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第七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所謂“無中生有”,原來是道家對事物的樸素的辯證看法。

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語本《老子》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後用來形容本無其事,憑空捏造。是個貶義成語。在軍事上, “無中生有”的這個“無”,指的是“假”、“虛”;這個“有”,指的是“真”、“實”。“無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實互變,擾亂敵人,使敵方造成判斷上的錯覺和行動上的失誤。

此計的關鍵在於真、假要有變化,虛、實必須結合,以各種假象掩蓋真相,造成敵人的錯覺,給予不意的攻擊。若一假到底,易被敵人發覺,難以制敵。先假後真,先虛後實, “無”中必須生“有”。指揮者必須抓住敵人已被迷惑的有利時機,迅速地以“真”、以“實”、以“有”出奇制勝,攻擊敵方,在敵人頭腦還來不及清醒時,即被擊潰。

誑也,非班也,實其所證也。少陰、太陰、

太陽。

【按語】無而示有,誰也。誰不可久而易覺,故無不可以終無。無中生有,則由誑而真,由虛而實矣,無不可以敗敵,生有則敗敵矣,如:令狐潮圍雍丘,張巡縛蒿為人千餘,披黑衣,夜鏈城下;潮兵爭射之,得箭數十萬。其後復夜縫人,潮兵笑,不設備,乃以死士五百砍潮營,焚壘幕,追奔十餘里。(《新唐書·張巡傳》、《戰略考·唐》)。

【註釋】

①班(kuáng):欺詐,注騙。指各種欺騙活動。

@實:實在,真實。

③少陰、太陰、太陽:指少陰漸變為太陰,太陰至極而轉化為太陽。講陰陽轉化之理-“陽變陰來”、“陰極陽生”。這裡指欺敵活動的發展過程,即由虛假轉化為真實,造成敵人再次上當受騙,達到出其不意。這裡的“陰”指假象;這裡的“陽”指真相。

此句意謂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護真相。

運用假象欺騙對方,但並非全部都是假的,而是讓對方把真相當成假象。這就是要巧妙地用陰陽轉化之理,"由陰變陽”、“由虛變實”、“由真變假”等。【譯文】

【按語譯文】沒有而裝作有,就叫誰騙。誰騙不能長久使用,因為長久使用容易被對方發覺,所以沒有的不能長久沒有。“無中生有”,就是把誑騙變成事實,由空虛變成實在。什麼都沒有是不可以戰敗敵人的,只有人為地製造出“實在”,才可以戰敗敵人。例如:唐朝叛將令狐潮圍困雍丘城,張巡用草扎束成一千多個假人,並給它們穿上黑色的衣服,乘黑夜用繩索把草人從城牆上吊下去;令狐潮的士兵爭先恐後地用箭射擊,因此張巡獲得幾十萬支箭。後來,張巡在黑夜把真人吊下城去,令狐潮的兵士看著發笑,以為又是草人,也沒有再提防。於是張巡乘機用五百名敢死隊員突然衝進令狐潮的軍營,燒燬營壘帳篷,並且把令狐潮的軍隊一直追殺了十多里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