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赛队经验 | 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

优秀赛队经验 | 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

作者:毛晓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训练计划(2015-2016

背景介绍

本文撰写于2015年暑假,当时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大四本科生,2014-15年第一次参加ICC中文赛,虽然成绩并不理想,但那次比赛激起了我和朋友们对国际刑事正义的兴趣。抱着一定要把自己的赛队带到海牙的目的,我和几位队友继续投入来年比赛的准备。作为队伍负责人的我借鉴以往成功赛队的经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反思了我们自己队伍值得改进的地方,撰成此文,用于准备次年的比赛。

至于次年比赛的成绩,我们拿了初赛第一,拿了除了最佳受害人代理人之外的所有其他奖项的第一名,可惜止步海牙。至今依然记得,在得知我们没有拿到去海牙参加比赛的资格的时候,我们几个在回上海的车上哭得泪流满面,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应有得回报。我们觉得一些规则的设置没能评选出最优秀的队伍,愤懑和吐槽比赛机制在所难免。不过,

正如前ICC的院长宋相现法官说的,“如果你们觉得ICC有问题,为什么不加入而改变它?”。同样地,如果觉得ICC中文赛的准备和组织值得改善,与其在一旁冷眼指责,为什么不加入而改变它? 非常高兴的是,我们许多队员都没有因为比赛失利而对国际刑事正义和ICC中文赛失去信心,当年的队友有的继续备赛来年的ICC中文赛,有的前往国际顶尖高校继续修读国际刑法、战争法,前往国际刑庭实习,有的已经在高校教书将经验传递给年轻人……我们认识到,去海牙比赛这件事其实并不是终点,而只是一个起点。哪怕以后不会直接从事与此有关的工作,参加比赛所获得的启发、所开阔的视野、所建立的友谊依然会令人受益终生。

本文作者现为牛津大学国际法研究生,2018级罗德学者,ICC中文赛学术顾问。本文撰写于四年前,但相信对今天参加比赛的同学依然会有或多或少的启发。

优秀赛队经验 | 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

2015-2016 ICC 中文赛上海交通大学代表队队员

一、参加ICC中文赛的意义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使人类免遭“惨不堪言” 战祸之努力,国际刑法伴随着纽伦堡审判、东京审判、前南刑庭、卢旺达刑庭、国际刑事法院等特设或常设的刑事法庭、法院的司法实践而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大约70年前,以向隆万检察官、梅汝璈法官为首的中国法律代表团奔赴东京,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中国法律人在国际刑法的最初实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正是包括这些人在内的“中国因素”使得东京审判有了充足的正义性。

然而,自那以后国际刑事司法实践中就鲜有中国人的身影,中国也尚未成为《罗马规约》的缔约国以积极参与到以国际刑事司法的手段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中。宋相现法官在交大进行讲座时曾殷切呼吁:

“中国今天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除了关注经济发展,更应该投身国际刑事司法的实践,密切关注国际刑法的最新发展,而不应该因为怀疑而置身事外。因为这涉及到人权、法治等根本要求和普世价值,关切到全人类的切身利益。国际刑事法院的法官和律师中缺乏中国人的身影是非常可悲的。”

正是感慨于这一点,一部分中国国际法学人开始采取行动,方式之一便是举办ICC中文赛,使更多的青年学子了解国际刑法这一维护世界持续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机制,用中国的声音表达中国人对国际法的观点。ICC中文赛的主办方中国国际刑法青年学者联盟(CIICJ),也就是如今的国际法促进中心(CIIL)的口号是:“An International Justice without Chinese participation could not be a true global effort”,并致力于“把中国人带到国际法的前沿,把国际法带到世界华人的身边”,其对为何举办ICC中文赛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也许有人会想,参加一项中文的模拟法庭比赛听起来不像参加一项英文的模拟法庭比赛那样‘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其实,正是通过中文赛,我们是在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把国际法和刑法中最前沿的概念、法理和案例带到中国、带到华人世界,并把我们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观念和传统推向世界法律发展的最前沿。”

鲜有比赛能够像ICC中文赛这样将中国的国际法学人如此紧密得集合在一起,并不断激发着更多的青年学子的加入,共同致力于为国际法的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参加比赛只是一个开始,通过比赛所结识的“同道中人”将给你带来不曾预料的惊喜。在ICC中文赛校友会微信群的分享中时常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前辈们可以亲切地分享学习国际法的心得体会和在国际组织实习的经验;通过比赛激发对国际法兴趣的学子,借以敲开牛津剑桥、哈佛、NYU等名校之门者也不在少数;加入CIIL的编辑团队并借此机会结实名家、学者、法官,在交流中可以获得心灵的滋养;或者投身于研究、宣传推广国际法,在不断进行学术积累的同时也可以反哺于这个国际法共同体……参加ICC比赛,每个人的收获各有不同,新的机遇等待你去探索。

二、上海交通大学的训练机制

考虑到交大人对于国际法特别是国际刑法的关心和交大学子的潜质,交大ICC中文赛代表队所取得的成绩还尚且不能让人满意。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汲取其他学校参赛队的经验,弥补我校备赛的不足,探索适合交大的模拟法庭训练模式。

01

招募与淘汰机制

好的团队组成及程式化运作

北京大学:“一个最好的团队应该是这样的:有程式化的运作,队长统筹全局,其中有一两个队员是有参赛经验的。”

写书状、陈述法律意见

中山大学“报名的学生被要求在一个星期内提交一份正式的书状,针对的案例是此次国际刑事法院审判比赛将要面对的真实案例。最终选拔出八位队员,其中四位正式队员、一位队长以及三位研究助理人员。”

设立淘汰机制

复旦大学“开始有20几人报名,但随着大量准备时间的付出和压力的增大,许多分身乏术的和对国际刑法热情度不够的同学先后退出了备战队伍。”除了“自然淘汰”,往年参加模拟法庭的队员也会参与到选拔环节中。结合队员意见、以及两三次作业确定最终队伍。 天津大学“队伍有淘汰机制,不容许有不做事只拿证书的可能性存在”

往年交大模拟法庭集中以面试方式筛选队员,无法充分了解和发现队员的法律分析能力和学习潜能。今年ICC中文赛在保留老队员的基础上,筛选方式更为严格,采取以书状、法庭陈述相结合的方式挑选少量真正愿意投入时间研究国际刑法的精英。辅之以愿意参与来年比赛的研究员,通过多次讨论活动的表现确定最终人选。

02

时间投入与时间管理

投入大量的准备时间

例如中山大学,“最后他们用长达四五个月的时间,经过120多次修改和反复讨论,精心完成赛前提交国际刑事法院的书状。”“由于比赛规定提交书状的截止日期是2013年2月25日,刚好是腊月十六,中大队的师生在学校一起工作到年廿九才回家,初七八就回到学校继续工作,期间通过网络通讯保持问题讨论和书状修改。”复旦大学也要求“一定要付出整个寒假时间留校准备”。

保持讨论和训练的习惯,重视时间管理和督促

例如北京大学“例会制和一周一次的提交任务制上都是延续的去年的,在time management和database & source这些方面也是老模式,不同之处应该是在于今年我们更加严格,时刻催促着成员去做相应的部分。”“前期密度可以小,但是距决赛3-4周左右,保证一周2或3次的训练也是比较合适的安排。”“坚持例会制度,从最初的一周一次,到书状提交前的一周两次,再到最后关头的天天开会,越来越频繁的节奏也让所有成员知道大家到了越来越紧张的节骨眼上,每个人都不敢懈怠。在写口头稿时,他们内部大概训练了近10次,另外请了老师或者往届的同学来做法官,以训练大家的临场表现”。复旦大学“每个礼拜二下午是我们固定的会面时间,学生做汇报,我提问题,不断挑战他们除了我们每周一次的见面,队员们还会另外碰面两三次。”

去年交大的备赛情况相比之下略显不足:秋季学期没有充分组织学习基础知识,寒假最关键的时期没能充分利用,设置的deadline没有能够严格遵守,缺乏详细计划和对队员的敦促。故计划秋季学期开始采取一周至少集中讨论一次的例会制,每周队员负责对不同点展开研究并整理成summary提交,由专门人员负责督促。

03

资源使用与检索技能

循序渐进的训练

循序渐进的训练。复旦大学“在训练之初,我要先跟学生们讲国际法概况和知识框架等,包括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以及布置要看的材料。等学生们对国际法有一定认识后,慢慢带入案例,我要求大家做legal research,搜集相关的法律案例资料,同时开始熟悉比赛的案子,看好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扎实基础知识

扎实基础知识。天津大学“强制队员读书和使用数据库。天津大学代表队的队员被强制要求看完了朱文奇等著名国内学者的国际法相关著作,《布朗利国际法原理》,在法律文书写作上阅读了布赖恩.加纳的法律文书写作系列教材”,“完会有定期的考试”。

多方位的检索资料与深入研究

中山大学“大量收集ICC的庭审视频,观看国外知名学者分析被害人地位的讲座”。北京大学“几乎看完了ICC关于受害人程序方面的所有文件,这是需要海量的时间跟精力的”,“research永不停止!我们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停止找寻新的点”。

重视案例研究

中山大学“注重遵循先例,以及对法学学术文献掌握的广度和深度”,“通过一百多个国际案例的研讨,队员在比赛庭辩过程中精准地运用案例,打动了国际刑事法院的三位法官,得到最好的成绩,‘法官对中大队的评价是对案例研究非常深入’”。“(郑丹妮同学)梳理出一百多个案例中有用的材料。‘一个案例可能就几十页甚至几百页,有用的就一两句话,工作量非常大。’”

交大的学生尽管少,不像复旦那样有20多个人报名可以层层淘汰,但生源素质不错,且已经有一定国际法基础。相信通过书状写作和面试已经掌握了国际刑法的概况和框架,可以直接要求入选队员通过以研究和阅读报告的方式,定期分享心得,并整理成summary。以这种方式敦促大家广泛得阅读和研究,以10周的时间,通过交流各自负责研究的部分,使队员熟悉国际刑法框架,熟练研究技能。重视summary中案例的引用,强调ICC case matrix的使用。

04

书状

重视格式,反复修改

例如北京大学:“在前期是分点做的,在2月底统稿时已经完成了七八成,之后又给有经验的师兄师姐看了书状,队员修改了好几次,进行完持续两三天的格式修改后,书状才最终成型。”队长“有义务让每个队员都了解各个点,不然对书状其它部分不熟悉的话,是没法上场庭辩的。她还要求队员一定要有发散性思维,在前期尽可能多的覆盖到所有的点,后期再来删字数,是一定能删下来的。”

重视权威文献引用

例如北京大学:“权威性是相当相当重要的,这也跟准备时期research的深度紧密挂钩。第一手文献一定是优先的,首先是ICC自己的案例,从ICC自己做的文件中能学到很多东西,还有ICTY、ICTR的文件,接着可以考虑在国际学者的专著及国际刑法上的大牛的一些文章里找。举个例子,前南法庭的首任庭长卡塞西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就去搜索了他大量的文献来研读。”

“Authority充分,当时我们的脚注是120多个,都比较权威。”

语言简练,less is more

北京大学“语言要优美、简练,并且一定不能有国际法上的低级错误”。

相比之下,交大书状太草率,上述基础投入不足导致产出太过粗糙,没有得到充分的修改,难以有好成绩,最终拖累了总分。在通过大约10次的前期活动熟练研究技能的基础上,拿到真正的案例可以直接分工,确定时间截点,严格执行。然后反复修改,确认文献引用是否权威?格式是否正确(按照主办方要求,以及训练中要求的中英文文献引用格式)?语言是否足够简练?(字数有限,必须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一个法律观点,以增加增加支撑的权威文献的数量)修改过程中research不能停。

05

口头陈述

北京大学:“先得说Yes or No表态,然后言简意赅地直击point,接着给出authority,要说得有理有据,要make sense,千万不能让法官觉得你很主观。”

多角度换位思维

天津大学“我们在庭辩训练中引入的训练方法是要一个上场队员在上面模拟庭辩,我和其他队员都作为法官进行提问,提出来的问题全部一一记录,每次模拟完毕每一个提出的问题会再重新分析一遍,特别是答得不好的问题,我会安排到具体队员进行法律研究,在下一次训练给大家进行讲解并且形成书面的答案上传到比赛的公共邮箱供大家学习。这样所有的队员都有机会担任庭辩选手,法官,研究员多个角色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

交大口头陈述做的不错,在书状研究深入的基础上应当更上一层楼,做到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脱稿。

06

其他

尽力做最好的自己。中山大学:“中大队员始终保持着尽力做最好的自己,不追求非夺冠不可的心态,这种成熟而稳健的心态反而成为了取胜的重要经验”

研究责任分配到具体个人

天津大学“一个上场队员在上面模拟庭辩,我和其他队员都作为法官进行提问,提出来的问题全部一一记录,每次模拟完毕每一个提出的问题会再重新分析一遍,特别是答得不好的问题,我会安排到具体队员进行法律研究”

中国法学的课堂教育多是教师单方面灌输,少有师生互动和学生讨论,一定程度上缺乏法学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在这一情况下,参加模拟法庭比赛成为训练法学技能的宝贵的机会。交大法学院尽管人数少,选拔范围小,但是学生素质高、主观能动性强。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教师强迫读书、单方面的灌输基本知识的方式并不合适,相反,在老师带领和监督下的阅读、交流和讨论,相信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上一学年,我们曾组织过低年级本科生在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阅读国际法文献的活动,总共做过5期,我们发现交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英文阅读和理解水平很高,相信这种阅读分享活动可以起到效果。

优秀赛队经验 | 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
优秀赛队经验 | 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

法官采访︱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

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第一批参考资料

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第二批参考资料

针对赛队疑问的答复 | 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

赛题发布,报名正式开始 | 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

赛题更正与澄清 | 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

规则公布 | 2019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比赛

CIIL | 把 中 国 带 到 国 际 法 的 前 沿 ,

把 国 际 法 带 到 中 国 华 人 的 身 边 |

www.chineseinitiative.org

美编 | 李尚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