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紅樓夢》中的“問題孩子”,探究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紅樓夢》是一部長篇古典小說。其中塑造了七百多個人物,有名有姓的也有三百多個,這些人物個性鮮明,活龍活現。

盤點《紅樓夢》中的“問題孩子”,探究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當然,這些人有討喜的,也有讓人討厭的,甚至在賈府的主子及小姐,以及旁枝子弟中,也不乏一些“問題孩子”。他們的“問題”,歸根結底跟其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些父母加之於孩子的情感傷害,就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至孩子的整個身心,而孩子遭受的痛苦也會隨著成長不斷加深。

武志紅老師關於“有毒的父母”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中國傳統的“孝道”,讓中國孩子從小就信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一說。因此,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中毒的子女”則完全接納了父母的行為。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陰影”一詞。意思是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

“中毒”子女,當時受到有毒父母的影響,可能一時半會兒不能顯現出相應的特質,但是那些影響只是暫時躲進了“陰影”裡,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會顯現出來。

下面我們看一看《紅樓夢》中有哪些“有毒的父母”,以及他們的孩子為什麼會成為“問題孩子”。

01 賈瑞:“嚴苛”的祖父反而養出了“不成器”的孩子

盤點《紅樓夢》中的“問題孩子”,探究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賈瑞是賈家的旁枝,父母早亡,他跟著祖父過活。祖父賈代儒是賈府的私塾先生,賈瑞在祖父有事的時候,也會給祖父“代課”,得以經常出入賈府。

賈代儒對賈瑞管束非常嚴格。賈瑞快二十歲的人了,出門都要給祖父彙報行蹤。

按說在這種嚴格的管束下,賈瑞應該成為一個好學上進的謙謙君子。但是恰恰相反。賈瑞在替祖父代課期間,還因為收了薛蟠等紈絝子弟的好處,對其進行偏袒,完全不管公平正義。

尤其是後來,賈瑞鬼迷心竅看上了風姿綽約的王熙鳳。他先是撩撥對方,王熙鳳一看賈瑞心裡就非常不爽,但是卻來了個“欲擒故縱”之計:先是假意回應賈瑞的“深情”,然後再毒設相思局,一而再再而三地讓賈瑞赴一場場“生死之約”。

賈瑞因為夜不歸宿,遭到了祖父的毒打,不許吃飯,還在冷風中罰跪。後來賈瑞還慘遭王熙鳳下人潑糞,被逼寫下鉅額欠條。這些,都使得賈瑞身心遭受了嚴重的摧殘,多重摺磨之下,賈瑞不久就命喪黃泉。

盤點《紅樓夢》中的“問題孩子”,探究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我曾在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一書中看過這樣一張清單,是說一個健康的家庭應該給孩子提供的五項基本保障。

·他們必須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

·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身體上的傷害。

·他們必須滿足孩子對愛、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的需求。

·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傷害。

·他們必須在道德倫理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其實古今道理都是相通的。我們從上面的清單看,其實賈瑞的原生家庭,一樣也沒有提供給他。

物質上,祖父只是個私塾先生,薪資微薄,沒錢給賈瑞娶妻。在古代男子十五歲一般就娶妻了,但是賈瑞到了二十來歲,還是光棍一個。

身體上,祖父對他非常嚴苛,輕則打罵,重則棍棒相加,更不要說保護他了。

情感上,因為父母早亡,賈瑞與祖父根本沒有話可講,也體會不到親情和關愛。因此,他的心田是乾涸的,也是渴望被愛的。

在做人上,祖父也沒有給予他仁義禮智信及倫理等方面的教育,只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

賈瑞在成長階段,內心是荒蕪和迷惘的,也是渴望愛和被愛的。因此,他容易被慾望所指使,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來。

盤點《紅樓夢》中的“問題孩子”,探究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起到陪伴的作用。給孩子必要的物質基礎,也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陪伴,教他們必要的社會規則,給予他們必要的道德層面的教育。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身心才會健康。

02 薛蟠:母親的“溺愛”讓他有恃無恐,最終走上絕路

在《紅樓夢》中,薛蟠這個人第一次出場,就是出現在一場人命官司中。

盤點《紅樓夢》中的“問題孩子”,探究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薛家送薛寶釵進京選妃,路途中,薛蟠看上了甄英蓮(後來的香菱),不想這個英蓮本來就是人販子從小拐賣來的,幾天前賣給了馮公子。人販子為了多賣錢,又把她賣給了薛蟠。

後來薛、馮兩家發生爭執,都想要人。薛家人多勢眾,把馮公子打死了。薛家通過運作,只是賠償了一點銀子給馮家,就帶著英蓮繼續上路。

薛家是皇商,有錢。再加上親戚賈家的權勢,更加有恃無恐。那時候薛蟠也就十三、四歲。犯了事,自有母親花錢找人擺平。犯了錯,得不到應有的懲罰,於是更加肆無忌憚。

後來,薛蟠一言不合,打死了飯店的夥計。那時候賈家樹倒猢猻散,大勢已去,自身難保,根本無力再幫助薛家。薛家蕩盡家財,最後還難保薛蟠免除死刑。

很明顯,薛姨媽對兒子薛蟠百般溺愛。心理學上把“溺愛”分為“包辦型”和“縱容型”。薛蟠明顯屬於縱容型溺愛的“受害者”。

盤點《紅樓夢》中的“問題孩子”,探究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縱容型溺愛,就是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沒有約束,也沒有規則意識。這種孩子很容易自我無限膨脹,內心只有自己,沒有別人,並最終成為“別人的噩夢”。

父母能夠幫他收拾爛攤子還好,但是在法制社會,任何人也幫不了他的時候,那麼他做的這些事,就不但是別人的噩夢,也會讓自己栽進萬丈深淵,萬劫不復。

現在社會,溺愛似乎成了一種通病。但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要讓他建立規則意識,尤其是6歲之前,更是一個人樹立這些觀念與意識的關鍵期。

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一書中說,家長教育孩子時,要做到“有規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以及“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

意思是家長和孩子一起來制訂規則,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案。當家長必須獨自做出決斷時,要堅定而和善,維護孩子的尊嚴,給予孩子以尊重。這樣才能做到不懲罰,但也不嬌縱地有效管理孩子。

03 惜春:父親不作為,使她養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

惜春是寧國府賈珍的親妹妹。因為母親早逝,父親賈敬拋下一大家子,獨自去了道觀煉丹修仙。榮國府賈母看惜春無依無靠,就把她接到榮國府,跟親孫女一樣對待。

盤點《紅樓夢》中的“問題孩子”,探究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有心理學家指出:“寄養就相當於拋棄”。

心理學家認為,人在小的時候,都有一種“自戀”,認為一些事情的結果,都是由於自己造成的。父母愛自己,是因為自己做得好,父母喜歡自己。

反之,如果父母對自己冷淡,他們則認為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才會讓父母拋棄自己。得出這種結論以後,必然會產生自我仇視心理,進而養成膽小、懦弱,以及冷漠的性格。

惜春的成長曆程就很符合這種規律。雖然賈母對她不錯,但是寄養在別人家,感覺能跟在自己家生活一樣嗎?她能撒嬌嗎?她敢放肆嗎?她是不是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呢?

所以在後來,抄查大觀園的時候,她的心腹丫鬟入畫被發現有“窩藏”嫌疑,本來她幫著說一說好話就可以了,但是惜春卻說任憑王熙鳳一行人處置,根本不顧入畫的苦苦相求。

而且,惜春還責怪嫂子尤氏沒有教育好下人。這個橋段確實讓讀者心裡很不理解。

最後,惜春也因為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大半生青燈古佛相伴。

盤點《紅樓夢》中的“問題孩子”,探究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實驗。是說請你閉眼五分鐘,想像一下你身邊有一個五歲左右的小孩子。如果你是女性,就想像這個孩子是個女孩。如果是男性,就想像這個孩子是個男孩。

你儘量想像一下,這個孩子的面部表情,所處的狀態等場景。

結果有的人想像這個孩子是一個面帶笑容的孩子;有的說是一個怯生生拉著大人衣角的孩子;還有的恐懼地睜開雙眼,說不能再想像下去了,因為他想像那個孩子臉上發出恐怖的藍光,而且孩子是殘缺不全的。

心理學家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小孩”,你想像的這個孩子,就是你“內在的小孩子”,其實就是童年時的你自己。

那些面帶微笑的孩子,都是在童年時得到了家庭的溫暖。那些怯生生的孩子,可能是童年時沒有得到父母的疼愛。而那些頭腦中出現恐怖畫面的人,可能在童年時遭受過虐待及傷害。

因此,有句話說得非常好,“好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而壞的童年卻要一生去治癒”。

惜春之所以成為一個冷漠、孤僻的孩子,就是因為她心中藏著一個缺愛的“內在的小孩”。而這些狀況的形成,也正是因為母親早亡,父親的“不作為”所致。

盤點《紅樓夢》中的“問題孩子”,探究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這些不作為的父母,推卸了對孩子應盡的職責,也讓孩子失去了積極的角色榜樣,他們的情感也難以健康發展。

當今社會,離婚率越來越高,孩子也成為失敗婚姻的最大受害者。有心理學家說:“一紙離婚判決書並不能成為不稱職的父母遺棄子女的許可證”。深以為然。

離異的父母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雖然分開了,但我們都是愛你的。你沒有錯,我們對你的愛也沒有變。不要讓孩子有一種被父母一方或者雙方拋棄的感覺。

父母在每個階段,都應擔負起應負的責任。作為那些缺少父愛或者母愛溫暖的孩子,也要清醒地認識自己性格形成的原因。過去的沒辦法再重來,就要正視自己,不再抱怨,變得更愛自己,對自己更負責任。

原生家庭雖然給一個人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但是作為成年人,也要試著修補自己性格的缺陷,遠離自我懷疑以及焦慮的困擾。

盤點《紅樓夢》中的“問題孩子”,探究他們是如何“煉成”的

孩子是上天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一個孩子要想健康成長,要給他足夠的真愛。這真愛包括物質條件,還有精神上的陪伴,以及規則意識。

孩子無憂無慮地長大,心田不會因為物質和精神的匱乏而變得貧瘠,也不會因為不懂生存法則而踩坑,甚至掉進慾望的深淵。

願我們都能成為懂得如何愛孩子的父母,每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