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有“崖山之戰後無中華”的說法?

崖山之戰是,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這場戰場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南宋滅國時,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的隕落,南宋殘餘勢力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所以,不少外國史學家認為這場海戰標誌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說法。那為何會有這種說法呢?

為何會有“崖山之戰後無中華”的說法?

​首先我們先看崖山之戰的背景,南宋末期,蒙古人揮師南下,南宋朝廷無力抵擋,節節慘敗,最終在公元1277年時,南宋流亡小朝廷趁亂逃到了泉州地區。而後,他們向他們向泉州地區的市舶司蒲壽庚借船,卻遭到拒絕,索性就直接搶了他的戰船並得到一些商船,民船逃到崖山,到崖山時,連同皇宮人員,再加上普通百姓,就只剩下了一共十幾萬人。而能作戰的,還不過三分之一。最終決戰之際,宋軍大敗,丞相陸秀夫帶著幼主趙昺投海而亡,隨後十萬軍民跟隨投海投亡。

為何會有“崖山之戰後無中華”的說法?

​這次戰爭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中國人認為自己是最文明種族,可以領導世界,統治四夷。最終卻讓夷狄成為統治者,沉重打擊了中國人的自尊心。而且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

為何會有“崖山之戰後無中華”的說法?

​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制度、開始受限的皇權、先進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斷了,文明落後的蒙古人統治的元朝開始實行封閉、保守、輕工商業和更加集權的制度,並正式以程朱理學為科舉的主要內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而之後推翻蒙元建立的明朝又走向保守封閉的道路。所以不少外國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