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打骂孩子了,这3种方法教你不伤害孩子,同时还能惩罚他

1.不当的惩罚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近日,一媒体爆出一家幼儿园的老师要求吃饭慢的小朋友去厕所吃,有的孩子因吃饭慢,一天三顿饭都在厕所吃。这则消息一出引起了众多家长的不满。

惩罚孩子是很多家长、很多老师教育孩子的惯用手段。写不完作业,就惩罚孩子别吃饭;生字听写错一个字,就惩罚孩子把错的字抄50遍;考不到90分以上,就惩罚孩子不许玩心爱的玩具;不吃完碗里不喜欢吃的菜,就惩罚孩子不许吃喜欢吃的甜点......

适当的惩罚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修正自己的行为,但不当的、过度的惩罚会对孩子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惩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疾病有一位妈妈每次在孩子犯错时,就把孩子关在卫生间,并把灯关上,不让孩子出来,有时候甚至会关整整一个晚上。

孩子在这样的惩罚下渐渐变得特别怕黑,一到晚上没有光源就害怕,晚上经常做噩梦无法入睡,后来孩子得了抑郁症。

这位妈妈用关小黑屋的不当方式惩罚孩子,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那个幼儿园的老师也一样,老师希望孩子吃饭快一些,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这没错。可是孩子才上幼儿园,那么小,老师就因为孩子吃饭慢,用去厕所吃这种极端的手段强迫孩子变快,这势必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影响。

其实有很多种方法可以用,比如鼓励孩子、奖励小红花、小朋友之间进行吃饭比赛,看谁吃的快,最先吃完的小朋友有小礼品等。但老师却对这么小的孩子用了最极端的惩罚方式,确实是不应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行为特点,有的孩子天生就比别人慢半拍,有的孩子天生就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欢吃芹菜、香菜。家长、老师应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慢慢纠正,一味用不当的惩罚通常会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惩罚会让孩子产生羞愧感,让孩子丧失自尊和自信一网友曾分享过自己小学四年级时被老师惩罚的经历:因为家庭作业没写完,中午放学被老师锁在教室里,不准吃饭、不准上厕所,后来因为忍不住尿裤子了,结果被其他同学嘲笑了一学期。

这位网友回忆,虽时过几十年,但还仍然记得同学们嘲笑他的样子,他说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践踏,羞愧万分,当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成人通过惩罚让孩子认为自己是糟糕的、羞愧的、没有价值的、不可爱的,无能的,而孩子会把成人的这种错误认知内化为自己的自我认知,从而会让孩子失去自信。

惩罚会让孩子产生敌意,出现攻击性行为通常受到成人过度惩罚的孩子会对成人产生愤怒、敌意、仇恨和抗议。他们会变得自怜、找不到自我价值感。

他们会在心中默想,你们真坏,我要报复。孩子的这种攻击性行为,会指向别的人或物。比如用力关门、踢家里的宠物、打别的孩子等。

惩罚会引诱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性的撒谎当孩子害怕受到惩罚时,孩子和父母之间就形成了一道墙,孩子会隐瞒自己的错误,希望不被发现,而隐瞒错误就需要谎言,所以,当孩子撒谎时,父母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的惩罚过于严厉了。

2.惩罚不能伤害孩子,以下几点需注意

惩罚不能伤害孩子,父母在运用惩罚时应有所禁忌,有一些教育的底线是不能触及、不可逾越的,以下几点应该注意:

不能伤害孩子的身体很多父母情绪一上来就控制不住自己,对孩子的惩罚没分寸。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小男孩在冬天下雪时和其他同学玩打雪仗,弄丢了妈妈刚给他新买的手机。妈妈十分气愤,一顿打骂后,罚儿子在雪地里找手机,找不到不要回家,孩子就真的在雪地里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妈妈下楼去看时,孩子已冻的晕倒在雪地上了。

对于孩子来说,身体发育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父母应该避免简单粗暴的方式。使用惩罚时必须确保采用的具体方式不会伤害孩子的身体。

不能威胁或恐吓孩子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总得怕点儿什么,惩罚孩子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威胁或恐吓的方式。比如“你是不是皮又痒了,欠揍?”“你再不……,我就......”等威胁孩子。

如果父母总是以这样的方式使孩子服服帖帖,孩子就会变得胆小、没有安全感。这样的方式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伤害。

让孩子知道你的爱当父母惩罚孩子的时候,过于小的孩子通常会觉得父母不再喜欢他、爱他了,他们会很伤心。所以,惩罚结束后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安抚,让孩子明白:虽然你犯了错误,爸爸妈妈惩罚了你,但爸爸妈妈不是以惩罚为乐,而是真正希望你变得更好,爸爸妈妈依然很爱你,这样就能避免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

3.那些惩罚的方式可以有?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教育孩子也不是说不能惩罚,有时也同样需要适当的惩戒,让孩子敬畏规则、承担过错,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帮助其更好地成长。而到底如何惩罚,采用什么方式则大有学问。以下几种惩罚的方式父母可以试试。

自然惩罚法—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什么是自然惩罚?顾名思义,就是当孩子出现过失或犯错时,父母并不主动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过失或犯错所带来的后果。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后果。”

别再打骂孩子了,这3种方法教你不伤害孩子,同时还能惩罚他


举个例子:

乐乐上四年级了,总是丢三落四,每天上学不是忘带作业,就是忘带文具,从来不提前整理书包,任凭乐乐爸爸妈妈怎么提醒、唠叨都没用。乐乐父母经常在上班时接到孩子让帮忙送书到学校的电话。

后来乐乐班主任告诉乐乐父母:“以后不要管乐乐整不整理书包,打电话时也不要答应给他送,我来处理。”

一天乐乐闷闷不乐的回来了,说忘带昨天的家庭作业了,老师就说他没有完成,被老师批评了,乐乐委屈的哭了,说以后一定要提前收拾好书包,带齐所有东西。

自然惩罚”中父母应态度平和,避免任何批评的话语和不好的情绪。让孩子自己承受自然后果,获得不愉快的体验。从而引发孩子自我悔恨,刺激孩子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让孩子领悟到主人翁精神,从而培养其负责任有担当的品质,并真正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其自觉的行为。

单独隔离法—让孩子冷静下来天天和真真是对双胞胎,每次一起玩的时候,两个人都会因争抢玩具而吵架,闹的不可开交,这让他的父母很头疼。

后来育儿师给了一个建议:当他们两人因玩具而争吵时,父母只需分别将他们单独隔离开来一段时间即可。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暂时隔离法”。

暂时隔离法”是孩子在不良行为发生后,立刻将孩子置于一个单调、乏味的地方。孩子必须呆在那里,直至一定时间后方可离开。

父母可以在孩子对自己或其他人无礼、顶嘴、争抢玩具、打人、扔东西、损坏物品等情况下使用“暂时隔离”。

拿上面的例子来说,隔离孩子之前,首先,要明确告诉天天和真真为什么要隔离他?因为他们两个人为了玩具而互相争吵,所以,他们两人都需要分开冷静一下。其次,父母应明确告诉孩子隔离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比如5分钟,8分钟,通常隔离的时间长短一般遵循一岁一分钟的原则。最后,隔离结束后和孩子讨论感受。让孩子说说一个人呆着好,还是和哥哥或妹妹玩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吵架又能玩愉快?

父母如能正确使用暂时隔离法,则它对于终止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安全的、有效的,同时也能减少父母的生气和不安,并能使亲子关系迅速恢复至正常。

正向惩罚法—顺应孩子的天性比如孩子不喜欢写作业,那就惩罚他不要写作业;孩子不好好吃饭,那就饿着,直到下顿饭;孩子总是喜欢动,静不下来,那就带着他做家务、做游戏,各种活动,让他尽情的玩耍、尽情的发泄,直到他发泄完了、累了,他也就安静了。

孩子的天性好动,好奇心强。他们犯错也多是源于对外界的好奇和探索,我们顺应孩子的天性,满足孩子的天性,适当运用惩罚,孩子也就不再犯错或调皮了。

惩罚本身不是目的,是让孩子在接受惩罚的经历中懂得每个人需要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并尽快进行自我改善。孩子的成长中,难免会有淘气和犯错,这恰恰说明孩子正在成长。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个性差异把握好惩罚的度,多些耐心,多些鼓励,多些引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