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如果起點就是個誤會

報復性消費?如果起點就是個誤會

報復性消費?如果起點就是個誤會

儘管疫情後的復工正在穩步推進,但曾被予以厚望的報復性消費似乎並未出現明確跡象。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858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19%。其中,3月同比下降15.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8.1%。3月的降幅相比1~2月份雖有所收窄,但相對於固定資產投資等數據,仍處於跌幅較深、恢復較慢的狀態。

報復性消費?如果起點就是個誤會

圖表來源:第一財經


過去的憧憬有多高漲,當下的數據就有多冷靜。有沒有想過,如果報復性消費的起點就是個誤會?

追根溯源“報復性消費”

所謂報復性消費,指的是一旦壓制消費慾望的因素消失,消費者在實施補償性消費的同時還會出現非理性的、無節制的消費行為。參考不少媒體的報道,“報復性消費”的現象過去有跡可尋。

比如,100年前的西班牙流感,曾造成全球4000-5000萬人死亡、5億人感染(彼時全球總人口約20億)。但在病情控制後的十年,美國經濟迎來近10年的報復性增長。

報復性消費?如果起點就是個誤會

更多人對報復性消費的預期,來自非典時期的記憶——2003年非典爆發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從10%驟降至5%以下;但在疫情得到控制後,該數據很快回升並突破10%。

報復性消費?如果起點就是個誤會

乍看之下,報復性消費的概念似乎言之鑿鑿。一旦細究,則會發現結論並沒那麼簡單。

比如,第一例中的增長源頭或許不是西班牙流感。因為19世紀20年代起,消費主義開始在美國社會萌芽,福特式流水線應運而生,“努力奮鬥,享受當下”逐步取代以“節儉為美德”的傳統清教主義。再如第二個案例中的非典後數據,消費水平確實較快恢復至疫情發生前的水平,但也只是恢復,其後並未迎來爆發式增長。

事實上,以上情況並不難理解。試想,除汽車、家電、旅遊等耐用消費外,絕大多數消費行為無法遞延;就好像你不能今天不吃飯,明天吃六頓飯。從這個意義上,因疫情耽擱的消費會在社會生活徹底恢復後有所補償,但補償比例或許不宜過於樂觀。

沒了盼頭,投資怎麼做?

不帶節奏,回到數據,如果美好的預期(報復性增長)無法兌現,那麼當下的投資怎麼做?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上週五看到的問題,一季度實際GDP同比下降6.8%,經濟數據承壓前所未有,緣何股票卻能繼續上漲?

事實上,投資並不只有樂觀情景假設成立才有得做;相反,不去押寶樂觀情況才更靠譜。

我們曾多次提到,未來事件是一個概率集合,就算擁有看似篤定的邏輯推演,好結果不會必然付諸現實。與其單線程地預測未來“會”怎樣好,倒不如進行不同的情景假設——把樂觀、中性、悲觀等不同情況都考慮一遍,

為悲觀情況做足夠的準備,這樣,即便是悲觀情況發生,風險也可以承受;那麼一旦樂觀情況發生,就有會驚喜。

用中泰資管基金業務部總經理姜誠的話說,做極端悲觀假設,把你中意的消費股的全年利潤清零,無非是“寄丟了一張股利支票”,實則對長期價值的影響是很微小的。如果是站在這個角度,那更無須為有沒有報復性消費庸人自擾了。

本材料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本材料僅供具備相應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資者閱讀,不得視為要約,不得向不特定對象進行復制、轉發或其它擴散行為,管理人對未經許可的擴散行為不承擔法律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