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會降薪嗎?

作者:MUMA
就目前的情況,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不會降薪,但相當一部分企業員工會降薪。

看了這個問題下的回答,幾乎都是不懂經濟胡亂猜測,有些即使結論正確,但分析過程卻是錯的。其實這個問題換個視角來看,非常好理解,答主以國家經濟的視角來科普一下吧。

我們知道,國家和企業在經濟上最大的不同,在於企業是依靠生產來獲得收入,再用這些收入給企業的員工發工資。而國家的收入並不來源於生產,而是來源於稅收,以及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鑄幣稅(印鈔票)和發行國債(提前徵收今後幾年的稅),並以此來給國家機構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編制的員工發工資。

也就是說,如果企業無法正常生產,它就沒有足夠的收入給它的員工發工資,這必然會帶來降薪,嚴重的甚至會裁員。而對於政府來說,稅收的本質,是國家對全國所有企業生產出來的物資的重新分配。從本質上來說,國家收10%的稅,可以看成是國家對國內所有被生產出來的產品,強制拿10%出來由國家分配給特定的項目使用,比如支付國家工作人員的工資,用來建設公路鐵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因此,某個生產汽車的企業繳納10%的稅款,可以具象化為自己每生產10輛車,就上繳1輛車給國家,由國家無償分配這輛車到國家覺得需要的地方去。

而國家如果不滿足於10%的產品分配比例,想獲得更高的國內產品分配權,那麼一般它有幾種操作:

一是提高稅率,這是最直接的操作。但這樣做的壞處是企業和廣大國民獲得享受自己創造的產品的比例實質性的減少,企業和國民有可能會牴觸——注意這是可能會牴觸而不是必然會牴觸,比如某些實行高稅收高福利制度的國家民眾就不反對高稅收。同時,徵收的比例過高(特別是在較為公平的累進制稅率下),還會造成做多做少,實際獲得的差別並不大,會打擊企業和個人的生產積極性,進而造成全國的產出減少,有可能使得國家能徵收到的物資減少。

二是印鈔票,即目前美國正在做的。這樣做的問題是,會引發惡性通貨膨脹。還是上面的那個例子,國家每年生產10輛車,車輛的數量沒提高,但印出來的錢從100萬變成200萬,造成每輛車的價格從10萬漲到20萬。國家依靠10萬的稅和100萬多印出來的鈔票,獲得了5.5輛汽車的分配權。而對應的企業和企業員工,從原來自己能分配9輛車變成了4.5輛,相當於財富被國家變相掠奪。總體來看,多印鈔票引發通貨膨脹對一個國家來說是飲鴆止渴的操作,除了美國依靠全世界通用美元敢這樣大範圍的印鈔收割全世界各個國家之外,其他國家的政府並沒有過多的能力進行這種操作。

第三是發行國債,即大部分正常國家的操作。這種操作的本質是,國家現在多徵收你的一部分收益,但承諾將來會少徵收你的一部分收益。比如你今年買了50萬的國債,明年國債到期,本金加利息一共是60萬。相當於你今年生產10輛車,答應國家拿走6輛車去分配(1輛是稅5輛是國債),你只分配4輛,以換取明年國家不收你稅(10萬的利息收入抵稅款了),再歸還你上一年借的5輛汽車,即你明年能分配15輛汽車,兩年合計可分配19輛汽車,比正常繳稅但不買國債,每年只能分配9輛汽車要多1輛。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國家來說,目前疫情這個形式,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編制的員工會降薪麼?當然不會。因為對於國家來說,它本質上不是一個負責生產的機構,而是一個負責從國內生產的物資中劃定分配比例的機構。它可以用加稅、印鈔、發債等各種手段,來給自己劃定徵用全國所有物資使用比例,進而保證國家可以實質性的拿到它想要且需要的物資數量。

特別的,對於中國來說,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目前世界工業產值第一的國家,並且大量出口到國外賺取外匯。體現在國際貿易上,就是我國實體產品的貿易順差這些年來長期排名世界第一。這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中國生產的實體產品,已經大大超過了國內全體人民的需要,以致於在將這些實體產品賣給國外時,國外沒有足夠的產品來和我國交換(外國貿易逆差),只能以向中國賣國債的方式來獲取中國的實體產品——即外國沒有錢買中國的實體產品,中國不得不借錢給外國,讓外國用借到的錢來買中國的實體產品。

明白了這個背景,題主你就會發現,對於一個產能過剩的國家來說,給體制內員工降薪是不可能降薪的,加稅又不敢加稅,就只能靠發債過日子,重走2008年金融危機4萬億那一套。對於國內企業和企業員工來說,目前國內疫情可控,產能可以正常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因為大宗原材料供應所需要的人力很少,故資源供應國即使疫情氾濫,也不會明顯降低大宗原料的供應能力,明顯的例子是最近石油的價格因供應過剩還大幅度降低了。故對於中國來說,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需求不足造成的企業開工不足,而不是企業生產不足造成的物資供應不足。

雖然從地方政府的經濟數據上看,稅收大面積出現負增長,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收入大幅度減少,但跳出貨幣層面,假設中國2019年全年需要14億噸農產品和工業品才能滿足國內14億人的基本需要,在這基礎上,再出口10億噸工農業產品給國外,換回5億噸國外特產的工農業產品和5億噸國內工農業產品所對應的外債。現在全球疫情影響下,國內是20億噸的產能(國內2個月疫情期間損失了4億噸產能),仍舊能滿足國內14億噸的需求,同時換回國外3億噸的工農業產品(國外因疫情影響停工而造成的產能減少)和3億噸所對應的外債,僅此而已。

說得更淺顯一點,由於國內的產能明顯超過國內所需,故假設往年國內政府要徵收1億噸的物資給體制內人員支付工資報酬,2020年即使有疫情,但仍然可以徵收到1億噸物資給體制內員工支付報酬,區別只是徵收的方法不一樣,最多中國出口的物資減少一點,今年不再借債給外國來買國內生產的物資而已。但這並不實質性影響中國政府籌措和往年一樣數量的物資給自己體制內的員工作為工作的報酬。

反過來,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在經常性項目上逆差的國家(此處不包括世界第一逆差大國美國)。這些國家平常每年的產出就不夠國內消耗,想消耗外國的工農業產品,在平時沒有錢,其他順差國願意將自己多生產出來的產品賒給逆差國,讓其維持一下體面的生活。而在疫情期間,除了中國這種產能仍明顯超出國內需要的國家之外,大部分國家因為疫情中斷了生產,但人民的基本需求仍在。對這些國家來說,產出沒有了,但消耗仍然在,這些國家就需要實打實的考慮如何給公務員減薪以在整體上減少全體國民對物資的需求——國內整體物資生產不足以滿足消耗時,基本沒法加稅,同時不減薪相當於變相印鈔票會帶來通貨膨脹,同時因為國民的基本需求都沒有被滿足,國民會更傾向於花錢去滿足消費而不是存錢買國債。

綜上,就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雖然政府近期稅收數據難看,但由於未來產能充足,並沒有物資短缺的預期,故體制內人士從整體上看收入沒有降低的基礎,但不排除少部分前幾年拼命發地方債的地方,會出現沒錢發工資,也借不到錢發工資的窘迫(自己以前作死怨不了這次疫情)。除美國之外的大部分貿易逆差國,以及部分遲遲無法恢復生產的順差國會有一波動盪——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產能在此次疫情中都不同程度的減少,只不過中國之前產能大量富餘,此次疫情產能又恢復得比較快,總體來說仍能向國外提供大量實體產品出口,但這部分出口和往年相比,仍然有大幅度減少。整體上會使得我國的貿易順差減少,外匯儲備降低。但對於那些經常性貿易赤字,或者外匯儲備比較少,或者產能比較低的國家來說,這次新冠可能就是本國金融和財政的大災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