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覺高考應不應該錄取一些綜合分不夠的偏科學霸?

qzuser


人才是什麼?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郝峰濤(2019.9.10)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四,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謝:

若您覺此文不錯,請推送轉載,舉手之善,或將成為教育改革的最大助力!


郝峰濤


您是否:想把域外教育體系和不切實際專業文憑,提升到本科文憑上來呀?

個人認為:東西方的教學體系,是有差異地!

如西方某些區域,已普及到本科文憑啦!

看咱華夏,目前能普及到仲學文憑嗎?

不切實際的幻想!

希望把心思,多多用在普通的大苦勞眾福利和社保與醫療報銷及生活水平上,費點心思還差不多!


Alanyfgroeespan


高考應該錄取綜合分不夠的偏科學霸。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分幾種情況討論。

第一種情況

偏科學霸只是綜合分不夠,可是他的語數英很好。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他依舊能夠上一個還不錯的學校,在沒有任何降分處理的情況下,他也是憑藉自己的天賦與努力考上大學,這沒有任何不錄取他的道理。

高中只是一種基礎教育,培養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而大學不同,大學培養學生的是專業素養。在已知偏科學霸的專業素養極高的情況下,我想任何一所學校,只要他的分數打到了大學的錄取分數線,沒有理由因為偏科而拒他於門外。

第二種情況:

就是偏科學霸,值不值得被破格錄取。就像是通過單招的方式,展現自己的優勢,獲得大學的青睞。這種方式在很長時間以來,都存在著爭議。單招的方式究竟能不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單招會不會有損公正?很多人不滿於這樣的方式,覺得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很多有權勢的家庭鑽空子。而且,這些年來,對於減少高考單招的呼聲越來越激烈,國家也有一些政策著手限制高考單招。但其實我覺得,只要過程可以公開公正透明,就可以採用這種方式。

我們都知道其實“偏科”相應的是一種天賦,在某個領域內獨有的天賦。俗話說“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而偏科就是那扇窗。高中所學習的內容其實都很基礎,是大學期間、研究生期間學習內容的地基。可到了大學甚至到了工作,上進的人有時候也許會發現,努力決定的是下限,天賦決定的是上限。在高中嶄露頭角的學科天賦往往意味著他的上限可能會比其他人要高,他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會更容易成功。

我國其實有不少偏科學霸在各個領域做出了貢獻,例如錢偉長高考數學0分,物理5分,語文歷史滿分。這樣的他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進了歷史系。當然後來經歷了九一八事變,他決定棄文從理,學了物理。為我國的科學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假如當初清華大學因為他的物理數學,沒有錄取他,他的人生可能會發生許多改變。假如所有的大學都嫌他嚴重偏科,可能中國就會損失了這麼一位人才。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吳晗是“偏科學霸”。他文史成績極其優秀,但卻抽菸打架曠課賭博。因為他數學考了0分,沒有被北大錄取,又因為出眾的文史和英文成績,被清華錄取。試想要不是因為清華大學能夠“不計數學之嫌”,可能他們的人生也會發生重大的改變。

可是今時不同往日,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都有惜才之心,況且那正是國家需要發展,需要人才的時期。而現在,本來對國家、對學子有利的單招政策,卻因為一些不公平的個例而變了味。但這個鍋不應該由“單招政策”來背,這個錯誤的責任應該讓那些讓“單招政策”變了味的人來背。

所以我覺得,錯可能錯在實施方式、錯在人,可是政策是一個好的政策。我們用錯誤的方式去檢驗一個政策,得出的結果肯定是不盡人意。其實類似單招的政策也有,而且我們對它都有所聽聞甚至很熟悉,那就是考研的初試與複試。在研究生複試的過程中,監控是實時開著的,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證考研複試的公正、公開、透明。有的學校考試,可以先進行面試,在進行筆試,對於符合學校要求、面試表現傑出的人選,可以給予一定的降分政策。這種方式既保證了對學生考核的全面性,又能保證人才可以得以錄用與培養。

對於單招政策,我們可以在進行考核的過程中,除了學科知識、專業素養外,加以考察學生的品性、為人、學習的方式與能力,從多個角度綜合測評這是不是一個值得培養的人才,我覺得這樣的綜合測評要比所謂文綜、理綜能夠反映出更多的東西。同時我們可以採用加大監管的手段,將過程公開,結果公開。同時加大對在單招政策中有不正之心的領導老師的處罰,給予動了歪心思的學生家長相對的懲罰,以此來改善單招政策的實施環境,我相信,單招政策會給國家提供更多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