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與所謂的“美文”有何區別?該怎麼區分和鑑賞它們?

作為一名剛進頭條的文化領域作者,之前發佈過一遍“

一些驚豔但不出名的現代詩”的文章。在目前粉絲極少的情況下,通過頭條的大量推薦後,獲得了目前文章中最多收藏量。

文章中幾首現代詩均出自我訂閱的《詩刊》雜誌(後因發現《詩刊》在某大平臺有號,便節省了一筆訂閱費)。在平日閱讀中,都有做讀書筆記和摘抄的習慣,見到喜歡的句子和詩歌便會謄寫在筆記中,所以在那篇文章在獲得很多人收藏的同時,一方面也是對我做筆記這個習慣的鼓勵。

“現代詩”與所謂的“美文”有何區別?該怎麼區分和鑑賞它們?

但最近有位網友在那篇文章下評論:“這是一些美文,不能成詩,因為詩和文的區別為韻,不是拆了行的都叫詩。”

對此,我才發現這個問題好像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現代詩”與所謂的“美文”有何區別?該怎麼區分和鑑賞它們?



現代詩

先看我國詩歌的發展脈絡吧:

《詩經》——《楚辭》——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

現代詩與以以往古體詩相言,也叫“白話詩”。一般不受格律的限制,詩的節數、行數、字數、音韻等方面都比較自由。

現代詩按照形式分類的話有兩類:

  1. 格律詩
  2. 自由詩

1.格律詩依然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和規則,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一定規定。有名的近代詩派“新月派”就屬於新格律詩派,他們的詩普遍都講究格律的,代表人物有徐志摩等。

先舉個例子吧:戴望舒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原詩過長只截取部分。撇去其他藝術特色不說,只談音律,可以看見《雨巷》這首詩也是押韻的(“長”、“巷”、“娘”、“芳”、“徨”)。

“現代詩”與所謂的“美文”有何區別?該怎麼區分和鑑賞它們?

再拿大家比較熟悉的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舉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

可能你沒發現《再別康橋》也是新格律詩,好像不太押韻,但同樣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的。因為徐大才子的的《再別康橋》關於音律的最大特點是節轉韻(第一段“來”、“彩”。第二段“娘”、“漾”。第三段“搖”、“草”。)


“現代詩”與所謂的“美文”有何區別?該怎麼區分和鑑賞它們?


2.自由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後,自由體新詩開始大行其道,成為了現代詩中的主流,基本上已經沒有了格律的束縛,無固定格式,只注重自然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書、行數、句數、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易懂。

拿出現在語文課本中的詩為例,卞之琳的《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文字如此簡短,也無押韻之說,但是卻不妨礙《斷章》的意境以及蘊意如此豐富和浪漫,可以說是一首值得品味一生的好詩。


“現代詩”與所謂的“美文”有何區別?該怎麼區分和鑑賞它們?


再如:汪國真的《熱愛生命》。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夠成功 ,

既然選擇了遠方 ,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贏得愛情 ,

既然鍾情於玫瑰 ,

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


我不去想,

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我不去想,

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

只要熱愛生命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熱愛生命》也是一首頗為人知的勵志抒情體現代詩,可以看出雖然有工整的四段排比,但是在音律上沒有押韻的說法。對於這首連我只讀過小學的老父親都能背誦的好詩,不知激勵過那個時代的多少人。對於去評價它是否押韻,就像是去指責一盤已經被一掃而光的佳餚,說它擺盤不精緻,意猶未盡的食客只會覺得你應該是吃得太撐了。


“現代詩”與所謂的“美文”有何區別?該怎麼區分和鑑賞它們?



“美文”(散文)

什麼是“美文”?這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對此並沒有一個確定的定義和解釋。

就像我們所說的“美食”,以涼拌折耳根(魚腥草)為例,對於很多雲貴川的人來說確實不失為一道美食,但對於很多北方人來說卻又覺得奇臭無比,要他們認可折耳根是一道美食,可能讓他們會“腦殼疼”。所以一本正經的還去搞個“美文”的定義顯得有點無聊。而且我個人對“美文”這個詞有點反感,動不動就說這美文、那美文的總覺得略顯俗氣。

私以為所謂“美文”,與其最為接近的應該是“散文”,那姑且就以散文為例吧。

《辭海》: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韻文與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

後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我感覺《辭海》給出的還是一個比較的籠統的定義,但是也說明了“現代詩”與所謂的“美文(散文)”的區別。

“現代詩”與所謂的“美文”有何區別?該怎麼區分和鑑賞它們?

散文作為一大文種,《辭海》只做了一個大致歸類和定義。簡單來說,目前散文的發展由《辭海》中的廣義的散文像狹義的散文(文藝性散文)轉變。

散文講究行散而神聚意境深邃、語言優美,一篇文章做到這三點並不容易的。散文的謀篇佈局和周章設計的結構安排,往往看似用心良苦其實有時也是作者天才般的無心為之。反之,有時候看似洋洋灑灑、漫不經心的鋪敘成篇也可能是作者精心雕琢之為。散文的道不盡魅力並不亞於詩歌,好的散文同樣能和詩歌一樣令人回味無窮,例如為大家所熟悉的,教科書級別的《背影》(朱自清)。



“詩”與“文”

隨著歷史的發展,現代詩和現在的散文也在慢慢的發生些微妙的改變。現代詩慢慢的越來越像散文,也有一類散文乍一看很像詩,其實在現代詩體裁中早已有一類是“散文詩”,例如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

所以關於“詩”和“文”的概念也許慢慢的在不斷淡化,甚至一些新的文體在悄然形成也說不準。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文的發展,若干年後,一定會有新的文學體裁和意想不到的新詩體。


“現代詩”與所謂的“美文”有何區別?該怎麼區分和鑑賞它們?

回到最初的問題來“現代詩”與所謂的“美文”該怎麼區分和鑑賞它們?

前面只淺顯的介紹了現代詩和散文,博大精深的國內文學若要細細道清,這篇圖文不免會顯得冗長。但我作為漢語言文學畢業的學生,前面一直著手於“詩”與“文”的區別,而刻意去忽略了它們

一個關鍵的共同點,那就是一個“情”字。


“現代詩”與所謂的“美文”有何區別?該怎麼區分和鑑賞它們?

詩歌和散文是文學作品中兩種不同的體裁,它們有著不同的藝術特徵,但都具有作者表達情感的功能,一樣同為情感的載體。

而對於我們讀者來說,不論是詩還是文,認可乃至喜歡它們,無非因為我們動了

“情”。大抵都是被詩文中至真至純的情感所打動,與作者達到了的共鳴

也可以這樣說,如果一篇詩文無論它的辭藻格律、謀篇佈局設計多麼精巧,但缺乏真情實感,也必定是形同枯槁。再多的專家說它寫的好,卻沒一個大眾看的懂或者是喜歡的,做不到雅俗共賞,也不能發揮社會作用,那它有好在何處?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文心雕龍·知音》劉勰

談到這,如何去區分和鑑賞“詩”與“文”,還用說嗎?我也相信,那句曾經打動過你的話,你不會在乎它是詩還是文。


“現代詩”與所謂的“美文”有何區別?該怎麼區分和鑑賞它們?


感謝閱讀,有獨特見解和意見的老師歡迎在評論區指正!

歡迎關注我——“握繩的人”,一起領略文學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