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觉高考应不应该录取一些综合分不够的偏科学霸?

qzuser


人才是什么?

《高考,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郝峰涛(2019.9.10)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促使高考变成了新式科举,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

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各有未知的兴趣和天赋,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就会选择“优势中心发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为核心,带动相关或相近方面的学习,而强制性全科发展是以大量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趋势”,最后连兴趣和天赋一块埋葬。

二,学习是“从外到内”的灌输,还是“由内到外”的觉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进行“从外到内”的填鸭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谁能理解孩子“由内到外”觉醒的渴望呢?学习的本质是:三分知识,七分非知识;三分看的见,七分看不见;三分学习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导,七分靠自我觉醒。学习的原力在于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引导,而教育只是一种辅助孩子成长的手段。过度的知识教育就是“拔苗助长”,反而会延迟、扼杀孩子“由内到外”的觉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还是无差别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强势灌输的幌子,毕竟我们连自己有什么才能都不清楚,岂能妄议孩子有什么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态度让孩子在“自然世界、社会人文和无差别学科”中无差别学习,以宽容之态让学孩子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

四,高考是“指挥棒”,能否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语数外+文理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分数作为参考。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自选制既可维护高考公平,也可保护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正在侵蚀着孩子的童年和未来!

 

致谢:

若您觉此文不错,请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助力!


郝峰涛


您是否:想把域外教育體系和不切實際專業文憑,提升到本科文憑上來呀?

個人認為:東西方的教學體系,是有差異地!

如西方某些區域,已普及到本科文憑啦!

看咱華夏,目前能普及到仲學文憑嗎?

不切實際的幻想!

希望把心思,多多用在普通的大苦勞眾福利和社保與醫療報銷及生活水平上,費點心思還差不多!


Alanyfgroeespan


高考应该录取综合分不够的偏科学霸。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分几种情况讨论。

第一种情况

偏科学霸只是综合分不够,可是他的语数英很好。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他依旧能够上一个还不错的学校,在没有任何降分处理的情况下,他也是凭借自己的天赋与努力考上大学,这没有任何不录取他的道理。

高中只是一种基础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而大学不同,大学培养学生的是专业素养。在已知偏科学霸的专业素养极高的情况下,我想任何一所学校,只要他的分数打到了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没有理由因为偏科而拒他于门外。

第二种情况:

就是偏科学霸,值不值得被破格录取。就像是通过单招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优势,获得大学的青睐。这种方式在很长时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单招的方式究竟能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单招会不会有损公正?很多人不满于这样的方式,觉得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很多有权势的家庭钻空子。而且,这些年来,对于减少高考单招的呼声越来越激烈,国家也有一些政策着手限制高考单招。但其实我觉得,只要过程可以公开公正透明,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我们都知道其实“偏科”相应的是一种天赋,在某个领域内独有的天赋。俗话说“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而偏科就是那扇窗。高中所学习的内容其实都很基础,是大学期间、研究生期间学习内容的地基。可到了大学甚至到了工作,上进的人有时候也许会发现,努力决定的是下限,天赋决定的是上限。在高中崭露头角的学科天赋往往意味着他的上限可能会比其他人要高,他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会更容易成功。

我国其实有不少偏科学霸在各个领域做出了贡献,例如钱伟长高考数学0分,物理5分,语文历史满分。这样的他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进了历史系。当然后来经历了九一八事变,他决定弃文从理,学了物理。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假如当初清华大学因为他的物理数学,没有录取他,他的人生可能会发生许多改变。假如所有的大学都嫌他严重偏科,可能中国就会损失了这么一位人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吴晗是“偏科学霸”。他文史成绩极其优秀,但却抽烟打架旷课赌博。因为他数学考了0分,没有被北大录取,又因为出众的文史和英文成绩,被清华录取。试想要不是因为清华大学能够“不计数学之嫌”,可能他们的人生也会发生重大的改变。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有惜才之心,况且那正是国家需要发展,需要人才的时期。而现在,本来对国家、对学子有利的单招政策,却因为一些不公平的个例而变了味。但这个锅不应该由“单招政策”来背,这个错误的责任应该让那些让“单招政策”变了味的人来背。

所以我觉得,错可能错在实施方式、错在人,可是政策是一个好的政策。我们用错误的方式去检验一个政策,得出的结果肯定是不尽人意。其实类似单招的政策也有,而且我们对它都有所听闻甚至很熟悉,那就是考研的初试与复试。在研究生复试的过程中,监控是实时开着的,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考研复试的公正、公开、透明。有的学校考试,可以先进行面试,在进行笔试,对于符合学校要求、面试表现杰出的人选,可以给予一定的降分政策。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对学生考核的全面性,又能保证人才可以得以录用与培养。

对于单招政策,我们可以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除了学科知识、专业素养外,加以考察学生的品性、为人、学习的方式与能力,从多个角度综合测评这是不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人才,我觉得这样的综合测评要比所谓文综、理综能够反映出更多的东西。同时我们可以采用加大监管的手段,将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同时加大对在单招政策中有不正之心的领导老师的处罚,给予动了歪心思的学生家长相对的惩罚,以此来改善单招政策的实施环境,我相信,单招政策会给国家提供更多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