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紀念方式最五花八門的節氣穀雨,看看跟你家鄉一樣嗎?

咱們有很多傳統節日,都是跟二十四節氣相關的。那麼你知道,我們全國紀念方式最不統一的是那個節氣嗎?是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還是元宵節呢?是的,這幾個都不對,而是再過幾天即將到來的穀雨!

中國人紀念方式最五花八門的節氣穀雨,看看跟你家鄉一樣嗎?

穀雨

每當一個傳統節日到來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一波南北大比拼,這裡可沒有什麼地域黑之類的。

冬至節到底吃什麼?湯圓,餃子,八寶飯,還是喇叭粥?

中秋節賞月前,到底應該獻什麼樣子的月餅,是廣式的,還是像北方人家裡做的用面做的這種?

元宵節,到底吃湯圓,還是吃元宵?

端午節,到底要插茱萸,還是插楊柳,還是插艾條?


中國人紀念方式最五花八門的節氣穀雨,看看跟你家鄉一樣嗎?

端午節的粽子

這些問題困擾我們很久,也有很多人來給我提供專業的解釋。在這個穀雨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們就不打算討論他們了。今天我們看看對於春季最後一個節氣,大自然給我準備了什麼樣神奇的事情,我們不同地區的人又是以怎麼樣的方式來紀念這個對於我們來說這麼重要的節日呢?

中國人紀念方式最五花八門的節氣穀雨,看看跟你家鄉一樣嗎?

香椿

紀念穀雨的方式到底有多不同呢?

在春分時節的時候,我們很多地區的人們開始出門踏春,清明節呢,只要是就是掃墓祭祖了,雖然各地的習俗多少有一些不一樣,但大體上都是一樣的。那麼,扎西說的紀念穀雨的方式到底有多少種呢?毫不誇張的說,真的是不計其數。不信咱們一起看看。

對於一個以食為天的民族,在穀雨節氣這天,首先少不了吃。不同與其他節日的一兩種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來說,穀雨這個節氣的食物真的叫一個五花八門。香椿,榆錢,桑葚,草莓,海鮮,芥菜,苦曲菜,韭菜,春筍,還有隻要種茶葉的地方,在穀雨的時候必須要去採新茶,品新茶。

中國人紀念方式最五花八門的節氣穀雨,看看跟你家鄉一樣嗎?


這幾天在西瓜視頻上,隨便一搜,那就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美食,應該到哪裡採摘,怎麼採摘,怎麼加工,怎麼吃,加工方式有哪些。又是一個全民開吃的節日。

你以為只是每個地方吃的東西不一樣嗎?

不!我們還有花式紀念方式!

作為一個自媒體人,我覺得,我們應該向陝西學習,首先要去祭拜一下倉頡,因為沒有他,我們現在不知道在用什麼樣的一種載體交流。

中國人紀念方式最五花八門的節氣穀雨,看看跟你家鄉一樣嗎?

中華文祖倉頡


如果你是一個山東人,那你那邊的這幾天應該家裡跟父輩們修繕船隻,準備過兩天的祭海儀式吧。

這個時候種茶的茶農們會說,穀雨節,不應該早早準備揹簍去茶菜,品新茶嗎?

中國人紀念方式最五花八門的節氣穀雨,看看跟你家鄉一樣嗎?

採茶


不對,吃香椿,吃芥菜,吃春筍。。。。。。不同的地區居然吃不一樣的東西!


中國人紀念方式最五花八門的節氣穀雨,看看跟你家鄉一樣嗎?


其實,我們沒有必要爭論了,穀雨時節,本來就是要吃不一樣的東西,這是每個地區在這個時候能夠吃到的東西是完全不一樣的。

為什麼紀念穀雨的方式如此不同?你知道嗎?

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之所以說他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是因為過了這個節氣,北半球的氣溫就會整體上升,以我所以在烏魯木齊為例,一過穀雨,氣溫就會急劇上升,炎炎夏日即將到來了。

從清明節開始,氣候溫和,萬物生髮,植物開始緩慢生長,到了穀雨時節,正是植物生長的第一個階段。這個時候的各類植物,他的葉子是最嫩的時候,我們可以採摘最新鮮的食材,供我們享用。

靠海邊的人們,可以準備大規模的外出捕魚了,捕魚之前當然是期盼能有個好的收穫,期盼風調雨順,這樣就可以捕獲很多美味的魚蝦;茶園裡,這個時候的茶葉也是最嫩的,乾隆皇帝還兩次下江南,就是在穀雨的時候去的茶園,前後兩次不同的經歷,他老人家還寫了兩首不同的詩歌;種植香椿的地區,香椿葉子最鮮美,自然要把它給摘下來,剁吧剁吧給煮了;竹子產地呢,春筍冒出來了,吃他;扎西所在的新疆,烏魯木齊榆錢長勢正好,院子裡的阿姨們,早就把他們收拾好,準備美美地吃一頓了;吐魯番的桑葚這幾天紅的,紫的,白的,再不摘,過幾天就全部掉地上了,這傢伙曬成幹不好吃,要不然,它的命運估計就和葡萄乾是一樣的。


中國人紀念方式最五花八門的節氣穀雨,看看跟你家鄉一樣嗎?

榆錢


你家鄉紀念穀雨節嗎?紀念的方式是什麼呢?

另外,現代生活節奏快,除了任然在土地上耕種的農民,很多人都在城市裡生活了。對於季節的變化,我們最重要的儀式感,應該就是把穿了一冬天的衣服洗乾淨,收起來,拿出來在衣櫃最地下的夏天的美美的衣服了。

扎西這樣的自媒體人,最重要的儀式,就是把我家落了灰的散熱器,電風扇拿出來,免得過幾天天氣熱了,自己辛辛苦苦碼的文章,因為電腦死機丟失了!

中國人紀念方式最五花八門的節氣穀雨,看看跟你家鄉一樣嗎?

電風扇


在你的家鄉,穀雨季節,你會做什麼呢?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