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紅樓夢》:少年只知賈母樂,中年方知賈母庸

深讀《紅樓夢》:少年只知賈母樂,中年方知賈母庸

紅樓夢對女性形象地勾畫與塑造到達了文學界的頂峰。

其中女性角色豐富,可謂是各有千秋,賈府中的賈母始終是一位不可忽視的角色,她也是一個值得深討的角色。

和以往古代婆婆尖酸刻薄的形象不同,她是極其和藹可親的,可謂打破了眾人對於狠辣婆婆的認知。大多數人對這個角色有著極高的評價,賈母的“福壽財德”,無疑是她最為真實的恩報。

曹雪芹塑造角色的能力驚人,更多的時候,甚至可以穿透時代的限制。

賈母的前衛性格

作為官宦大家,賈母身上常常表現出有一種享樂主義,因此面對世事時都是一種豁達無畏的態度。

這一點,很多人都會覺得她是一位樂觀開朗的老婦女,作為名門望族之女,後來又成了賈府的人,可謂盡享榮華富貴。

她是唯一的大當家,有著極高的管理能力,讓賈府變得井井有條。和鳳姐不同,賈母身上看不到囂張跋扈,對待所有的人都是極其和藹。其實這和她從小的環境有關,除了禮儀教育之外,她還接受了良好的知識教育。

深讀《紅樓夢》:少年只知賈母樂,中年方知賈母庸

再加上豐富的管理經歷,她的人生境界變得更高一些,從而精神層次也得到了昇華。

從三十九回,她與劉姥姥在一起聊天時,便可看出她的人生態度極其豁達。她並沒有誇讚自己,而是稱自己為“老廢物”,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等心胸與氣度。

雖說是長輩,但她從來不會裝架子,甚至還會調侃自己來逗樂大家。即便是在她病逝之前,她仍然是沒有太多恐懼,反而冷靜地把財產進行分配。不僅是把攢下的財產分給丫環,她還安排人處理黛玉的棺材,別的老太太恐怕都不會考慮到這麼多。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深讀《紅樓夢》:少年只知賈母樂,中年方知賈母庸

這句話在賈母身上有著很深的體現,而她一直信奉的便是儒家思想,所以才會如此之豁達。能夠活到她這個歲數,活到了她這個境界,可謂是看透了這世間的榮辱,自然也會用最好的狀態來面對。在江南甄家出事之時,她並不像府內人一樣一直議論,而是認真地賞月,且讓她們不要管別家事。即便是面對著再多的人生壓力,賈母仍然可以最真實的模樣談笑風生。在賈府逐漸腐敗中,她帶領大家享受了最後的繁華與平靜,可見她並不是一般人。

作為家中最大的長輩,她是一位較為開明的家長,甚至超越了時代的束縛。在眾人眼中,她對寶玉完全溺愛,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寶玉才會如此不務正業。

在當時的年代看也許是如此。

深讀《紅樓夢》:少年只知賈母樂,中年方知賈母庸

但是從如今來看,她更為在意寶玉的自由發展,不想要去過度束縛他。即便是如今的家長,大部分也是做不到這一點的,足以體現出她的開明。許多家長會用自己的世俗觀念壓人,但是賈母從來不會,這體現在寶玉與黛玉兩者身上。這種教育方式,毫無疑問是極其超前的,在如今來看很有借鑑意義。

她是一個博愛的老太太,且是一個真正的善人,因此才會受到賈府上上下下的尊敬,被稱作為“老祖宗”。從賈府的極盛時期走來,賈母身上總有著抹不掉的光環,有著全盛時期的精神樣貌。誰不想要擁有她這樣的人生呢?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享樂,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這點來看,現代人真的應該去學習這樣的精神。看完整本書,便會明白曹雪芹塑造賈母的意義何在,可謂是無比之精彩。

賈母的婚姻短視

但有一點,對於封建婚姻依舊有著不可忽視的短視。

---受縛於封建時代

從《紅樓夢》前八十回來看,賈母是較為認可和支持寶玉與黛玉的愛情的。但觀完全書便會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是因為其通行本的內容,讓讀者有了相反的看法。

因為丟了通靈寶玉,而寶玉有了極大的變化,整個人多了一份痴傻。

賈母后期對黛玉更是不管不顧,反而中了鳳姐的計,讓寶玉與寶釵成婚。當時的賈母在兩人之中,仍舊是選擇了寶玉,同時也對黛玉說了一些較為絕情的話。正是因為這些事情,才會導致黛玉的心死,最後落得如此的悲劇。

深讀《紅樓夢》:少年只知賈母樂,中年方知賈母庸

如果是從整本書來看,賈母對黛玉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旋轉,可謂是判若兩人。但不可否認的是,以往的賈母對她是真正的寵愛,從眾多細節中便可看到。賈府實際上是充滿冰冷的,為了彌補對黛玉母親的愛,賈母也是給了黛玉更多的溫暖。

本身黛玉能夠來到賈府,便是託了賈母的福,也是幾經週轉把自己的外孫女接來。在安置黛玉時,賈母甚至讓寶玉挪出去,還要和黛玉一起住,這般疼愛定是不摻假的。冬天的大觀園極為寒冷,無論是出行與吃飯都是較為不便的。

深讀《紅樓夢》:少年只知賈母樂,中年方知賈母庸

當時鳳姐想了一招,便向賈母提議小食堂,且提到了黛玉的名字。為了她的身子著想,賈母也是一口答應了鳳姐的提議。由此可見,這份寵溺是真情實意的,也是真心為了黛玉好。剛開始因為不想要麻煩,所以黛玉不曾提到燕窩的事情。

但寶玉後來提了一句,賈母便交代鳳姐這件事,叫人每天把燕窩給黛玉送去,可謂是心疼和疼愛她。她是瞭解黛玉的性子的,她不在乎什麼身外之物,因此便也會更懂她一些。寶玉和黛玉經常鬧一些小脾氣,但每一次賈母都會很擔憂。

但是她並不會讓別人插手,反而是會以間接的方式安慰黛玉,給她一些信心。“不是冤家不聚頭”就是很好的體現,這句話對古人來說意義很大,暗指他們兩個是天生一對,因此才會稱之為“冤家”。

深讀《紅樓夢》:少年只知賈母樂,中年方知賈母庸

其實對於黛玉來說,她和眾多女孩都一樣,擔心自己與對方沒有未來。而黛玉的心病便是如此,聽到賈母的這句話,她自然心中會舒坦上許多。僅僅是從這句話來看,她是支持兩個人在一起的,同時也期待著會有這一幕到來。賈母也是一個挺心細的人,當看到黛玉屋中的紗窗顏色發黃,便將其換上了上好的材料。

由此可見,她對黛玉是有一些“過分”的偏愛,也是大家都看在眼裡的。說到大觀園,不止黛玉一個人紗窗舊,卻只給她換了新的。最關鍵的是,園中很多人都沒見過那些上好的材料,實在是專寵黛玉。

深讀《紅樓夢》:少年只知賈母樂,中年方知賈母庸

在叫法上,也是可以看出賈母的專寵,把她當作自己最親的外孫女。面對寶釵時,她稱其為別人家的女孩子,因此她心中一直把寶釵當做是外人。在面對黛玉時,她的叫法可是大不相同,稱黛玉為自家女孩,差別也是尤其明顯的。

其實除了這些明顯的愛之外,賈母的愛同樣體現在眾多細節上,細節是騙不了人的。知道黛玉身體不多,因此她尤為細心,總是會各種提醒她,和普通又嘮叨的姥姥沒什麼兩樣。

在元宵節時,她也是一直把黛玉帶在身邊。看起來是很小的事情,但實際上充滿了偏愛。因為之前太過於寵愛,因此最後的冷漠,才讓人尤為心碎。

可封建社會都是如此,越讀,越能夠感受到悲哀,越覺得無能為力。

參考書籍---《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