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了20多個工種,月接3554個電話,他最愛“蔬菜大戶”稱號

楚天都市報記者 張萬軍

每天早上,黃偉睜開眼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摸自己的額頭。溫度正常,他會長舒一口氣,繼續開始新一天的“戰鬥”。類似的動作,他已經重複了70多次。

幹了20多個工種,月接3554個電話,他最愛“蔬菜大戶”稱號

這個維和部隊退役老兵,疫情期間在武漢做了70多天的志願者,接送確診患者、密接者和醫護人員、做過司機、建築、搬運工人等20多個工種。

但讓他最有成就感的是組織分發了1500多噸蔬菜、米麵油等生活物資,460多個社區20萬市民因此受益。他也因此被人稱為“蔬菜大戶”。

“我曾是一名軍人,我也始終把自己當做一名軍人,遇到危險的時候不站出來,我做不到。”黃偉說。

維和老兵汶川救災後再度“逆行”

37歲的黃偉出生於洪湖市萬全鎮一戶農家,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2002年底,黃偉入伍,成為蘭州軍區某部工兵團的一名軍人。在部隊表現優異的他多次獲得表彰,還入了黨。

幹了20多個工種,月接3554個電話,他最愛“蔬菜大戶”稱號

2006年,黃偉通過層層選拔,成為一名維和戰士,飛赴剛果(金)參加維和行動。維和行動期間,黃偉被聯合國授予維持和平榮譽勳章。

2007年轉業後,黃偉邊讀大學邊創業,他用9年時間,在武漢將一個小店做成年產值超千萬的廣告公司。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地震,還在讀書的黃偉請假,和一些老戰友自發前往災區做志願者。

今年春節前,家住光谷的黃偉回到洪湖老家過年。武漢“封城”後,疫情形勢日趨緊張,呆在老家的黃偉坐立不安,“我不能就這麼在家帶著,應該到武漢做些什麼!”

幹了20多個工種,月接3554個電話,他最愛“蔬菜大戶”稱號

“封城”第二天,黃偉便獨自駕車回到武漢,成為了一名志願者。他加入了“善緣義助”等多個志願者微信群,到處主動“接活”幹,還和一些志願者攜手發起了武漢抗疫公益志願者聯盟。

那段時間,黃偉成了一名“多面手”,司機、建築工人、搬運工人……哪裡有需要,他就去哪裡,先後幹了20多個工種。

想到兒子他轉運兩個密接孩子

當時武漢公共交通停擺,醫護人員上下班成為難題,開始的一段時間,黃偉做的最多的就是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只有看到有人下單,黃偉便會主動接單。有時任務是在深夜11點,有時在凌晨2點……黃偉開著自己的私家車,共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100多次。

幹了20多個工種,月接3554個電話,他最愛“蔬菜大戶”稱號

2月5日,一個救助貼在網絡和微信群裡熱傳:家住礄口區藍光林肯花園小區的梁先生向網友求助,他們一家5口人,他和妻子已經確診感染,他的岳母和兩個小孩暫時還沒有感染,他非常擔心岳母和孩子的安全,迫切希望有人幫忙把孩子和岳母轉移到其他安全的地方。

這個帖子發出後,一時間內沒有人敢答應幫忙,畢竟老人和小孩是密切接觸者,可能已被感染,傳染風險很高。內心鬥爭猶豫了一陣後,黃偉穿上防護服,獨自駕車趕到林肯花園小區。絕望的梁先生看到他的到來,如同找到救命稻草,激動得語無倫次。

梁先生的岳母和兩個孩子上車後,仍驚魂未定。細心的黃偉開始播放兒童音樂,談起自己的孩子,想盡方法安撫他們。慢慢地,老人和孩子的情緒放鬆下來。

將老人和孩子送到江夏的目的地後,黃偉做了一個大膽的舉動,他擁抱了兩個孩子,安慰他們,這個舉動讓孩子的外婆非常意外和感動。

幹了20多個工種,月接3554個電話,他最愛“蔬菜大戶”稱號

送完老人孩子,黃偉感到一陣後怕和擔心,趴在方向盤上痛哭起來。那一刻,他想到了自己的兒子。隨後的兩天,他多次測量自己的體溫,也暫時停下志願服務的腳步,怕萬一感染後傳給其他志願者。

“我的兒子比那兩個小孩大一點,我當時想,如果我今天不去送他們,他們萬一出現意外,我的良心會一輩子不安。”黃偉說。

危難時刻再度出手接送確診老人

2月7日深夜11時48分,黃偉在朋友圈看到一條求助信息:60多歲的新冠肺炎患者許爹爹滯留在武昌火車站附近,急需人幫忙送到珞獅路一所高校附近。

幹了20多個工種,月接3554個電話,他最愛“蔬菜大戶”稱號

去還是不去?黃偉再次遇到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兩天前的經歷仍在他心中留下些許擔心。不僅是因為這個老人已經確診,近距離接觸的危險性非常高,而且還因為當時黃偉的手上僅有一套防護服。

最終,黃偉還是決定去送這個老人。“當兵時,我接受過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的教育,在面臨危險時,軍人應該保護好普通人的生命安全,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2月8日凌晨2時許,黃偉趕到武昌火車站附近時,正下著凍雨,寒冷刺骨。見到在趕來的素不相識的黃偉,許爹爹激動地哭了起來。黃偉將僅有的一套防護服讓給老人穿上。

黃偉將老人送到珞獅路的一所高校門口後,在現場逗留了好久,經過多番努力,老人終於在校醫院得到了安置。

如今,許爹爹早已康復出院,兩人也已成為了好友。

月接3554個電話獲“蔬菜大戶”稱號

一次,一位志願者找到黃偉,問他能否幫忙將外地捐贈的一批300噸的蔬菜分發到有需要的社區和小區。黃偉想到,自己雖然弄不到這麼多蔬菜,但只是分發下去應該還是可以做到的。

答應後,他立即通過自己的朋友圈和關係網將這個消息散發出去。由於他人脈廣、信譽高,這批蔬菜很快就被順利地分發社區和小區。從此,黃偉的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分發各地支援的蔬菜上來,很多捐贈到武漢的蔬菜都會找到他,讓他幫忙分發。這位維和老兵,也有了一個新的稱呼——“蔬菜大戶”。

為了這些蔬菜及時送到百姓的餐桌上,黃偉常常天沒亮就出去接運菜的貨車。為了提高分發效率,減少社區工作人員的等候時間,黃偉會提前準備好物資接收捐贈函,把各類蔬菜按份整理好。每個社區的工作人員帶著填好數量、蓋有社區公章的接收函,來領蔬菜,並承諾將物資全部供應給本社區的困難家庭,特別是獨居老人。

幹了20多個工種,月接3554個電話,他最愛“蔬菜大戶”稱號

為了保證公平,黃偉嚴格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則給滿足“愛心菜”分配條件的社區排序,讓他們按先後順序分時段領菜。這些天來,他累計分發出去了1500多噸的“愛心菜”,接收函攢了厚厚一沓,更是每時每刻都有人打電話過來諮詢。

“初步統計,我和志願者同伴共向460多個社區分發了蔬菜,有20多萬困難家庭因此受益。”黃偉說,這就是他喜歡“蔬菜大戶”名號的原因,“很有成就感!”

黃偉2月份的通信賬單顯示,他在29天的時間裡接了3554個電話,最多的一天,他有321條通話記錄。“做志願者的這些日子,把這輩子的電話都接完了,再也不想接電話了……”

“相比那些不幸遇難的同胞來說,錢和生意都算不了什麼,只要能活下來,我們就應該感到開心!”黃偉感慨道,目前他的廣告公司已復工,但他仍在為曾向武漢捐贈蔬菜的四川果農助銷當地橙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