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何總是判斷失誤

我們每一個人都作為社會的存在物而生活於社會之中,出於生存的需要,我們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社會信息,並就這些信息作出相應的反饋和判斷,藉此指導我們的行為和工作。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根據已知的信息,進行準確的判斷,但事實往往相反,我們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判斷失誤。


為什麼?

1、先入為主

在對任何事物進行判斷時,我們都會受到過往經驗的影響,從而產生預先的判斷傾向。因此,我們對信息的接收,其實是有差異和有選擇的。

我們會放大和突出某些符合我們預期的信息,並對其他信息進行淡化,換句話說,我們將某些信息置於認知的中心地帶,而將另一些信息置於認知的邊緣地帶。

譬如,庫勒喬夫效應。

"庫勒喬夫製作了三個短片,在短片中,人們會分別首先看到如下三個鏡頭中的一個:一個死亡的女人,一盆湯,一個玩耍的女孩子。之後給人們呈現一個相同的畫面,即一個演員的中性表情面孔。結果人們認為第一個短片中的演員的表情是傷感的,第二個短片中則是在沉思,第三個短片中是快樂的。"


心理解析|你為何總是判斷失誤

中性表情

被預先灌輸了不同信息的人,之所以對同樣的圖片有不同的解讀,其關鍵就在於,不同的預先傾向對個體產生了影響,人們更多地去捕捉符合自身預先傾向的信息線索,並對其給予強化。

這就是先入為主的信息判斷,一旦你先行確定了某種解釋,那麼你就會排斥與該解釋相悖的信息,與尋找信息證偽自己的預先判斷相比,我們更願意尋找信息去證實它們。


2、啟發式判斷

我們的社會判斷是基於信息的接收和加工處理而形成的,而信息的接收和加工處理又是一件費神的事,但在日常生活中,又有許多事情是需要我們作出快速判斷的。

為了適應這種矛盾,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啟發式判斷”的心理機制。

啟發式判斷是一種具有適應性意義的心理捷徑,它是指我們能通過一兩個簡單、鮮明的線索,快速啟動平常所儲備的知識信息,從而快速作出判斷的一種高效的思維策略。

說白一點,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經驗。這種判斷方式或許不夠準確,但它夠快,如果窮追這種判斷方式的淵源,我們或許可以從進化心理學上得到答案。

心理解析|你為何總是判斷失誤

原始人圍獵

在茂密的叢林裡,身後的樹木忽地發出細微的聲響,一個原始獵人迅速提弓拉箭、轉身、屈腿、躬腰,一氣呵成。當然,身後可能並沒有想象中的野獸,僅僅只是風吹樹葉,發出了"沙沙"聲,但無疑,這樣的獵人更能在遠古時期生存下來。

由此可見,啟發式判斷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遺存下來的,它有利於我們的生存繁衍。也正因如此,我們很難克服這種心理慣性帶來的弊端。

很難克服不代表不能克服,如何克服呢?

我們先要了解啟發式判斷的運行原則。

啟發式判斷有兩個運行原則,一個是典型原則,一個是簡單原則;據此,啟發式判斷就可分出兩種類型,遵循典型原則的叫代表性啟發式判斷,遵循簡單原則的叫易得性啟發式判斷。

舉個代表性啟發判斷的簡單例子:

對於一個七十多歲的老教師來說,你只要跟他提到染髮紋身,他肯定覺得你這人不正經。因為在老一輩的眼裡,染髮紋身太有古惑仔的代表特徵了。

心理解析|你為何總是判斷失誤

然而實際並非如此,在這個文化越來越多元、越來越混搭的年代,染髮紋身那種古惑仔、黑社會的文化符號寓意已經越來越淡薄,它已經從一種亞群體的代表性行為,逐漸轉變成了一種為大眾所接受的、自成一體的審美時尚。

再來說說易得性啟發式判斷,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汽車和飛機哪個更安全?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汽車更安全,為什麼?

因為在我們的腦海裡,關於飛機事故的例子太多了。有美國911事件,有馬航失聯,還有徐志摩、葉挺等著名人物的空難,不僅多而且還影響重大,能對我們造成足夠鮮明的衝擊。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那怕知道汽車失事的概率大於飛機失事的概率,他們也依然選擇乘坐汽車,因為飛機失事的小概率事件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更加鮮活、更加容易被記憶,這種判斷方式就是易得性啟發式判斷。

心理解析|你為何總是判斷失誤

那麼回到剛才那個問題,我們如何克服啟發式判斷的弊端?

我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在腦子裡裝個“減速器”,凡事多思考,在那些不是對速度有必要要求的情況下,別讓典型、鮮活、易得的信息把我們推的太快。


3、錯覺思維

錯覺思維是一種在期待中構建的虛假相關,即我們將期待中存在相關,實則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或多個事件(或變量)強行扯上了關係(大多在無意識的情況下)。

當錯覺思維中涉及的變量包括我們自身時,我們會產生一種控制錯覺,即認為其它的不相關變量受我們影響和控制。

比如,賭博。

當一個賭徒賭贏時,他會認為是自己賭術高超的緣故,從而繼續賭下去。

心理解析|你為何總是判斷失誤

錯覺思維的另一個典型例子是趨均數迴歸。

比如,一個學生的一次考試成績非常差,老師因此而對該生進行了一些課外輔導,在下一次考試中,該生成績有所提升。

這時老師會作出這樣的判斷:學生考試成績提升,是因為進行了課外輔導。

而這或許只是一種控制錯覺。

極端的好和極端的壞,都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少數的難以維持的變態,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趨於均數的常態。

你這次考了一個極低的分數,那你下次考試分數就會有所提高,當事情壞到已經不能再糟糕的地步時,事態的發展就只能是趨於良好。這種趨均數迴歸恰好順應了我們的期待,在這過程中,我們獲得一種控制錯覺,並由此作出了不準確的判斷。


4、歸因

從簡單的邏輯推理來看,不同的原因導致不同的結果,對原因的不同解釋導致不同的行為,因此不恰當的歸因方式也會對我們的判斷產生影響。

歸因大概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外部歸因,即歸因於社會與情境等外部因素;一類是內部歸因,即歸因於個人品質與特性等內部因素。

那在我們日常的歸因中,這兩類歸因的比重是怎樣的呢?這得看我們歸因的對象。歸因對象也可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他人或他事,一類是自己或與己相關的事。

當我們在評論他人的行為時,我們更多的進行內部歸因,而較少外部歸因,即更多的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其個人品質與特性,而忽視社會情境的影響力。

譬如,一個學生的成績不好,人們更多的歸因於他的學習態度或智力水平,很少去考慮學校、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基本歸因錯誤。

當我們在評論自己或與己有關的事時,我們大多進行自我服務式歸因。

所謂自我服務式歸因,就是指服務於自我、維護自我良好感覺的歸因方式。既然要維護自我良好感覺,那就只能好事進行內部歸因——歸於自己,壞事進行外部歸因——歸於他人。

這可能會導致我們作出一系列錯誤判斷。

例如:你在老師的指導下,用一週時間寫了一篇論文,你將論文的成功,歸因於你自身的才智和努力,這會使你高估自己的能力,從而低估了你獨立完成一篇論文所需要的時間。你認為你還是隻需要一週,實則你需要更多時間。

心理解析|你為何總是判斷失誤

5、總結

我們接收信息,對事物作出判斷的過程是複雜的,人的心理活動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有機整體,它的每一部分都相互交叉、滲透,而不是一部分與另一部分的機械式銜接。

所以,關於人的心理研究很難做到如自然科學那般精準的量化,但我們依然能夠把握心理活動的基本脈絡。

先入為主的信息預判,啟發式判斷的弊端,錯覺思維帶來的虛假相關,不同歸因方式帶來的判斷誤差,這些都是導致我們判斷失誤的因素,當我們洞徹了這些因素的影響,我們就能進行針對性的規避。

學會解析自己的心理,當你進一步瞭解自己的心理時,你也就進一步理解了智慧。

心理解析|你為何總是判斷失誤

聲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版權方,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版權方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