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的《道德經》為什麼是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留下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的魁寶。當年老子西出函谷關,在守令尹喜的請求下寫出了這篇影響世界無數人的著作,《道德經》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文景之治和開元盛世等輝煌朝代都是採用了道德經的無為而治,在西方國家的傳譯僅次於《聖經》。

無為而治的《道德經》為什麼是萬經之王

孔子兩次向老子問道,在觀點上或多或少都有些疑惑,瞭解《易經》之後才對老子的觀念有進一步深刻認知。《道德經》分為上篇和下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顯現。

《道德經》的核心是無為,可能這個觀點很多人都不太理解。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讓一切事物按照自然規律去發展,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強調最多,最喜歡的是“水”的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都在講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在行往高處的路上歷盡艱辛,很多卻因此迷失自我甚至失去一切。水,看似無為,卻無所不為,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看似不爭,天下卻沒有任何東西能取代它。這正印證了“賤為貴本,低為高基”,古代的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卻用“孤”,“寡”,“不穀”這些卑賤的形象自稱,這是在時刻提醒自己身居高位時刻謹慎。樓房越高需要打的地基就越低,足夠低才能承載將來的高!

《道德經》的智慧太多太多,也很容易理解,大道至簡,重在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大到治國,小到日常生活修養都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帶著敬畏之心進去學習一定會有超出預期的收穫。天下的事情千變萬化,人的反應不過就是“喜怒哀樂”,生命本就是一呼一吸之間,人生所有的問題也都來自於得失心態之間。而世間沒有任何東西是永遠相隨的,無論多麼喜歡、希望、不捨也無法改變自然規律。

正如《道德經》開篇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在天地混沌初開之前都有了,是永恆不變的,而可說、可見、可命名的都不能永恆存在,也就不能稱之為道了。

無為而治的《道德經》為什麼是萬經之王

天地之間萬事萬物也都是從無到有的存在,有為用,無為利,一切盡在“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