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網紅:喊一句“我愛中國”,就有人給他打錢,消費式愛國

如果我跟你說,愛國也可以是一門生意,而且還賺得盆滿缽滿,你信嗎?

關鍵是,掌握這個“財富密碼”的,還是個外國人。

這位瞪著眼睛,表情浮誇的外國人叫伏拉夫,來自俄羅斯。


外國網紅:喊一句“我愛中國”,就有人給他打錢,消費式愛國

在抖音上,此人坐擁700w的粉絲,接近1個億的點贊數,儼然是二線明星的體量,可以說是一位大紅人。

而他所有的視頻,只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誇”中國。

伏拉夫的視頻裡,任何日常場景:微信支付、火鍋調料、踢球、外賣……連理髮都能成為他花式誇中國的由頭。


外國網紅:喊一句“我愛中國”,就有人給他打錢,消費式愛國

同時,他超級誇張的語調和表情,也成了一個標誌。

對,就是這種把眼睛瞪得像銅鈴,然後露出一個非常誇張的開口笑,有網友還專門為此製作了表情包。

隨意打開一個視頻的評論區,就能感受到粉絲們對他的熱情稱讚。

“只要你喜歡中國,我們就是一家人。”

“從幾個月前的幾百粉絲看到幾百萬粉絲。”


外國網紅:喊一句“我愛中國”,就有人給他打錢,消費式愛國

而在互聯網時代,粉絲即金錢,這位紅人很快就接廣告接到手軟。

不僅有日常的植入,就連婚禮都被贊助商包圓了。

外國網紅:喊一句“我愛中國”,就有人給他打錢,消費式愛國

至於他賺得如何,我找到了一個千萬級抖音達人的大體收入情況,大家參考後心裡自然有個數。


外國網紅:喊一句“我愛中國”,就有人給他打錢,消費式愛國

這種“吹中國”類型的網紅,隨手在抖音搜索“愛中國”就能獲得一長串列表。

有的博主都懶得再取一個暱稱,直接就把“愛中國”寫到了名稱和簡介裡。

連格式都差不多:某某愛中國。


外國網紅:喊一句“我愛中國”,就有人給他打錢,消費式愛國

至於他們是怎麼表達自己對“中國”的愛呢?

學習普通話只是基操。

日常為中華美食傾倒,沒有中餐就茶飯不思已經過於氾濫。

大聲表白“雖然我是外國人,但我的心在中國”,雖然有些刻意,但不失“真誠”。

買了華為手機,當著攝像頭把iPhone摔碎,才能更顯一顆“中國心”。


外國網紅:喊一句“我愛中國”,就有人給他打錢,消費式愛國

如果能唱幾句耳熟能詳的中文歌,就更能收穫大批粉絲和點贊。


外國網紅:喊一句“我愛中國”,就有人給他打錢,消費式愛國

不是說誇中國不好,身為外國人分享在中國生活的體驗,也是很多人都願意去了解的內容。

可是誇著誇著就變味了。

就拿伏拉夫來說,這種“愛就完事兒”的態度,或許第一次看的時候還會把他看成挺直爽的普通外國人,可看久了不由得會陷入懷疑:

一邊說只用華為,可轉頭又拿著iPhone拍視頻。


外國網紅:喊一句“我愛中國”,就有人給他打錢,消費式愛國

說著要定居中國,成為真正的中國人,卻始終保留自己的原國籍。

有時候就連幾歲到的中國都有好幾種說法。


外國網紅:喊一句“我愛中國”,就有人給他打錢,消費式愛國

他是真的愛中國,瞭解中國嗎?還是隻是為了吸睛和流量呢?

恐怕這些浮誇的劇本背後,不是藏著一顆“中國心”,而是為了“中國薪”。

伏拉夫一開始在網上並不是這種風格。

最早出現在公眾視野時,他還是一個喜歡紅酒,宣傳品酒知識的小博主,頂多和爸爸一起拍個搞笑風格的作品。


外國網紅:喊一句“我愛中國”,就有人給他打錢,消費式愛國

可惜,無人問津。

於是,他改變了自己的風格,選擇了“誇中國”主題,結果一炮而紅。

只是變換了一種內容模式,迎合部分中國粉絲的喜好,就能迅速變成“中國網紅”,是不是某種程度上也能證明,他們並沒有那麼“愛”中國,只是愛流量背後的金錢呢?

事實上,這類靠“愛中國”來賺取流量的內容模式,大部分都有專門的中國團隊在策劃。背後的產業鏈條簡單粗暴,可複製性極強:

第一步:從外海的視頻網站如YouTube上,挑選出風格成熟,有粉絲,懂運營的視頻博主。

第二步:“內容移民”,把這些外國網紅們簽約進中國,“我們能讓你在中國走紅”這句話對於這些海外發展困難的小網紅們來說,無異於天降餡餅。

第三步:包裝,接地氣的本土歌曲、蹩腳的普通話、中國的美食……不懂不要緊,拿到稿子用翻譯器一翻,學個大概的音節,自然有大把的觀眾喜歡這種“外來面孔+本地文化”的組合。

韭菜明確,模式成熟。


外國網紅:喊一句“我愛中國”,就有人給他打錢,消費式愛國

我不反對外國博主,因為我希望看到的是:

不同視角的人相互交流,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外國朋友能夠了解更真實的中國。

而不是隻會大喊“我愛中國”的金髮碧眼復讀機。

愛國是我們民族共同的信仰,愛國無錯。

可若是不理智的愛國行為,成為了別國嘲笑的把柄,亦或是把自己變成了資本收割的韭菜,那麼是不是也對祖國有害無益呢?

我們反對雙標優待,反對跨洋騙炮的“洋垃圾”,但是我們不反對中外交流和優秀的外國友人。

我們反對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孃的人,但依然擁抱在全世界各地心繫祖國的同胞。

愛國,從來不是建立靠喊口號亦或是點贊上,而是要依靠每一箇中國人把自己變得更好。

與其在網上等著別人誇,不如現實中從本職工作細微之處做起。就像羅翔老師說的那樣:

“如果你能夠成為一道光,你就能照亮周邊的人。

而周邊的人被照亮,你自己也能被照亮。”

中國的未來,不在別人嘴裡,就在我們的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