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属郭尔罗斯后旗—肇源县超等蒙古族乡由来

肇源县超等蒙古族乡概况


一、基本情况

超等蒙古族乡位于肇源县城西63华里,东西与古恰乡、茂兴镇相比邻,南与吉林省松原市隔江相望。东西最宽处26华里,南北最长处48华里,幅员面积247平方公里,辖7村1场(其中少数民族村3个),共34个自然屯,耕地面积11万亩,林地面积4.3万亩,水面8,700亩,草原16.5万亩,全乡总户数5,156户,总人口18,385人,其中:蒙古族人口6,152人,占总人口的33.5%,全乡有17个少数民族,90%以上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博尔诺、共和、超等3个民族村。

二、历史沿革

超等蒙古族乡,原称“新宿”,译为“西诺布得勒”,蒙古语,“新居”之意。清末,蒙古族逐渐西移放牧到此,扩建为屯。中华民国时期,隶属郭尔罗斯后旗第十二区(茂兴站)管辖。东北沦陷后,初属茂兴镇,后设超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末,隶属茂兴区和头台区管辖。1951年划归第十二区管辖,区人民所在地在新宿。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立超等蒙古族乡,乡政府驻地在超等村,“超等”一词,是蒙古语“绍等”或“绍布登”的异译。意思是指地形像马尾巴的形状。同年4月,改隶肇源县。1958年9月,撤销乡建制,改称超等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超等乡,同年11月恢复了超等蒙古族乡建制。

三、历史文化

超等蒙古族乡民族文化氛围浓厚,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超等乡调整种植业结构后,四大种植业产业稳步发展。一是以维新和成功两个村的水稻种植带,依托成功灌区,江稻井稻结合,总种植面积达2万亩,若灌区全面改造,可扩到4万亩。二是以自由、博尔诺两个村的杂粮种植带,适应黑沙土特性,发展花生、地瓜、杂豆种植总面积3万亩。三是超等、共和两村饲料种植带,主要品种是玉米,采取过腹增值的办法,实现种植业为养殖业服务,促进了两个奶牛专业村发展。四是有利村果蔬种植带,利用发展棚室产业、路边、井边经济,有利村棚室和裸地蔬菜发展优势明显。在四大种植业产业格局基础上,通过国家大型土地整理项目和借助招商实施水田扩面升级,加上市场调节和临近乡镇的拉动,农业设施进一步完善,水田开发5,000多亩,花生杂豆面积扩大到3.5万亩。全乡农业喜获丰收。

全乡已形成有利村生猪、维新村肉鸡、超等村、共和村奶牛、博尔诺村肉牛及养羊的畜牧养殖格局,各村均已形成自身特色的畜牧业主打品种。2012年全乡以打造畜牧主导产业为发展目标,通过实际调研、宣传引导、干部带头、实施建羊场、引龙头、联农户、合作化经营等一系列措施,为发展以羊为主导的牧业养殖搭建了平台。合作社提高了养殖业组织化水平,今年新建巴达尔湖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维新村肉鸡养殖小区在经历一次价格低谷后又有了新的起色。

超等乡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最有效手段,借助外力,集聚内力,助推发展。依托资源、人缘和民族特色优势,举全乡之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完成了超等卫生院建设项目、博尔诺村文化广场和卫生所项目、有利村文化广场项目、土地整理5,000亩项目、超等综合楼建设项目、超等乡涉农办学项目等对上“三争”项目和巴达尔湖肉羊养殖场项目、维新村旱改水5,000亩项目、超等玉米深加工项目等招商引资项目共5,000万元的任务。

在乡所在地规划建设上,2012年重点抓了四项工作:一是农村环境整治。我们以“一个乡建设一个标准村、一个村建设一个标准屯、一个屯建设一条标准街”为目标,强化村屯卫生管理,加大柴草垛整治力度,2012年共完成栽植护屯护路林1,500亩,打通了政府楼前东西贯通的政府大街一条,形成主要商服街道一纵一横格局。在政府东新建四层商服住宅楼一栋。二是公共场所建设。今年新建了有利村文化广场、乡卫生院、博尔诺民族文化广场和卫生所。三是泥草房改造,今年已完成泥草房改造任务145户,全乡砖瓦化率已达到75%。四是抓好基础保障,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开展,全乡新农合参合率达85%,居全县前列;新农合参合率80%;加大教育投入,帮助学校完善了运动场,投入4万元,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同时在民政优抚、计生优抚和各种补贴服务上都达到了群众满意的服务要求。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全乡建成中、小、幼教合一的省级标准化示范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与省第二技师学院联合开展涉农培训班六个,年培训农民达2400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五、民族(宗教)事务工作

我乡积极把发展民族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加快建设了我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各族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我乡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挤出资金50多万元,新建了乡政府的民族文化广场,已经完工。投资10万元改造了乡会议室,同时配齐配全了各种民族乐器,使之成为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丰富各族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增强乡镇文化内涵的优美场所。超等、共和、博尔诺三个少数民族村完成了柏油、红砖路的建设,解决了民族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全乡共有文化活动室、文化站2个。“农家书屋”7个。乡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创作出了一批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都较高的艺术作品,并且在全县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我乡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创作出反映民族精神风貌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图书艺术作品,丰富了全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民间艺人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人物,近年我乡加大了对民间艺人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完善了民间艺人的详细资料档案,加强了对民间艺人的扶持力度。对一些技艺高超的民族民间技艺队伍进行重点扶持,出资为其添置设备道具,为其培训人员,为其寻找市场。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得到了推动,民族语言和文字得到了推广。依托学校培养民族文化人才的局面初步形成。广大青年学子是祖国的未来,保护民族文化,首先就得把这种观念渗透到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接受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成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助推力量。近年来,共和、超等两个村民族小学的建设,为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民族(宗教)事务工作

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不断优化全乡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环境。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做好农村、常住和流动少数民族工作,培养少数民族先进典型,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创业致富热情,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我乡共有干部编制47人,实有48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10人,占干部比例:21%;乡领导班子干部11 人,其中,少数民族干部4人。

原属郭尔罗斯后旗—肇源县超等蒙古族乡由来

超等蒙古族乡地标-马头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