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別怕,中醫辨證論治!

新生兒黃疸中醫稱為胎黃。胎黃是指嬰兒出生後,皮膚、面目及尿液出現黃色特徵的一種病證,因與胎稟有關,故稱“胎黃”或稱“胎疸”。胎黃有生理性、病理性之分。生理性胎黃不需要治療,病理性胎黃輕者預後較好,重者預後較差,遺留後遺症,甚者危及生命。

新生兒黃疸別怕,中醫辨證論治!


(一)診斷要點

1.生理性黃疸多在生後2~3天出現,1周內消失,一般狀況良好。

2.新生兒感染引起的黃疸,往往在生理性黃疸基礎上黃疸又加重,常合併較嚴重的感染如敗血症、尿路感染等。

3.新生兒肝炎,黃疸明顯,肝脾腫大,伴有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等。

4.新生兒溶血引起的黃疸,生後數小時或1~2天出現,伴有嚴重貧血,肝牌腫大,心力衰竭,甚至嗜睡,驚厥,乃至出現核黃疸。

5.先天性膽道閉鎖症,發病緩,黃疸逐日加重,小便深黃,大便灰白色,晚期肝腫大。

新生兒黃疸別怕,中醫辨證論治!


(二)辦證分析

胎黃之成,或由於孕母溼熱傳入胎兒,或生後感受溼熱邪毒,燻蒸肝膽,膽汁外洩而成黃;或先天稟賦不足,醇陽本虛。感受溼邪,溼從寒化,寒溼阻滯肝失疏洩,膽液外溢而成黃疸;或稟賦虛弱,肝失條達,氣血鬱,脈絡淤積,或先天缺陷,膽道不通,或有阻塞,膽液不循常道,橫溢肌膚而成黃。本病的辦證應首先辦病之輕重:一般面言,生理性胎黃屬輕症,病理性胎黃屬重症。繼則辨陽黃與陰黃:陽黃常由溼熱引起,病程較短,黃疸顏色鮮明,精神尚好,伴有實熱之象;陰黃常因寒溼與脾陽虛弱而引起,病程較長,黃疸顏色晦暗,神萎,伴有虛寒之象。本病的治療總原則:以利溼退黃為主,分別採用清熱利溼、溫中化溼、化淤消積等法。

(三)證候分類

1.溼熱燻蒸

【臨床表現】面目周身皮膚髮黃,顏色鮮明,精神疲倦,不欲吮乳,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較重者可見煩躁不安,口渴,嘔吐,腹脹,甚或神昏、抽搐等症。

【治法】清熱利溼。

【方藥

(1)主方:茵陳蒿湯加減。處方:茵陳10克,山梔6克,生大黃3克(後下),獲苓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黃疸茵陳沖劑,口服,每次半包,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2.寒溼阻滯

【臨床表現】面目皮膚髮黃,顏色淡而晦暗,或黃疸日久不退,神疲身倦,四肢欠溫,納少易吐,大便溏薄灰白,小便短少,甚或腹脹、氣短,舌淡,苔白膩。

【治法】溫中化溼。

【方藥】

(1)主方:茵陳理中湯加減。處方:茵陳10克,黨參10克,白朮10克,乾薑3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

①理中片,口服,每次2-3片,每目3次,菌陳煎湯送服。

2菌陳五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或黨參煎湯送服。

(3)單方驗方:菌陳四苓湯。處方:菌陳15克 ,茯苓,白朮,澤瀉各10克,豬苓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3.瘀積發黃

【臨床表現】面目皮膚髮黃,顏色較深而晦暗無華,日益加重,右脅痞塊質硬,腹部脹滿,神疲納呆,食後易吐,小便黃短,大便灰白,或見瘀斑、衄血,唇色暗紅,舌見瘀點,苔黃。

【治法】化瘀消積。

【方藥】

(1)主方:血府逐瘀湯加減。處方:柴胡6克,桔梗6克,枳売6克,桃仁6克,當歸6克,川芎3克,赤芍6克,紅花3克,牛膝6克,生地黃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

1劑。

(2)中成藥:血府逐瘀丸,口服,每次四分之一丸,每日2次,空腹紅糖水送服。

(四)其他療法

1.飲食療法

(1)山梔子根飲:山梔子根30克,水煎加母乳服,每日1次。

(2)西瓜皮赤小豆湯:西瓜皮20克赤小豆2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預防調護

(1)妊娠期間,不可濫用藥物。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辣之物;若孕婦有黃疸病史或肝病史,或分娩出有病理性黃疸嬰兒均應積極檢查和治療。

(2)嬰兒出生後,要注意觀察黃疸的情況,尤其要注意區別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以便及早考慮病理性黃疸的診斷和治療。注意觀察嬰兒全身有無精神萎摩,嗜睡,吸吮困難,驚惕不安,兩眼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症狀,以便及早發現。

(3)注意保護嬰兒皮膚、臍部、臀部的清潔,防止損傷致邪毒外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