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屏幕刷新率的攀比——是潘多拉魔盒,還是技術與體驗的交互?

“Had I not seen the sun,I 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 艾米莉·狄金森的這句如此的富有哲理和生命力的短詩,如果僅僅只將它狹隘地用來理解愛情,未免有些淺嘗輒止的嫌疑。她用一種看似則責怪的語氣去傾訴自己對“太陽”的感激,感激它幫自己掙脫了舊時的枷鎖,能夠有機會去沐浴更多的美好。

而縱觀這些年來發生在智能手機身上的技術變革,讓我更加堅信了這句話用在“產品體驗”上依舊沒什麼不妥,尤其是在目前各家旗艦開始熱衷於“攀比”的“屏幕刷新率”上,這句短詩最“接地氣”的翻譯應該就是“旦用難回”或者“旦看難回”了。

手機屏幕刷新率的攀比——是潘多拉魔盒,還是技術與體驗的交互?

圖片來源於iQOO官方微博

當4月13號那天看到iQOO官方預熱#iQOO Neo3# 將要搭載的144Hz屏幕時,我說了一句:“回來了,都回來了。”iQOO誕生於“遊戲”,追求於“速度”,不變於“生而強悍”。當各家旗艦的硬件實力都紛紛觸及到目前性能的天花板之時,iQOO又要以何種姿態去打破目前焦灼的態勢呢?“迴歸到手機本身的屏幕,以144Hz去強化最根本的體驗”,這便是如今iQOO Neo3給予行業和消費者們的答覆。

那麼,目前的高刷新率對於智能手機而言,是“被打開了的潘多拉的魔盒?”還是承載了未來與希望的“豐饒之角”?手機屏幕刷新率這半年一路走高的光鮮背後,廠商們的“得與失”,是偏執?還是大勢所趨?

60與144的區別,在於人而不在於屏幕本身

其實在談論屏幕“刷新率”這個問題時,對於一些崇尚“速度”的硬核玩家們來說是一件十分刺激的事情,畢竟這是一項以“秒”為計量單位的參數。對於智能手機而言,不過短短半年時間有餘,屏幕的刷新率便已經迎來了由60Hz-90Hz-120Hz-144Hz的三連跳。和當初的PPI一樣,刷新率也是一項只有通過“對比”才能被“感知”的項目,而這種“感知”往往是不可逆的,就像文章開頭比喻的那樣,當你見過“太陽”,便不想再“回到”黑暗。

“60”這個數字,對於人類的視覺來說是一種底限。比如遊戲的幀數,只有在達到60幀時我們才會覺得畫面是流暢的。再比如屏幕的刷新率,只有在達到60Hz時,畫面滑動所產生的拖影才不會被我們敏感的眼睛所察覺。沒錯,相信有些朋友已經注意到了,所謂手機屏顯的“流暢”,就是要在滑動的單位時間內儘可能的減少拖影。而“高刷新率”的思路,就是在畫面切換的過程裡,儘可能的“塞入”更多的單幀畫面,去“填充”畫面間隔的空隙,即在前一幀的拖影產生之前就已經有後一幀的畫面補上。通過“頻率”去促進畫面的“效率”,一秒鐘顯示60張畫面和一秒鐘顯示144張畫面,它的流暢程度和留給拖影產生的時間自然是大相徑庭的。

所以當我們最初接觸到60Hz的屏幕時,會覺得它相當流暢不存在卡頓。可在接觸了更高的144Hz屏幕之後,回過頭再去看60Hz時,心中便會不自覺的出現“之前也沒覺得卡啊,現在看上去怎麼這麼卡”的疑惑。這就是典型的“視覺落差”所產生的“差異性對比”,因為對於人類而言,更舒暢的體驗往往是適應最快的。可是從“高階”體驗回到“低階”體驗的過程,則往往是更耗時的。所以說,60Hz刷新率與144Hz刷新率的區別,在於人(視覺效果)而不在於屏幕本身。

而目前人與手機之間最有效率的信息交互途徑就是“屏幕”。我們通過屏幕的點按去下達指令,手機通過屏幕去反饋指令執行的結果,一部手機硬件性能的好壞,系統運行時是否會出現卡頓,這些到最後都只能由“屏幕”通過“眼睛”傳達給我們的大腦。當屏幕的顯示速度跟不上手機的性能時,屏幕反而會成為“制約”性能的枷鎖,當然這種“制約”僅僅是一種停留視覺上的“誤差”。而目前智能機追求“高刷新率”的本質,實則還是為了給手機展現更好的性能而鋪路,通往人眼的這條路修的精美,體驗也就能傳達的到位。

手機屏幕刷新率的攀比——是潘多拉魔盒,還是技術與體驗的交互?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冒著“續航”的潛在風險所換取的“旦用難回”真的值得嗎?

就像前面我提到過的“高刷屏”原理,實則是增加單位時間內屏幕顯示畫面的數量,但這也同時意味著屏幕的“工作量”將大大增加。而最後要承擔“加班後果”的,自然就是手機的電池電量,這也是目前很多消費者都普便存在的疑惑:用“續航”換“體驗”真的值得嗎?

我想是值得的,起碼對於一款靠“遊戲”傍身的性能旗艦來說,為了視覺體驗去投入“續航”成本,怎麼算,都是一筆“穩賺”的買賣。因為就目前配件的研發來看,大容量電池和大功率快充都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彌補續航的不足,但屏幕想要更流暢,卻只能從“刷新率”方面下功夫了。

小時候大家應該玩兒過那種翻頁的動畫書,畫的頁數越多,快速翻動時所產生的畫面就會越流暢。這是一種叫做“視覺暫留(Persistence of vision)”的現象。我們的視覺實際上是靠眼睛的晶狀體成像,感光細胞感光,並且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電流,傳回大腦引起人體視覺。感光細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這就形成了視覺暫停的機理。而高刷新率屏幕在迅速滑動時所產生的動態模糊會變少,尤其是在FPS遊戲、動作電影等等這些畫面會進行高速切換的場景下,更高的刷新率意味著你將比對手更早的“刷”到下一幀的畫面內容,大腦就能更早的進行下一步的判斷。

同時,屏幕的刷新率越高,我們看到的畫面就會越流暢穩定,能夠消除圖像的閃爍和抖動感,即使長時間面對屏幕,眼睛也不會感到太疲勞。這便是如今的“遊戲產品”,無論是PC還是手遊都偏愛於“高刷屏”的原因所在。這份“旦用難回”的體驗,足以刺激到目前已經趨於麻木的消費者們的“體驗G點”。

在高刷屏的世界,LCD和OLED是互補而不是替代

既然牽扯到屏幕,那自然便繞不開對於屏幕材質的爭論。尤其是在智能手機的身上,LCD黨和OLED黨兩方的“口水戰”從未停止。

手機屏幕刷新率的攀比——是潘多拉魔盒,還是技術與體驗的交互?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手機屏幕刷新率的攀比——是潘多拉魔盒,還是技術與體驗的交互?

圖片來源於網絡

LCD液晶顯示屏得益於可以通過獨立控制每個液晶單元格的電流,改變紅綠藍子像素的亮度,產生對應的顏色。並且液晶單元格在變換顏色時,需要從基準電壓升到數據電壓,這個過程耗費的時間與電路負載成正比。負載指的是電路中電容、電阻這些電子元件,通過減小這些元件就能降低負載,縮短液晶單元格的充電爬升時間,實現更快的刷新。

而OLED屏幕憑藉著出色的顯示效果、能夠自發光的特性以及“柔軟”的身子骨,可以在保證手機擁有相對較高的屏幕刷新率的同時,實現屏下指紋、更高的分辨率以及更加多變的“屏幕造型”,只是單在“刷新率”的數值上,受制於先天體質的原因,OLED屏幕確實和LCD之間還有些差距。

如果你追求的是屏幕的極致流暢,那麼不妨考慮一下LCD屏幕的產品,峰值刷新率可以達到144Hz的屏幕,目前在手機上也只有LCD可以實現。而如果你想要“速度”與“高清”並存,同時還想在屏幕造型上與眾不同的話,那麼OLED屏幕的產品,或許不會讓你覺得失望。總之在“高刷屏”的世界,LCD和OLED各有所長,它們予我們消費者所提供的是互補而不是相互替代。

所以是“豐饒之角”,所以才“未來可期”

事實證明,所有屏幕的改變都是為了摧毀舊屏幕的觀感。iQOO Neo3選擇搭載144Hz屏幕的背後,使它對自己性能以及整機資源統籌的自信。關於手機屏幕刷新率的選擇,廠商們也並不是“無腦堆高”,他們所要權衡的,是目前整部手機的狀態,在已經存在諸多亮點的情況下,是否還需要通過犧牲續航去換取高刷新率為產品體驗作以支撐。

而對於iQOO品牌或者說對於iQOO Neo3而言,參數與遊戲就是其產品的靈魂,那麼144Hz屏幕的出現也就變得順理成章。性能支撐屏幕,屏幕反應性能,iQOO Neo3尋覓到了兩者之間非常完美的閉環,這也讓我對它未來的表現充滿了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