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患者談“死亡”

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顧問、教授 大衛·奧利弗

週末,我接待了三名重病患者的家屬。我當面解釋了病人的情況,並告知他們患者很可能熬不了多久了。之後,其中兩名患者只在醫院待了幾天,就選擇了回家。

第二週,我再次遇到了類似情況。三名患者的病情迅速惡化,醫生已迴天無力。我們只能將實情告知,要他們準備接受最壞的結果。兩名患者放棄了治療,轉而接受臨終關懷照護。

如何與患者談“死亡”

我在老年醫學及內科學領域工作了30年,見過太多病情快速惡化的案例。但像很多同事一樣,我依然困惑於跟病人及其家屬談死亡。我有時會問自己:是不是剛才的談話太直接了?做出病人已不久於人世的判斷,會不會太倉促了?我的診斷會不會錯了?

就此問題,我跟不少同事都討論過,還重讀了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發佈的指南《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如何照顧將死病患》。指南提到,識別病患臨近死亡的狀態,是實現最佳照護的重要一步。這給了我一些安慰,也讓我重新思考到底要如何與患者家屬談及死亡。

首先,對病人家屬來說,醫生開誠佈公地告知病情、談及死亡,並不會比隱瞞病重情況、迴避死亡帶來更多焦慮。雖然有些人對這些話難以接受,但多數人都能在震驚傷心之後慢慢接受,與醫生共同討論下一步該如何做。這在英國皇家內科醫師協會的討論和一項全國性調查中都有所證明。相對而言,溝通不暢、信息不足,才是導致更糟糕感受的主要原因。

其次,儘管醫生應在溝通交流中考慮患者和家屬的感受,但含混不清的婉轉說法並不適用。如果你不能清楚明確地告知這個人正在走向死亡,他們就仍會茫然無措。對醫生來說,支吾搪塞或刻意迴避,都不利於整個問題的解決。

第三,一次談話常常是不夠的,醫生需要去找他們很多次,直到患者和家屬真正理解並接受了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最後,醫生在與患者家屬談話之前,一定要謹慎確認患者是否已經到了最後時刻。任何數據分析和推論都不可能永遠正確,而過早給出垂死診斷,可能會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死亡風險。當然,預測病重患者到底還能生存多久,對任何一個醫生來說都具有難度。我們既有可能預估偏少,也有可能過於樂觀。每一位病人和家屬都希望獲得清晰、明確的結論,醫生也有責任做好說明解釋,但需要理解的是,其不確定性客觀存在且不可避免。

姑息治療顧問凱瑟琳·曼尼克斯在她所寫的一本書中表示,醫學應引入“重病瀕死(sick enough to die)”診斷,這是讓患者在生命最後時刻獲得良好生存質量的最佳選擇。我想,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也是我正在努力去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