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姻緣,兩國歡喜,故國自此是他鄉

蜿蜒的邊境線上,有的不僅是男兒衝鋒陷陣留下的血汗,更有女兒家遠離故國家園的眼淚。

王家有女初長成

秭歸香溪靈秀無比,王穰一家人就生活在此處。甘露二年,王穰老來得女,取名為嬙,字昭君。

家人視其為掌上明珠,更為其修建"望月樓",寄望其能夠沐浴昭昭日月之輝。昭君自幼學習女紅刺繡,琴棋書畫亦是無所不通,絲毫不遜於官宦人家的大小姐

香溪河畔,少女攜紗而來,眉眼盈盈,柔荑輕拂,驚乍一池春水,自有一股輕靈之氣,讓這片小小的天地都增添了幾分靈秀。

"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年方二八,傾城之貌便傳遍了南郡,人人都知王家有女,似空谷幽蘭。

建昭元年,漢武帝下詔徵集天下美女補充後宮,毫無意外,昭君憑藉著傾城之姿成為了南郡首選

仲春時節,昭君辭別父母,以"

良家子"的身份踏上了入京的船隻,進入掖庭等待詔令。

一樁姻緣,兩國歡喜,故國自此是他鄉

宮花寂寞紅

出身詩禮門第的昭君自然是不屑賄賂宮中畫師的,以她的容貌才情也是不需要的,畢竟這後宮之中沒有幾人能出其右。

然而,她沒有想到一幅畫卷便掩了好顏色,也誤了終身。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五年,在這深宮之中何其漫長。

初入掖庭的昭君想必也是滿懷憧憬的,期待能夠親媚主上,勸善止諫,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春去春來,花開花落,五載春秋已過。在日復一日的等待當中,一個女子最美的年華一寸一寸地消逝殞盡,心頭那點微弱的星火漸漸被黑暗吞噬。

午夜夢迴,淚溼枕巾,有的只是悽清與孤寂。攬鏡自照,鏡中的女子云鬟霧鬢,眉尖若蹙似顰顰,滿腔幽怨無人可訴,琵琶聲聲繞樑,唱不盡的嗚咽的心語。

初見君王

華麗奢侈的未央宮中,一道傳遞軍情的摺子打破了沉重的氣氛,威嚴的年輕帝王亦露出了喜色。

此時,身處後宮的昭君還在打理單調乏味的宮中瑣事,怎麼也預料不到就是這道摺子改變了她的命運。

初雪剛剛消融,後宮還沉浸在節日的喜慶氣氛當中,前朝便傳來了外域使臣前來朝覲的消息,深宮中的女人常日無事,一點風吹草動都能夠談論許久。

不久,便有人帶著聖旨而來,要在這掖庭挑選宮女和親。出宮,這是多少宮女夢寐以求的,然而塞外艱苦的生活卻讓人心生膽怯,唯有昭君默然請行。

"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 ,這樣好的容貌原不該被埋沒,初次展露人前便光耀了整個漢宮,令六宮粉黛顏色盡失。

然而目光的焦點,感受著群臣驚豔的目光,卻也只是靜靜地佇立著,無喜無悲。

一樁姻緣,兩國歡喜,故國自此是他鄉

出塞怨

中原雖然已經春暖花開,然而塞外卻還是風雪飛揚,一路胡笳悲鳴,平沙雁落,或許連上蒼都感受到昭君內心的悲苦。夕陽之下,身後的城牆漸行漸遠,山河故里自此便是他鄉。

西漢初年,社會經濟凋敝,而且兵力不強,想要社會穩定就必須休養生息,發展經濟。而且此時北邊的匈奴一族非常強盛,從“白登之圍”一事中就可以看出漢朝無力與匈奴抗衡,所以劉邦也不得不採取和親的政策

對漢王朝來說,和親只是軍事力量比較弱小之時採取的權宜之計,為的就是積蓄國力。在劉邦開創了以和親作為外交工具的先河,此後一直為歷代統治者效仿,到了唐朝達到了頂峰

自漢唐至明清,和親之舉不絕於書,能夠留下姓名,甚至是成就一段佳話的又有幾人?當歷史的車輪碾過,又有多少人成為皇權的犧牲品?

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對於昭君出塞或是哀嘆其紅顏薄命,或是感慨其深明大義,亦或借其諷刺現實。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意過昭君的想法

身處盛世的昭君就如同貨物一般被賞賜出去,一段姻緣,換來兩國歡喜,免於百姓生靈塗炭。身為一個女子,如何能夠左右自己的命運,如果能夠選擇,又有誰願意背井離鄉,深入蠻荒之地

自請和親,或許只是一場自我救贖,或許是不想在這深宮勞作到死,奮力一搏還有一線希望,為自己謀得另一片天地。縱觀歷史,"昭君"何其之多,所謂的國家大義也不過是文人矯飾罷了。

一樁姻緣,兩國歡喜,故國自此是他鄉

好在,昭君雖然柔弱卻不驕矜,這個在江南水鄉中氤氳出來的女子也能夠和丈夫一起揚鞭策馬,教百姓種植桑麻,紡紗織布,讓平淡的生活開出一朵朵絢爛的花兒。

史書記載,昭君出塞後"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這個孤身飄零在異鄉的女子以一己之力維護了胡漢和平。

正所謂美人在骨不在皮,縱然命運不公,內心強大的女人也能夠活出自己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