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書第91本:《資本論》

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和動機,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

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

資本主義制度只是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特殊歷史性的制度,它必將隨著生產社會化的進一步發展而趨於滅亡。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鐵的必然性。


每日一書第91本:《資本論》

書名:《資本論》

又名:《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

作者:【德】卡爾·馬克思

原版名稱:Das Kapital

類別:政治經濟學

首版時間:1867年9月14日

作品簡介:《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首版出版於1867年9月14日的德國漢堡。

《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

第二卷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

第三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分別研究了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這一卷講述的內容達到了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高度統一,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01 作者簡介

每日一書第91本:《資本論》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裡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 ,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學家。

主要著作有《資本論》 、《共產黨宣言》等。

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馬克思創立了偉大的經濟理論。

就他個人而言,他的極其偉大的著作是《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這是"精髓",後來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研究。

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鬥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02 內容簡介

《資本論》第一卷是整個《資本論》的基礎部分。《資本論》第一卷通過對直接生產過程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的一般基礎(商品經濟)、剩餘價值的秘密、資本的本質、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因而從根本的層次上闡明瞭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問題,並且有始有終、首尾呼應,具有邏輯和歷史的相對完整性。

《資本論》第二卷考察的是廣義的資本流通過程,即除了直接生產過程外,把交換過程加進來了。這一卷主要分析單個資本的再生產(資本的循環和週轉)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揭示資本主義的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運行過程。這些分析,一方面是對《資本論》第一卷的補充和展開,由此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不僅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而且是一個不斷運動(再生產)的過程,它只有在這種連續的運動中才能實現增殖;另一方面是向《資本論》第三卷的過渡,或者說是第三卷的引言,因為第二卷考察的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等獨立化的資本形式,是以第二卷對資本循環的分析為基礎和出發點的。

《資本論》第三卷是對資本運動總過程的分析,既是理論分析的高潮,又是理論分析的完成。因為這裡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本質的層次上,而是上升到社會的表面。由此,把資本主義這個龐然大物從裡到外清楚地再現在人們面前。同時,前兩卷暫時存而未論的問題在這裡得到了回答,前面做過的許多分析(如價值、貨幣等)在這裡又得到了更加深入、更加豐富、更加具體的論證,確實可以說是圓滿地完成了理論分析的任務。


03 作品思想

資本主義分析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係的,而生產關係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的關係的總和。

《資本論》正是系統地分析資本主義的全部生產關係,而且這種分析是辯證的,由簡單到複雜,由局部到整體,由本質到現象。

勞動價值論是《資本論》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本論》的理論基礎和出發點。

而勞動價值論的核心是勞動的二重性學說。這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處處都碰到不能解釋的現象。實際上,這就是批判地理解問題的全部秘密”。勞動二重性的原理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正是由於《資本論》的全部分析都建立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所以《資本論》具有高度的科學性。

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和動機,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

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

《資本論》通過對剩餘價值這個資本主義的核心問題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從而科學地證明了一個真理,這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只是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特殊歷史性的制度,它必將隨著生產社會化的進一步發展而趨於滅亡。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鐵的必然性。

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根據以無可懷疑的知識所作的絕對認真的研究,得出了這個結論: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定要被消滅。”


共產主義

《資本論》的副標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這裡的“政治經濟學”主要是“研究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分配和交換形式的科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它“是在工場手工業時期才產生的”。

而在馬克思的時代,庸俗經濟學只是把資本家有關“美好世界”的“陳腐而自負的看法”以“系統化”“學究氣”的形式“宣佈為永恆的真理”。

古典政治經濟學雖然“研究了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內部聯繫”,但是,其自身的階級侷限和知性思維方法使之不能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表面上看,《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古典政治經濟學並無二致,馬克思自己也承認“我的價值、貨幣和資本的理論就其要點來說是斯密—李嘉圖學說的必然的發展”;然而,在考察方法上,馬克思已經從根本上超出了近代意義上的科學範疇,把研究對象從“可以計量的”“物的事實”轉向了具有無限豐富的感性體驗的“人的事實”,即包含人的全部生存體驗在內的感性活動。

基於此,馬克思考察了“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全部關係”,並“根據以無可懷疑的專門知識所作的顯然認真的研究”得出結論:“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定要被消滅”。這就是馬克思所揭示的掩蓋在古典政治經濟學“物和物的關係”下的“人和人的關係”。不僅如此,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還極力證明,“現代社會,從經濟學上來考察,孕育著另一個更高的社會形態”(共產主義)。

正是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使一種替代資本主義的社會新形態成為可能,這是存在於《資本論》中的隱性邏輯。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就已經宣告了這一“現實”:“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在《資本論》中,這一“邏輯”是通過對資本運動規律的必然趨勢的揭示內在地開顯出來的。按照馬克思的理解,由於資本主義經濟自身包含的內在矛盾使其必然是一個自否定的存在。

用黑格爾的話說:這是“一個自身崩潰的直接現實性”,在其中,“這些直接的情況自身瓦解為形成他物的條件,但同時又被保持其為較高實質的內容”。

在這個意義上,共產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面存在的,與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異化不同,共產主義在人的歷史活動中實現了理想與現實、哲學與生活的和解,即人的理論思維能力與生產實踐能力的和解,這實則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要義。因此,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本身既是對資本運動規律尤其是其必然被消滅的規律的揭示,也是作為資本主義替代方案的共產主義道路的開啟,二者是同一個過程,這就是馬克思在“給盧格的信”中所說的 “通過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

可見,在《資本論》中存在著相互交織的兩條邏輯:

一條是以商品、貨幣、資本等“物”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資本運動規律的顯性邏輯;

另一條是內蘊在資本運動這一顯性邏輯之下的解放的邏輯(隱性邏輯),即共產主義道路的開顯。

由此,作為“工人階級聖經”的《資本論》,其所作的結論不僅“日益成為偉大的工人階級運動的基本原則”,而且越來越成為各地工人階級“對自己的狀況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


04 目錄

編者的話
影響人類歷史的鉅著——《資本論》導讀

卷一 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換過程
第三章 貨幣或商品流通
第四章 貨幣轉化為資本第二篇 剩餘價值的生產第一章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第二章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第三章 剩餘價值率
第四章 工作日
第五章 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第三篇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第一章 相對剩餘價值的概念
第二章 協作
第三章 分工和工場手工業
第四章 機器和大工業
第五章 勞動力價格和剩餘價值的量的變化
第六章 剩餘價值率的各種公式第四篇 工資第一章 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轉化為工資
第二章 計時工資
第三章 計件工資


第四章 工資的國民差異第五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第一章 簡單再生產
第二章 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
第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第四章 所謂原始積累

卷二 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第一章 貨幣資本的循環
第二章 生產資本的循環
第三章 商品資本的循環
第四章 循環過程的三個公式
第五章 流通時間
第六章 流通費用第二篇 資本週轉第一章 週轉時間和週轉次數
第二章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第三章 預付資本的總週轉和週轉的週期
第四章 勞動期間
第五章 生產時間
第六章 再論流通時間
第七章 可變資本的週轉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第一章 前人的闡述
第二章 簡單再生產
第三章 積累和擴大再生產

卷三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第一篇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第一章 成本價格和利潤


第二章 利潤率
第三章 利潤率和剩餘價值率的關係
第四章 週轉對利潤率的影響
第五章 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節約
第六章 價格變動的影響第二篇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第一章 資本的不同構成和利潤率的差別
第二章 一般利潤率的形成和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第三章 市場價格和市場價值第三篇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第一章 規律本身
第二章 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
第三章 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第四篇 商品及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及貨幣經營資本第一章 商品經營資本
第二章 商業利潤
第三章 商人資本的週轉及價格
第四章 貨幣經營資本第五篇 利潤構成與生息資本第一章 生息資本
第二章 利潤的分割、利息率及“自然”利息率
第三章 利息和企業主收人
第四章 資本關係在生息資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第五章 信用和虛擬資本
第六章 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的作用
第七章 銀行資本的組成部分

第八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
第九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十章 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級差地租
第三章 地租
第四章 建築地段的地租、礦山地租及土地價格
第五章 資本主義地租的產生第七篇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第一章 三位一體的公式
第二章 關於生產過程的分析
第三章 分配關係和生產關係


05 原文摘錄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商品開始。”


“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這種需要的性質如何,例如是由胃產生還是由幻想產生,是與問題無關的。這裡的問題也不在於物怎樣來滿足人的需要,是作為生活資料即消費品來直接滿足,還是作為生產資料來間接滿足。”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但這種有用性不是懸在空中的。它決定於商品體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


“商品體的這種性質,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屬性所耗費的勞動的多少沒有關係。” “在考察使用價值時,總是以它們的量的規定性為前提,……。”


“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 “在我們所要考察的社會形式中,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勞動生產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相反地,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的必要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大,可見,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