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何总是判断失误

我们每一个人都作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生活于社会之中,出于生存的需要,我们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社会信息,并就这些信息作出相应的反馈和判断,藉此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判断,但事实往往相反,我们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判断失误。


为什么?

1、先入为主

在对任何事物进行判断时,我们都会受到过往经验的影响,从而产生预先的判断倾向。因此,我们对信息的接收,其实是有差异和有选择的。

我们会放大和突出某些符合我们预期的信息,并对其他信息进行淡化,换句话说,我们将某些信息置于认知的中心地带,而将另一些信息置于认知的边缘地带。

譬如,库勒乔夫效应。

"库勒乔夫制作了三个短片,在短片中,人们会分别首先看到如下三个镜头中的一个:一个死亡的女人,一盆汤,一个玩耍的女孩子。之后给人们呈现一个相同的画面,即一个演员的中性表情面孔。结果人们认为第一个短片中的演员的表情是伤感的,第二个短片中则是在沉思,第三个短片中是快乐的。"


心理解析|你为何总是判断失误

中性表情

被预先灌输了不同信息的人,之所以对同样的图片有不同的解读,其关键就在于,不同的预先倾向对个体产生了影响,人们更多地去捕捉符合自身预先倾向的信息线索,并对其给予强化。

这就是先入为主的信息判断,一旦你先行确定了某种解释,那么你就会排斥与该解释相悖的信息,与寻找信息证伪自己的预先判断相比,我们更愿意寻找信息去证实它们。


2、启发式判断

我们的社会判断是基于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处理而形成的,而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处理又是一件费神的事,但在日常生活中,又有许多事情是需要我们作出快速判断的。

为了适应这种矛盾,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启发式判断”的心理机制。

启发式判断是一种具有适应性意义的心理捷径,它是指我们能通过一两个简单、鲜明的线索,快速启动平常所储备的知识信息,从而快速作出判断的一种高效的思维策略。

说白一点,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经验。这种判断方式或许不够准确,但它够快,如果穷追这种判断方式的渊源,我们或许可以从进化心理学上得到答案。

心理解析|你为何总是判断失误

原始人围猎

在茂密的丛林里,身后的树木忽地发出细微的声响,一个原始猎人迅速提弓拉箭、转身、屈腿、躬腰,一气呵成。当然,身后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野兽,仅仅只是风吹树叶,发出了"沙沙"声,但无疑,这样的猎人更能在远古时期生存下来。

由此可见,启发式判断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遗存下来的,它有利于我们的生存繁衍。也正因如此,我们很难克服这种心理惯性带来的弊端。

很难克服不代表不能克服,如何克服呢?

我们先要了解启发式判断的运行原则。

启发式判断有两个运行原则,一个是典型原则,一个是简单原则;据此,启发式判断就可分出两种类型,遵循典型原则的叫代表性启发式判断,遵循简单原则的叫易得性启发式判断。

举个代表性启发判断的简单例子:

对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教师来说,你只要跟他提到染发纹身,他肯定觉得你这人不正经。因为在老一辈的眼里,染发纹身太有古惑仔的代表特征了。

心理解析|你为何总是判断失误

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在这个文化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混搭的年代,染发纹身那种古惑仔、黑社会的文化符号寓意已经越来越淡薄,它已经从一种亚群体的代表性行为,逐渐转变成了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自成一体的审美时尚。

再来说说易得性启发式判断,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汽车和飞机哪个更安全?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汽车更安全,为什么?

因为在我们的脑海里,关于飞机事故的例子太多了。有美国911事件,有马航失联,还有徐志摩、叶挺等著名人物的空难,不仅多而且还影响重大,能对我们造成足够鲜明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那怕知道汽车失事的概率大于飞机失事的概率,他们也依然选择乘坐汽车,因为飞机失事的小概率事件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更加鲜活、更加容易被记忆,这种判断方式就是易得性启发式判断。

心理解析|你为何总是判断失误

那么回到刚才那个问题,我们如何克服启发式判断的弊端?

我认为最好的方法还是在脑子里装个“减速器”,凡事多思考,在那些不是对速度有必要要求的情况下,别让典型、鲜活、易得的信息把我们推的太快。


3、错觉思维

错觉思维是一种在期待中构建的虚假相关,即我们将期待中存在相关,实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或多个事件(或变量)强行扯上了关系(大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当错觉思维中涉及的变量包括我们自身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控制错觉,即认为其它的不相关变量受我们影响和控制。

比如,赌博。

当一个赌徒赌赢时,他会认为是自己赌术高超的缘故,从而继续赌下去。

心理解析|你为何总是判断失误

错觉思维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趋均数回归。

比如,一个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非常差,老师因此而对该生进行了一些课外辅导,在下一次考试中,该生成绩有所提升。

这时老师会作出这样的判断:学生考试成绩提升,是因为进行了课外辅导。

而这或许只是一种控制错觉。

极端的好和极端的坏,都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数的难以维持的变态,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趋于均数的常态。

你这次考了一个极低的分数,那你下次考试分数就会有所提高,当事情坏到已经不能再糟糕的地步时,事态的发展就只能是趋于良好。这种趋均数回归恰好顺应了我们的期待,在这过程中,我们获得一种控制错觉,并由此作出了不准确的判断。


4、归因

从简单的逻辑推理来看,不同的原因导致不同的结果,对原因的不同解释导致不同的行为,因此不恰当的归因方式也会对我们的判断产生影响。

归因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归因,即归因于社会与情境等外部因素;一类是内部归因,即归因于个人品质与特性等内部因素。

那在我们日常的归因中,这两类归因的比重是怎样的呢?这得看我们归因的对象。归因对象也可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人或他事,一类是自己或与己相关的事。

当我们在评论他人的行为时,我们更多的进行内部归因,而较少外部归因,即更多的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个人品质与特性,而忽视社会情境的影响力。

譬如,一个学生的成绩不好,人们更多的归因于他的学习态度或智力水平,很少去考虑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当我们在评论自己或与己有关的事时,我们大多进行自我服务式归因。

所谓自我服务式归因,就是指服务于自我、维护自我良好感觉的归因方式。既然要维护自我良好感觉,那就只能好事进行内部归因——归于自己,坏事进行外部归因——归于他人。

这可能会导致我们作出一系列错误判断。

例如:你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一周时间写了一篇论文,你将论文的成功,归因于你自身的才智和努力,这会使你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低估了你独立完成一篇论文所需要的时间。你认为你还是只需要一周,实则你需要更多时间。

心理解析|你为何总是判断失误

5、总结

我们接收信息,对事物作出判断的过程是复杂的,人的心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它的每一部分都相互交叉、渗透,而不是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的机械式衔接。

所以,关于人的心理研究很难做到如自然科学那般精准的量化,但我们依然能够把握心理活动的基本脉络。

先入为主的信息预判,启发式判断的弊端,错觉思维带来的虚假相关,不同归因方式带来的判断误差,这些都是导致我们判断失误的因素,当我们洞彻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就能进行针对性的规避。

学会解析自己的心理,当你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心理时,你也就进一步理解了智慧。

心理解析|你为何总是判断失误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