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傳

張純,字伯仁,京兆杜陵人。高祖父張安世,宣帝時做大司馬衛將軍,封富平侯。父親張放,做過成帝的侍中。張純少時承襲了爵位和封地,哀帝、平帝時做侍中,王莽時做到列卿。正遇王莽篡位,許多人失去了爵位和封地,而張純因為敦厚謹慎,遵守法制,得以保全前代的封號。

建武初年,先到朝廷,因此得以恢復其爵位和封地。五年,拜為太中大夫。朝廷派他統率潁川精銳騎兵,安定荊州、徐州、楊部,督促轉運,監督諸將營。有官吏上奏說,列侯不是劉姓宗室不應恢復其爵位和封地。光武帝說:“張純提任宿衛十多年,不能廢止,改封為武始侯,俸祿取富平縣的一半。”張純在朝時間久,對舊事很熟悉。建武初年,舊章程多殘缺,每有疑議,就去訪問張純。自郊廟祭祀、婚、冠、喪禮等儀式環節,多由張純糾正制定。皇帝十分器重他,任命張純兼任虎賁中郎將,多次被接見,有時一天接見幾次。

建武二十年,張純代替朱浮做太僕。二十三年代替杜林做大司空。他在位時,羨慕曹參繼承蕭何的事蹟,對舊法無所變更。選拔椽史,都是知名的大儒。第二年,把陽渠打通,引洛水為漕運,百姓得到好處。二十六年皇帝下詔給張純道:“禘(五年一祭)祫(三年一祭)的祭禮,好久沒有舉行了。古人說:‘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應根據經典,詳細作出制度。”張純奏道:“禘就是諦的意思,諦定昭穆尊卑的意思。禘祭在夏四月,夏天陽氣在上,陰氣在下,可以用來表達正尊卑的意思。祫祭在冬十月,冬天五穀成熟,物備禮成,有利於合聚飲食。這個典禮廢掉已經八年,可以照禮辦事,按時定下來。”皇帝聽從了,從此禘、祫的祭祀就規定下來了。

當時南單于和烏桓來投降,邊境無事。百姓剛剛去掉兵器和甲冑,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張純認為聖明君王建立學校,是用來提倡禮義,在富民的基礎上進行教育。於是按照七經讖、明堂圖、河間《古辟雍記》、孝武太山明堂制度,以及平帝時的一些討論,想具體啟奏。沒有呈上去,恰逢博士桓榮上書建議立辟雍、明堂,奏章下達到三公、太常,而張純的意見正與桓榮相同,皇帝於是就同意了。

三十年張純上奏應該舉行封禪,中元元年,皇帝便東巡泰山,用張純比照御史大夫隨行,呈上漢武帝元封元年登封泰山的禮儀和刻石文。三月,張純去世,諡號節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