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賽隊經驗 | 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

優秀賽隊經驗 | 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

作者:毛曉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刑事法院模擬法庭訓練計劃(2015-2016

背景介紹

本文撰寫於2015年暑假,當時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大四本科生,2014-15年第一次參加ICC中文賽,雖然成績並不理想,但那次比賽激起了我和朋友們對國際刑事正義的興趣。抱著一定要把自己的賽隊帶到海牙的目的,我和幾位隊友繼續投入來年比賽的準備。作為隊伍負責人的我借鑑以往成功賽隊的經驗(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天津大學),反思了我們自己隊伍值得改進的地方,撰成此文,用於準備次年的比賽。

至於次年比賽的成績,我們拿了初賽第一,拿了除了最佳受害人代理人之外的所有其他獎項的第一名,可惜止步海牙。至今依然記得,在得知我們沒有拿到去海牙參加比賽的資格的時候,我們幾個在回上海的車上哭得淚流滿面,覺得付出沒有得到應有得回報。我們覺得一些規則的設置沒能評選出最優秀的隊伍,憤懣和吐槽比賽機制在所難免。不過,

正如前ICC的院長宋相現法官說的,“如果你們覺得ICC有問題,為什麼不加入而改變它?”。同樣地,如果覺得ICC中文賽的準備和組織值得改善,與其在一旁冷眼指責,為什麼不加入而改變它? 非常高興的是,我們許多隊員都沒有因為比賽失利而對國際刑事正義和ICC中文賽失去信心,當年的隊友有的繼續備賽來年的ICC中文賽,有的前往國際頂尖高校繼續修讀國際刑法、戰爭法,前往國際刑庭實習,有的已經在高校教書將經驗傳遞給年輕人……我們認識到,去海牙比賽這件事其實並不是終點,而只是一個起點。哪怕以後不會直接從事與此有關的工作,參加比賽所獲得的啟發、所開闊的視野、所建立的友誼依然會令人受益終生。

本文作者現為牛津大學國際法研究生,2018級羅德學者,ICC中文賽學術顧問。本文撰寫於四年前,但相信對今天參加比賽的同學依然會有或多或少的啟發。

優秀賽隊經驗 | 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

2015-2016 ICC 中文賽上海交通大學代表隊隊員

一、參加ICC中文賽的意義

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作為使人類免遭“慘不堪言” 戰禍之努力,國際刑法伴隨著紐倫堡審判、東京審判、前南刑庭、盧旺達刑庭、國際刑事法院等特設或常設的刑事法庭、法院的司法實踐而應運而生並不斷髮展。大約70年前,以向隆萬檢察官、梅汝璈法官為首的中國法律代表團奔赴東京,參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中國法律人在國際刑法的最初實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正是包括這些人在內的“中國因素”使得東京審判有了充足的正義性。

然而,自那以後國際刑事司法實踐中就鮮有中國人的身影,中國也尚未成為《羅馬規約》的締約國以積極參與到以國際刑事司法的手段維護世界和平的努力中。宋相現法官在交大進行講座時曾殷切呼籲:

“中國今天作為負責任的大國,除了關注經濟發展,更應該投身國際刑事司法的實踐,密切關注國際刑法的最新發展,而不應該因為懷疑而置身事外。因為這涉及到人權、法治等根本要求和普世價值,關切到全人類的切身利益。國際刑事法院的法官和律師中缺乏中國人的身影是非常可悲的。”

正是感慨於這一點,一部分中國國際法學人開始採取行動,方式之一便是舉辦ICC中文賽,使更多的青年學子瞭解國際刑法這一維護世界持續和平、穩定和繁榮的機制,用中國的聲音表達中國人對國際法的觀點。ICC中文賽的主辦方中國國際刑法青年學者聯盟(CIICJ),也就是如今的國際法促進中心(CIIL)的口號是:“An International Justice without Chinese participation could not be a true global effort”,並致力於“把中國人帶到國際法的前沿,把國際法帶到世界華人的身邊”,其對為何舉辦ICC中文賽給出了很好的解釋:

“也許有人會想,參加一項中文的模擬法庭比賽聽起來不像參加一項英文的模擬法庭比賽那樣‘高端、大氣、上檔次’。但其實,正是通過中文賽,我們是在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做貢獻,把國際法和刑法中最前沿的概念、法理和案例帶到中國、帶到華人世界,並把我們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思維、觀念和傳統推向世界法律發展的最前沿。”

鮮有比賽能夠像ICC中文賽這樣將中國的國際法學人如此緊密得集合在一起,並不斷激發著更多的青年學子的加入,共同致力於為國際法的發展做出中國的貢獻。參加比賽只是一個開始,通過比賽所結識的“同道中人”將給你帶來不曾預料的驚喜。在ICC中文賽校友會微信群的分享中時常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前輩們可以親切地分享學習國際法的心得體會和在國際組織實習的經驗;通過比賽激發對國際法興趣的學子,藉以敲開牛津劍橋、哈佛、NYU等名校之門者也不在少數;加入CIIL的編輯團隊並藉此機會結實名家、學者、法官,在交流中可以獲得心靈的滋養;或者投身於研究、宣傳推廣國際法,在不斷進行學術積累的同時也可以反哺於這個國際法共同體……參加ICC比賽,每個人的收穫各有不同,新的機遇等待你去探索。

二、上海交通大學的訓練機制

考慮到交大人對於國際法特別是國際刑法的關心和交大學子的潛質,交大ICC中文賽代表隊所取得的成績還尚且不能讓人滿意。所以我們在這裡要汲取其他學校參賽隊的經驗,彌補我校備賽的不足,探索適合交大的模擬法庭訓練模式。

01

招募與淘汰機制

好的團隊組成及程式化運作

北京大學:“一個最好的團隊應該是這樣的:有程式化的運作,隊長統籌全局,其中有一兩個隊員是有參賽經驗的。”

寫書狀、陳述法律意見

中山大學“報名的學生被要求在一個星期內提交一份正式的書狀,針對的案例是此次國際刑事法院審判比賽將要面對的真實案例。最終選拔出八位隊員,其中四位正式隊員、一位隊長以及三位研究助理人員。”

設立淘汰機制

復旦大學“開始有20幾人報名,但隨著大量準備時間的付出和壓力的增大,許多分身乏術的和對國際刑法熱情度不夠的同學先後退出了備戰隊伍。”除了“自然淘汰”,往年參加模擬法庭的隊員也會參與到選拔環節中。結合隊員意見、以及兩三次作業確定最終隊伍。 天津大學“隊伍有淘汰機制,不容許有不做事只拿證書的可能性存在”

往年交大模擬法庭集中以面試方式篩選隊員,無法充分了解和發現隊員的法律分析能力和學習潛能。今年ICC中文賽在保留老隊員的基礎上,篩選方式更為嚴格,採取以書狀、法庭陳述相結合的方式挑選少量真正願意投入時間研究國際刑法的精英。輔之以願意參與來年比賽的研究員,通過多次討論活動的表現確定最終人選。

02

時間投入與時間管理

投入大量的準備時間

例如中山大學,“最後他們用長達四五個月的時間,經過120多次修改和反覆討論,精心完成賽前提交國際刑事法院的書狀。”“由於比賽規定提交書狀的截止日期是2013年2月25日,剛好是臘月十六,中大隊的師生在學校一起工作到年廿九才回家,初七八就回到學校繼續工作,期間通過網絡通訊保持問題討論和書狀修改。”復旦大學也要求“一定要付出整個寒假時間留校準備”。

保持討論和訓練的習慣,重視時間管理和督促

例如北京大學“例會制和一週一次的提交任務制上都是延續的去年的,在time management和database & source這些方面也是老模式,不同之處應該是在於今年我們更加嚴格,時刻催促著成員去做相應的部分。”“前期密度可以小,但是距決賽3-4周左右,保證一週2或3次的訓練也是比較合適的安排。”“堅持例會制度,從最初的一週一次,到書狀提交前的一週兩次,再到最後關頭的天天開會,越來越頻繁的節奏也讓所有成員知道大家到了越來越緊張的節骨眼上,每個人都不敢懈怠。在寫口頭稿時,他們內部大概訓練了近10次,另外請了老師或者往屆的同學來做法官,以訓練大家的臨場表現”。復旦大學“每個禮拜二下午是我們固定的會面時間,學生做彙報,我提問題,不斷挑戰他們除了我們每週一次的見面,隊員們還會另外碰面兩三次。”

去年交大的備賽情況相比之下略顯不足:秋季學期沒有充分組織學習基礎知識,寒假最關鍵的時期沒能充分利用,設置的deadline沒有能夠嚴格遵守,缺乏詳細計劃和對隊員的敦促。故計劃秋季學期開始採取一週至少集中討論一次的例會制,每週隊員負責對不同點展開研究並整理成summary提交,由專門人員負責督促。

03

資源使用與檢索技能

循序漸進的訓練

循序漸進的訓練。復旦大學“在訓練之初,我要先跟學生們講國際法概況和知識框架等,包括學習和研究的方法,以及佈置要看的材料。等學生們對國際法有一定認識後,慢慢帶入案例,我要求大家做legal research,蒐集相關的法律案例資料,同時開始熟悉比賽的案子,看好後發表自己的意見。”

紮實基礎知識

紮實基礎知識。天津大學“強制隊員讀書和使用數據庫。天津大學代表隊的隊員被強制要求看完了朱文奇等著名國內學者的國際法相關著作,《布朗利國際法原理》,在法律文書寫作上閱讀了布賴恩.加納的法律文書寫作系列教材”,“完會有定期的考試”。

多方位的檢索資料與深入研究

中山大學“大量收集ICC的庭審視頻,觀看國外知名學者分析被害人地位的講座”。北京大學“幾乎看完了ICC關於受害人程序方面的所有文件,這是需要海量的時間跟精力的”,“research永不停止!我們在整個過程中都沒有停止找尋新的點”。

重視案例研究

中山大學“注重遵循先例,以及對法學學術文獻掌握的廣度和深度”,“通過一百多個國際案例的研討,隊員在比賽庭辯過程中精準地運用案例,打動了國際刑事法院的三位法官,得到最好的成績,‘法官對中大隊的評價是對案例研究非常深入’”。“(鄭丹妮同學)梳理出一百多個案例中有用的材料。‘一個案例可能就幾十頁甚至幾百頁,有用的就一兩句話,工作量非常大。’”

交大的學生儘管少,不像復旦那樣有20多個人報名可以層層淘汰,但生源素質不錯,且已經有一定國際法基礎。相信通過書狀寫作和麵試已經掌握了國際刑法的概況和框架,可以直接要求入選隊員通過以研究和閱讀報告的方式,定期分享心得,並整理成summary。以這種方式敦促大家廣泛得閱讀和研究,以10周的時間,通過交流各自負責研究的部分,使隊員熟悉國際刑法框架,熟練研究技能。重視summary中案例的引用,強調ICC case matrix的使用。

04

書狀

重視格式,反覆修改

例如北京大學:“在前期是分點做的,在2月底統稿時已經完成了七八成,之後又給有經驗的師兄師姐看了書狀,隊員修改了好幾次,進行完持續兩三天的格式修改後,書狀才最終成型。”隊長“有義務讓每個隊員都瞭解各個點,不然對書狀其它部分不熟悉的話,是沒法上場庭辯的。她還要求隊員一定要有發散性思維,在前期儘可能多的覆蓋到所有的點,後期再來刪字數,是一定能刪下來的。”

重視權威文獻引用

例如北京大學:“權威性是相當相當重要的,這也跟準備時期research的深度緊密掛鉤。第一手文獻一定是優先的,首先是ICC自己的案例,從ICC自己做的文件中能學到很多東西,還有ICTY、ICTR的文件,接著可以考慮在國際學者的專著及國際刑法上的大牛的一些文章裡找。舉個例子,前南法庭的首任庭長卡塞西是這方面的專家,我們就去搜索了他大量的文獻來研讀。”

“Authority充分,當時我們的腳註是120多個,都比較權威。”

語言簡練,less is more

北京大學“語言要優美、簡練,並且一定不能有國際法上的低級錯誤”。

相比之下,交大書狀太草率,上述基礎投入不足導致產出太過粗糙,沒有得到充分的修改,難以有好成績,最終拖累了總分。在通過大約10次的前期活動熟練研究技能的基礎上,拿到真正的案例可以直接分工,確定時間截點,嚴格執行。然後反覆修改,確認文獻引用是否權威?格式是否正確(按照主辦方要求,以及訓練中要求的中英文文獻引用格式)?語言是否足夠簡練?(字數有限,必須用簡練的語言表達一個法律觀點,以增加增加支撐的權威文獻的數量)修改過程中research不能停。

05

口頭陳述

北京大學:“先得說Yes or No表態,然後言簡意賅地直擊point,接著給出authority,要說得有理有據,要make sense,千萬不能讓法官覺得你很主觀。”

多角度換位思維

天津大學“我們在庭辯訓練中引入的訓練方法是要一個上場隊員在上面模擬庭辯,我和其他隊員都作為法官進行提問,提出來的問題全部一一記錄,每次模擬完畢每一個提出的問題會再重新分析一遍,特別是答得不好的問題,我會安排到具體隊員進行法律研究,在下一次訓練給大家進行講解並且形成書面的答案上傳到比賽的公共郵箱供大家學習。這樣所有的隊員都有機會擔任庭辯選手,法官,研究員多個角色多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

交大口頭陳述做的不錯,在書狀研究深入的基礎上應當更上一層樓,做到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脫稿。

06

其他

盡力做最好的自己。中山大學:“中大隊員始終保持著盡力做最好的自己,不追求非奪冠不可的心態,這種成熟而穩健的心態反而成為了取勝的重要經驗”

研究責任分配到具體個人

天津大學“一個上場隊員在上面模擬庭辯,我和其他隊員都作為法官進行提問,提出來的問題全部一一記錄,每次模擬完畢每一個提出的問題會再重新分析一遍,特別是答得不好的問題,我會安排到具體隊員進行法律研究”

中國法學的課堂教育多是教師單方面灌輸,少有師生互動和學生討論,一定程度上缺乏法學思維和技能的訓練。在這一情況下,參加模擬法庭比賽成為訓練法學技能的寶貴的機會。交大法學院儘管人數少,選拔範圍小,但是學生素質高、主觀能動性強。針對這種情況,採取教師強迫讀書、單方面的灌輸基本知識的方式並不合適,相反,在老師帶領和監督下的閱讀、交流和討論,相信會起到更好的作用。上一學年,我們曾組織過低年級本科生在高年級學生的指導下閱讀國際法文獻的活動,總共做過5期,我們發現交大學生的積極性和英文閱讀和理解水平很高,相信這種閱讀分享活動可以起到效果。

優秀賽隊經驗 | 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
優秀賽隊經驗 | 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

法官採訪︱2019年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

2019年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第一批參考資料

2019年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第二批參考資料

針對賽隊疑問的答覆 | 2019年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

賽題發佈,報名正式開始 | 2019年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

賽題更正與澄清 | 2019年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

規則公佈 | 2019年國際刑事法院中文模擬法庭比賽

CIIL | 把 中 國 帶 到 國 際 法 的 前 沿 ,

把 國 際 法 帶 到 中 國 華 人 的 身 邊 |

www.chineseinitiative.org

美編 | 李尚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