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从复工复产看咸阳转型路径

《瞭望》:从复工复产看咸阳转型路径

4月1日,工作人员在陕西咸阳法士特集团产业基地车间调试设备。 张博文 摄 /《瞭望》新闻周刊

◇“房地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虽然很高,但我们还是下决心用这块‘风水宝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退城下乡,把这些国企搬到市区郊外,通过土地置换来获得产业升级的资金,用来建新厂房、上先进设备,淘汰落后产能

暮春的咸阳清冷尚在,但本刊记者下车伊始,便感受到这座距西安仅20多公里的老工业城市的生机勃发:

从玻璃基板、液晶面板到液晶电视,咸阳市最重要的新兴产业——高端显示行业整个产业链都在满负荷运转;2月仅生产2万套,3月上升到去年最高产量10万套,4月订单达到前所未有的11万套,汽车变速箱企业法士特公司的产量处于历史极值;全国最大的民营电力设备生产企业正泰电器咸阳生产基地,2月中旬复工率高达98%,一季度产量增长5%……

截至3月底,咸阳市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和员工返岗率已分别达到99.7%、97.3%。

咸阳市委书记岳亮等受访的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把这种经受了疫情冲击后的速度与变化,归于近年来咸阳市主动求变,优化产业结构,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经济转型。

“用最好的资源发展高端产业”

“用最好的资源发展高端产业,保证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咸阳市市长卫华指着渭河岸边的大片土地说。

渭河两岸,绿草如茵,唐代诗人王维在这里留下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诗句。来自各地的房地产开发商趋之若鹜。

“房地产对地方财政贡献虽然很高,但我们还是下决心用这块‘风水宝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这位在咸阳已工作了9个年头的女市长对土地的认知,折射出了咸阳的转型理念。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陆续在这里布局了纺织工业、电子工业、能源工业,到上世纪末咸阳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纺织城”“电子城”“能源接续地”。

进入本世纪后,咸阳几乎所有的传统工业都遭遇了严重冲击。“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卫华说。

怎么转?可从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变速箱制造商法士特落户说起。

“法士特负责人到咸阳来,一下子就选中了渭河岸边风景最美、地形最好的地方。经过研究,我们迅速做出调整,把这块原计划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出让给法士特建厂。”卫华说,“我们还把法士特周边的临河地都用来发展高端制造业,政府建好厂房,向全国招商,吸引优秀企业来此投资建厂配套,拉长产业链,形成高端制造集群。”

渭河岸边,一片片厂房次第矗立。其中,一座总面积9.7万平方米接近竣工的巨型厂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里将落户全球最大单晶硅企业隆基公司生产5GW单晶组件的厂房,是迄今为止全球光伏行业单栋最大的厂房。”卫华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是我们负重起跳的方向。”

统筹资源新旧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

咸阳高端显示行业,虽受疫情影响,但在复工后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很快实现了饱和生产。该行业在咸阳的终端企业——生产液晶电视机的冠捷科技公司,3月出现了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加班生产,平均每20秒就能生产出一台电视机。

与西北地区其他老工业城市一样,转型的一道道难题曾横亘在咸阳面前。

“好比行车途中,荆棘越来越多,需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躲过眼前障碍,更要考虑该换一条路走。”岳亮说。

咸阳的转型答案是“新旧并举”。一方面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另一方面根据国家产业布局,结合自身优势选择一批高端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咸阳首先向自己曾经的两大支柱产业纺织工业与电子工业举起了重锤。

咸阳纺织行业的骨干企业包括西北国棉一厂等5家国有控股企业,涉及国企身份员工1万多人,且设备陈旧老化,企业无力添置新设备,但“一破了之”的办法难走通,“退城下乡”带动产能升级的思路应运而生。

咸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纺织企业地处市中心,占地面积大。随着城建步伐的加快,市中心的土地价格不断攀升,政府决定把这些国企搬到市区郊外,通过土地置换来获得产业升级的资金,用来建新厂房、上先进设备,淘汰落后产能。”

“退城下乡”使咸阳国有纺织骨干企业成功淘汰了落后产能,下岗员工得到了安置,企业重新整合后生产能力、赢利水平大幅提高。

以彩虹集团为代表的咸阳电子工业的转型可谓浴火重生。2005年,国内平板液晶电视开始进入市场,彩色显像管大幅萎缩,几经尝试,咸阳电子工业在产业转型的路上始终踟蹰不前。直到2012年,在各方不遗余力的努力下,彩虹集团并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CEC)。

2015年,市委书记岳亮上任不久,即把建设高端液晶面板生产线作为咸阳市“一号工程”。当年12月,投资280亿元的CEC8.6代线液晶面板项目破土开工。短短两年时间,这条现代化生产线就正式投产。

围绕彩虹厂,咸阳引进了年产400万台电视整机的冠捷项目,并陆续在周边形成了35家配套企业。“在咸阳高新区生产液晶显示器,我们可以从石英砂原料一直做到终端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零距离运输和零库存。”

“破旧”的目的在于“立新”。咸阳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产业转型脉络日渐清晰,电子、高端能化、汽车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软硬兼施优化环境

高质量发展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不断优化软硬营商环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岳亮认为,营商环境是咸阳市最核心的软实力,其中干部是决定性因素。

法士特咸阳公司经理张文庆对此深有感触:“疫情期间,市区干部每周都深入企业开现场会,针对我们提出的困难,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政府服务“跑在前”,咸阳市的企业复工也“醒得快”。

卫华说,疫情期间,为帮助外地员工迅速返回企业复工,咸阳市实施两个“三分之二”政策:企业接回员工复工的费用、对员工的核酸检测费用,政府出资三分之二,企业出三分之一。同时承诺,第一季度,企业产能若是恢复到去年同期的60%奖励20万元,恢复80%奖励30万元,全部复产奖励50万元。

正泰智能电气西北产业园是正泰集团继温州、上海、杭州之后建立的第四大产业基地。公司总经理李水清告诉记者:“由于员工到岗率高,2月中旬,咸阳基地的复工率已高达98%。整个一季度,没有出现一起退单。”

墙内事情企业办,墙外事情政府办。副市长韩宏琪表示,“下一步,政府将开展暖企行动,推行‘企业24小时平静工作日’机制,全力保障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激励企业投资发展的还不止这些。

“一城绿树半城湖,这儿的气候和江南差不了多少。”彩虹光电董事长陈忠国是南京人,老伴总担心他不习惯西北的生活。前些日子,老伴来咸阳,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傍晚在渭河边散步,春风拂面,感到很舒适。”

近年来,咸阳依托“母亲河”渭河进行大规模生态治理。大大小小的湿地公园点缀其中,水清、岸绿、景美,来自五湖四海的异乡人也没有了疏离感。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恰有丝丝小雨。新建的“渭河亲水步道”上,一群又一群人奔跑健身。他们速度不快,节奏沉稳,犹如这座城市的转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孙波 毛海峰 梁娟)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