址要求非常之高,主打便捷性,就是要開在顧客唾手可得的地方,人流量要足夠大。

b、sku多100倍,管控難

一家7-11便利店,大概有2000多種商品,而如此多的商品需要後端強大的供應鏈,以一個餐企有20款sku來算,便利店的sku是餐企的100倍,這對餐飲企業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便利店的毛利比餐飲要低得多,這就要求極高的精細化管理,極敏銳的用戶需求感知,以及強大的後端供應鏈管理能力。

所以,餐飲跨界做便利店很難。

小結

12月18日,深圳最大的超級物種開業,還引入了網紅茶飲品牌鹿角巷等,這表明,超級物種也在轉型。

新零售的未來是怎樣的,還未可知,但確定的是,第一批粗放經營的新零售已經是過去時了,轉型才是王道!

1+1>2,才是新零售,否則,就是新瓶裝舊酒,無法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