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靜:加快數據整合共享和開放應用 夯實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根基

王朝靜:加快數據整合共享和開放應用 夯實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根基

王朝靜

編者按:

2020年1月12日,青島第二批150名赴深圳體悟實訓幹部結束為期140天的體悟實訓活動,回到青島。大眾網青島聯合青島市委組織部、青島市委網信辦策劃了第二批體悟實訓幹部的系列報道《深圳歸客》,通過與深圳歸來的幹部深入交流,找出深圳發展背後的內在邏輯,悟透深圳經驗的“脈絡”,找準深圳經驗的“穴位”,用他們第一手的感悟,把深圳好的做法、理念、經驗展現出來,並探討在未來工作中,如何用深圳經驗助推青島發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4月27日訊(記者 王熠 見習記者 王昭慧)青島市大數據局數據應用管理處處長王朝靜,在深圳中興網信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140天的體悟實訓,實訓期間,作為智慧城市事業部副總經理主要負責公司智慧城市主航道業務發展和市場拓展工作。談到深圳體悟實訓最大的感觸,王朝靜說:“大數據是智慧城市的靈魂,樹立大數據思維,推動政府管理理念、手段和模式創新,我們要深挖青島這座城市的大數據價值,加快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大數據支撐流程再造 優化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中興內部實行扁平化工作推進機制,使企業能夠高效有序運行,這給王朝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結合自己的工作領域,圍繞如何深化制度創新、優化業務流程進行了思考,提出了加快數據融合應用深化流程再造的工作打算。

王朝靜表示,總的思路是深化數據的“聚、通、用”。通過數據整合、共享和業務協同,推動業務流程再造,支撐“一次辦好”和“放管服”改革,打造協同高效的數字政府。

首先是“聚”,統籌推進數據“大匯聚”。通過數據的整合,完善人口、法人、公共信用、電子證照等基礎庫;圍繞辦好企業開辦、房產登記等政務服務“一件事”,聚焦具體辦事場景,將多部門相關數據匯聚成主題庫,為跨部門業務聯動提供主題式數據支撐;推進專題庫和通用業務庫建設,補齊部門數據短板,促進業務閉環管理。

其次是“通”,統籌推進數據“全打通”。健全數據共享機制,擴展數據共享範圍,重點圍繞優化營商環境、“放管服”和“一次辦好”等領域的重點應用,加強數據資源供需對接,深入推動跨部門、跨層級的數據共享,通過優化“數據流”來再造“業務流”,進一步減流程、壓時限,提升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以正在解決的二手房過戶“一次辦好”為例,王朝靜告訴記者,過戶一套房子,水、電、氣、暖、有線電視各個環節都要過戶,要實現一次辦好,就要以打通數據壁壘去推動各個部門突破原有的制度壁壘,實現各自業務流程的再造,最終實現市民辦理二手房過戶時,所有相關的業務同步“一次辦好”。

最後是“用”,統籌推進數據“深應用”。開展數據賦能行動,依託智慧城市和城市雲腦建設,推進政務數據和社會化數據的融合應用,打造政府數字治理和服務新模式。比如,在推動社會治理精準化方面,我們將強化社會信用、“互聯網+監管”等領域數據共享應用,推動治理模式由低效到高效、被動到主動、粗放到精準的變革;在推動宏觀決策科學化方面,將統籌政用、商用、民用大數據,強化關聯分析和數據挖掘,增強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能力,全面提升政府科學決策和風險防範水平。

以大數據助力疫情防控 推動社會治理精準化

從深圳回來後不久,王朝靜就投入到了緊張的抗疫工作中,新冠疫情的防控給青島的大數據事業開闢了一個新戰場。她向記者講述瞭如何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社會治理中應用大數據思維和手段。

“現在青島市民每天都用的‘公共場所掃碼系統’就是我組織開發的。”王朝靜告訴記者,在疫情防控期間,作為指揮部辦公室大數據支撐防疫防控工作聯絡員,除了“公共場所掃碼系統”外,她還組織開發了“入青人員預登記系統”“退燒咳嗽藥實名購買系統”等十餘個系統,基於各系統收集的數據,還建設了疫情防控專題數據庫和分析平臺,將疫情防控相關數據進行共享分析,為流動人員跟蹤、重點人群篩查和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以“公共場所掃碼系統”為例,該系統記錄了在商超等密集場所活動人員軌跡,一旦發現病例可快速溯源、精準防控。“比如最近青島發現了某例確診人員,根據她所描述的去過的地方,我們通過這個系統迅速找出了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掃碼的數據,獲得其在公共場所密切接觸人員的詳細名單,並第一時間共享至有關單位,用於重點人群跟蹤和篩查。”

疫情防控的經歷,使王朝靜深刻地體會到,大數據已成為社會治理最重要的利器。未來,基於大數據的政府科學決策、精細管理、精準服務將成為常態,將大大加速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快公共數據開放步伐 帶動產業創新發展

王朝靜認為,數據已經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目前,她正在推動水、電、氣、熱、通訊等公用事業屬性數據開放,促進這些公共數據同淘寶、京東、美團、騰訊等互聯網數據融合應用,打造開放融合的數據生態體系。

王朝靜又以“公共場所掃碼系統”為例,解釋了數據開放利用的價值。她說,為了讓公共場所掃碼數據惠及更多的市民、企業,我們迅速開發上線了公共場所掃碼查詢分析系統,這對復工復產,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復工復產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各區市、各相關部門可通過該系統瞭解人流密集程度的分佈,制定人流管控措施。比如,系統啟用初期,李村大集的管理部門就參考該系統的統計數據,決定是否開集,該採取什麼措施管控人流等。各大商場、超市等公共場所可以自行查看人流量、客流高峰等數據,數據累計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進行客流預測、營銷策略調整。

“我們要鼓勵引導公共服務機構數據開放,優先開放與民生緊密相關、社會迫切需要、行業增值潛力顯著和產業戰略意義重大的高價值公共數據。以一種比較安全又能滿足使用者需求的方式,開放給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研發團隊,讓他們挖掘其中的價值,拓展和深化業務。隨著企業的發展和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政府將適時通過產業引導基金,帶動社會風投創投注資,推動企業發展壯大,進而輻射產業鏈上下游,打造大數據產業聚集生態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