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歡樂,事事美好

《論語》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說我們把學習到的技能運用到日常的點滴實踐中了,內心是喜悅的。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交流,心靈是快樂的。不被他人理解也不憤怒,人生是平和喜樂的。

孔子一生提倡“樂”道,在他最困苦的時期,絕糧於陳蔡七日,仍然是彈琴講學,內心沒有悲苦,更多的是享受著當下的琴音,從中獲得喜樂,度過了困境。樂,是一種能力,是對生命的態度。

喜樂它蘊藏在一年四季,生活的細節中。春天的鳥語花香,踏青徑上。夏天涼風習習,赤腳走在溪水邊。秋天田野裡翻滾著的稻浪,明月掛在天幕。冬天的雪花飄落,三五友人圍爐小酌,窗外幾枝梅香。

心中有歡樂,事事美好


生活中,隨處都有喜悅與快樂。田間地頭,老牛的哞哞叫聲。院落裡,雞鴨成群。籬笆牆上,一架薔薇。城市的喧囂與熱鬧,黃昏落日,少女們身上穿著美麗的長裙,外賣小哥迎風騎行的身影,校園裡朗朗的讀書聲。

能在細微的小事中,感知到喜樂的人,心是甜的,心甜則日子就甜蜜。愛挑剔抱怨的人,看不見事物好的一面,總認為生活是苦澀的,整日留給世界一張愁容滿面的臉孔,那麼生活回贈給他的,也是苦澀。

喜樂是贈人玫瑰後的手留餘香;是笑對煩憂,知足常樂的坦然面對;是平實生活中的點滴與踏實;是全心付出,得到回報後迸發出的喜悅;是失去後,重新開始的決心與勇氣;是煙火日常中的親情。

我們這一生,要經歷很多。心懷喜樂,才能尋找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每個人都會有站在高處的歡喜,也會有跌落谷底的至暗時刻,在任何一種環境下,都需要保持一顆喜樂的心,站在高處不傲世,跌落低處不沮喪。

心中有歡樂,事事美好


正如孔子說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沒有人能夠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也沒有人能永遠都是勝者。平和喜樂的心,才是我們面對生命起落的最佳態度。你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做好自己,哪怕是在最低處,都會有向上走的光明。

任何一件事都有著它的兩面性,我們不妨換個思路去思考,“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向著光明的一面,去用力生長。心懷喜樂,去用心生活。我們的生命狀態,就會呈現出一派陽光下的明朗和清新。

春季裡去看一片葉芽,在悄然冒出。夏季去聽取一陣蟬鳴聲,秋季在落葉上坐一坐,冬季在一爐炭火邊閒敘家常。季節有著它的節奏與喜樂,我們與之同步,漫步其中,隨手採摘,隨地發現。

花開時是自然的喜,花落時不悲,想想花落後結出的果實,生命是更豐盈。得到時自然是歡喜的,失去也未必就是壞事。順境中自然是愉悅的,逆境中權做是對自己的歷練,是另一種獲得。

山水草木裡,藏著喜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可見山水之間是有著智慧的,用一顆仁愛的心去對待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我們的快樂之源,就在大自然的每一寸之間。

人與人之間,收到一份小禮物,是歡喜的。久違的舊人相逢,是歡喜的。在父母膝下承歡,是歡喜的。獨自面對風雨,看著自己的成長也是歡喜的。

菜根譚中說:“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布衣中有著暖心的日子,粗茶淡飯中有著人情香味,學習的艱辛,是對明天美好生活的奠基。

李白的快樂是“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酒後再揮筆潑墨,每一篇詩句中都有著豪爽與情懷,想那李白酒後詩百篇,當時一定是快樂的。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字字句句都是淡泊寧靜,內心的祥和,才能寫下那樣的文字。

再看孔子的樂,學而時習之,在工作與學習中得到樂趣;有朋自遠方來,在與人相處中尋找快樂;人不知而不慍,在生命的狀態中保持著喜樂之心。

“人最難學的是讓生命活在喜悅和快樂中,活在光明中。”這是智慧。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是內在散發出來的氣象延伸。心中有喜樂,眼中就生美好。

心中有歡樂,事事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