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趙子龍箕谷布疑兵,諸葛亮聲東擊西取郿城

這期開始,我們來聊《三十六計》,上兩期分了多章篇幅聊了三國話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話題,各位看官可以幫忙點下

關注到主頁看下,記得幫忙點贊啊!

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趙子龍箕谷布疑兵,諸葛亮聲東擊西取郿城

《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

為了便於我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的每一計取一個字,組成了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個字都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

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趙子龍箕谷布疑兵,諸葛亮聲東擊西取郿城

今天我們來聊《三十六計》中的第六計,聲東擊西

原文:敵志亂萃,不虞,坤下兌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攻取之。

翻譯:敵人混亂時,必然會出現意料不到的空隙,我方應當利用其混亂無主這一點戰勝他。

這翻譯很難看懂,但簡單的說聲東擊西就就是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是使對方產生錯覺做出錯誤判斷以出奇制勝的一種戰術。

此計出處:此計的名稱出自唐代社佑編纂的《通典》,“聲言擊東,其實擊西”。

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趙子龍箕谷布疑兵,諸葛亮聲東擊西取郿城

此計闡釋:

聲東擊西,是忽東忽西,是打非打,製造假象,引誘敵人做出錯誤的判斷,然後乘機殲滅敵人的策略。為使敵方的指揮發生混亂,必須採用靈活機動的行動,本來不打算進攻甲地,卻佯裝進攻;本來決定進攻乙地,卻不顯示出任何進攻的現象。似可為而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敵方就無法推斷出我們真正的意圖,被假象迷惑,做出錯誤的判斷。

但是運用“聲東擊西”這一計的時候,我們必須觀察敵方是否已經被我們調動了,我們的目的在西邊,但我方佯裝進攻東邊,敵人開始把兵力或物資集中調往東邊時,證明敵方已經中計,這時我們就可以找準時間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敵方的西邊。但如果敵方依舊是鎮定有備時,不為我方所調動,已經知道我方的真正意圖,將計就計,佯裝防守東邊,實則已經集中優勢兵力在西邊做好埋伏等著我方進入埋伏圈,而我方貿然出擊,那就會自取失敗,這是一條非常冒險的計謀。

古代行軍打仗,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如《孫子兵法》說的“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聲東擊西也是這個意思,佯裝我們真正的意圖,誘惑敵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再抓準時機出擊。

三國演義之聲東擊西經典案例:

趙子龍箕谷布疑兵,諸葛亮聲東擊西取郿城。

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趙子龍箕谷布疑兵,諸葛亮聲東擊西取郿城

公元228年,諸葛亮給蜀漢後主劉禪上出師表後出兵北伐。

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此次北伐正是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以避開魏軍的主力。

首先諸葛亮對外宣稱由斜谷道進軍取郿城,然後派趙雲和鄧芝為疑兵,佔據箕谷,而自己親率主力進攻祁山。

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趙子龍箕谷布疑兵,諸葛亮聲東擊西取郿城

趙雲布兵在箕谷的任務是做疑兵,主要是為了吸引和牽制魏軍主力。而此計也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經過浴血奮戰,趙雲也做到以少量的兵力把魏軍主力曹真拖在了箕谷,牽制住魏軍的主力大軍。

另一邊,蜀軍的主力大軍由諸葛亮帶領,由斜谷進軍攻取郿城。按預定計劃,趙雲拖住魏國主力大軍,諸葛亮這邊奪取郿城,然後直接進攻長安,那時將是勢如破竹、水到渠成之勢。

諸葛亮用聲東擊西這一計,把這次北伐部署得很完美,以老將趙雲的名氣,必定能達到“聲東”的效果,讓魏國派主力大軍抵擋趙雲。而實際的“擊西”,由自己親自率領大軍完成,加上由姜維做先鋒,北伐一定能成功。

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趙子龍箕谷布疑兵,諸葛亮聲東擊西取郿城

但唯獨一點,也是致命的一點,錯用了馬謖來守街亭,導致街亭失守。用司馬懿的話說,“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果然如司馬懿所說,馬謖不堪一擊,魏軍圍而不攻,斷了蜀軍取水之道,蜀軍自亂陣腳。

馬謖丟了街亭,諸葛亮進無所據,只能放棄北伐,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全功盡棄。趙雲這支疑兵也失去了戰略意義。隨後由箕谷退兵,魏軍趁機追擊,趙雲讓鄧芝率軍先退,自己親自斷後,軍需物資以及兵將都沒有遭受大的損失。

三十六計之聲東擊西,趙子龍箕谷布疑兵,諸葛亮聲東擊西取郿城

不得不說,諸葛亮這一聲東擊西的計策是非常好的,但在關鍵點上用錯了人,導致前功盡棄,無功而返。

喜歡的朋友可關注下我,記得幫忙點個贊,我會定期不斷更新文章!已更新很多文章了,喜歡的朋友可進入我的主頁翻樓看下其他文章的講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