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詞》:情感與權力的對峙,輝煌而艱難的人生

當《大明宮詞》這四個字作為一個電視劇劇本的名字出現時,很多人以為這是一部寫明朝的電視劇。而當人們翻開劇本時,才發現,這是一個深深的誤解。人家明明講的是唐朝太平公主的故事,講述她這個站在權力巔峰的女性,是如何在權力和情感的對峙中度過輝煌而艱難的一生的。

之所以劇名叫"大明宮詞",有兩層含義:首先,劇中人物都居住在大明宮這座唐朝初年的皇宮裡,他們的故事,也離不開大明宮這個權力的中心地帶。第二,劇中大大小小的所有人物,都和大明宮有著或深或淺的關係,所以,大明宮可以把整個劇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串在一起。接著,我們再說下什麼是宮詞。在古代詩歌裡,宮詞指的是描寫後宮女子生活的一種寫作體裁。它表達的是一種特定的情感:後宮女子的爭寵和失寵。而《大明宮詞》裡的宮詞,沒有了原本宮詞的含義,更像是故事的意思。

和《康熙帝國》、《漢武大帝》等恢弘大氣的歷史劇相比,《大明宮詞》並沒有在歷史觀上提供多少新鮮的東西,也沒有還原被掩蓋的歷史真相。但是,和《戲說乾隆》、《還珠格格》等戲謔調侃的古裝劇相比,它又顯得格調高雅,趣味醇正。那麼,你可能要問了,《大明宮詞》到底是部怎樣的電視劇呢?如果非要給它下一個定義的話,可以說它是一部穿著電視劇外衣的舞臺劇。舞臺劇就是呈現於舞臺的戲劇,按內容可以分為喜劇、悲劇和正劇,按表現形式可分為歌劇、舞劇,話劇等。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明宮詞》的劇本,首先是一個電視劇的劇本。它有劇本的外在形式,有場景,有人物,有對白,有動作,有貫穿的主題和情節。但是,光是這樣還不足以表達它的獨特性,和一般的電視劇相比,它的美學風格非常突出,僅僅在劇本的文本里,就能看到悲劇和悲劇人物這些古希臘戲劇的元素,也能看到濃厚的話劇腔。所以,《大明宮詞》,既是電視劇的劇本,又有著鮮明獨特的舞臺劇風格。這部風格鮮明的電視劇一經播出,收視率和口碑俱佳,它同時斬獲了1998年的中國電視金鷹獎和飛天獎。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這部劇本的兩位作者,鄭重和王要。值得一提的是,這對生活中的好友在寫出這部劇本時非常年輕,還不到30歲。他們因為寫出了風格獨樹一幟的《大明宮詞》而被觀眾所銘記,被稱為詩意浪漫派編劇。他們的詩意浪漫,和他們深受西方文學的薰陶有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們說,在創作大明宮詞時,他們試圖把古希臘戲劇的形式和拜倫的詩歌體小說《唐璜》中的語言風格都融入這部描寫中國大唐宮廷的劇本當中。

好了,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那麼下面我就為你來詳細講述書中內容。

第一個重點是:本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第二個重點是:本劇的臺詞為何會引發巨大的爭議?又該如何看待本劇的臺詞?

第三個重點是:為什麼本劇充滿了歷史錯誤,還能得到電視劇界的青睞?

好,我們先來看第一個重點:本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說起故事,就少不了主角和他/她的對手。這是因為,故事都是在主角和對手之間展開的。這部劇的主角是太平公主,全劇從她的視角出發,寫盡了大明宮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她的對手是誰呢?編劇頗有眼光地選擇了武則天作為太平公主的對手。在太平的一生中,對她產生了最深刻影響的人,就是她的母親武則天。在劇中,武則天這個角色十分複雜,她既是和太平公主最親近的人,也是她的人生導師,更是她的對手。太平公主和武則天這對母女權力和情感的對手戲,貫穿了整個劇本。

下面,我們來講述一下這部劇的主要情節:唐中宗時期,皇帝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共同上朝執政。這一天,武則天挺著懷孕十二個月的大肚子上朝,恰巧聽到了大唐戰勝突厥的喜訊。武則天突然臨盆,在朝堂之上生下了一個女兒。武則天的丈夫、高宗李治認為是這個女兒為大唐天下帶來了祥瑞,當場為女兒賜名為太平公主。而武則天由於上一個女兒的夭折,對小太平倍加寵愛。當太平的四個哥哥在母親面前如履薄冰時,太平卻活的自由而任性。

十四歲的太平,在上元節的夜晚,和玩伴偷偷溜出皇宮,上街遊玩。她在街頭邂逅了世家公子薛紹,對他一見鍾情。太平欣喜而莽撞地在朝堂上要求父母賜婚。而武則天這時才得知,女兒的意中人已有家室。掌握無上權力的武則天,自以為對女兒最大的愛就是滿足她的一切願望。她向女兒太平隱瞞了薛紹已有妻室的事情,賜死了薛紹的妻子慧娘,逼著薛紹迎娶太平。不明就裡的太平公主,雖然如願嫁給了薛紹,卻在五年間一直受到了他的冷遇。太平誤以為薛紹隱瞞著她有了私生子,拿劍指著薛紹,逼問他為什麼背叛愛情。薛紹說破了私生子的真相,原來,這是他的結髮妻子留下的遺孤。在這痛苦的五年中,薛紹是懷著對武則天的恨意,刻意冷落仇人的女兒太平的。薛紹說完這番話後,自殺而死。

薛紹之死,讓一向和母親十分親睦的太平,第一次意識到手握權柄的母親有多可怕。她和母親開始冷戰。為了和母親唱反調,太平嫁給了善良而無能的武攸嗣。這段婚姻和上段同樣有名無實。武攸嗣意外發生了婚外情,他也自殺了。

武則天此時,面臨著是登基還是還政給李家的抉擇。太平被母親博大的政治胸襟所打動,她不再和母親鬥氣,轉而幫助母親登基。至此,母女二人和好。太平被封為監國公主,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政務之中。但她還是太感情用事,在政治生活中遭遇了重大打擊。這時,一個長相酷似薛紹的男人,神秘的張易之闖入了她的生活。風流濫情的張易之,有意利用太平對薛紹的感情,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武則天有意試探張易之,讓張易之離開太平,轉而成為自己的男寵。太平再次在感情裡受到傷害。

年老的女皇被張易之兄弟控制。張易之試圖在武則天駕崩前篡權。太平帶著援軍來到母親身邊,一舉粉碎了張易之的陰謀,並用長劍殺死了他。武則天很是感動,向太平傾吐了自己的心聲:多年以來,她是為了維護情感,才奪取權力的。她並不像女兒想象的那樣冷酷無情。武則天和太平數十年的恩怨終於化解。

隨著武則天的駕崩,太平成為了大明宮中最具權力的女人。她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權力和情感的抉擇之後,漸漸地理解了昔日的母親。太平公主和武則天,她們從一開始的涇渭分明,逐漸走向了對立對抗,又在親情的感召下,轉為互相扶持慰藉。

從這個劇情梗概中不難看出,本劇的主題是權力和情感。所有的劇情、人物都是在圍繞這個中心做文章。當然,每個劇本都是有主題的。但怎樣表現主題,對主題挖掘到什麼深度,卻能看出編劇水平的高下。大明宮詞在這方面堪稱典範,它不但選擇了自帶矛盾的主題,而且,還把這主題中的內在矛盾,很自然地體現在人物的行動當中,藉由人物表現出來。比如,武則天這個人物身上,就同時體現著權力和情感的矛盾。她為什麼要賜死薛紹的妻子,而要成全女兒的一片痴情呢?不單單是因為她掌握著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也因為她對女兒有著深厚的感情。她動用權力,是為了維護女兒的幸福。在她眼裡,權力是維護情感的手段。儘管她的邏輯不能讓太平接受,但不可否定,她的初衷是好的。

你可能會問了,權力和情感這樣一個主題,有何高明之處呢?高明的主題不但要反應社會現實,而且要具有普世價值。如果它反應的只是歷史上的幾次宮廷鬥爭,幾個男男女女的戀情,那就不具備太大的意義。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關於人的五種基本需求的理論,人都有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太平公主和武則天,這兩個站在大唐帝國金字塔頂端的女人,吃穿不愁,安全也得到了保障,社交、尊重的需求也不成問題。那麼,她們自然會有最高等級的自我實現的需求。而權力和情感,正是這一層次的人需求的集中體現。這種真實需求,不單單是在大明宮裡,也不單單是在唐朝,它同樣可以在世界的其他角落,其他時代。

簡單的說,追求權力和情感,都是出於人的天性。但在這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中,人也充滿著掙扎、抗爭和懷疑。比如,太平就不止一次地懷疑母親賜婚的動機,到底是出於愛她,還是出於維護皇室的臉面。而太平自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親人才手握大權。但讓她感到為難的是,在侄子李隆基登基之際,她手中的權力,使得她最器重的親人處於險境之中。最終,把情感放在第一位的太平,以自殺的方式解除了自己手中的權力對於李隆基的威脅。權力和情感,是一對矛盾統一體。矛盾帶來了強烈的戲劇衝突,帶來了巨大的戲劇張力,而它們偶爾的緩和、統一,又富有哲理,引人深思。權力和情感的角逐,這個主題深刻揭示了人類的命運。這對矛盾統一體,像是一個巨大發動機,啟動了《大明宮詞》這輛龐大的戰車,讓它時刻出於運轉之中。

好了,說完了第一個重點內容:本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之後,我們再來聊第二個重點:本劇的臺詞為何會引發巨大的爭議?又該如何看待本劇的臺詞?

在《大明宮詞》播出的當時,它與眾不同的臺詞引發了巨大的爭議。這部劇的臺詞,很具有辨識度,它堪稱中國電視劇史上最極致的詩化嘗試。全劇的對白和旁白幾乎都用瑰麗華美的書面語寫成。如太平的旁白:"旦的痛苦是纖細的,他說鴿子是神明遊動在人世間的眼睛。"薛紹對太平說:"愛得最深的人,本身就是一尊神,具有與神明相匹配的力量。"再如太平初見薛紹時的獨白:"我從未見過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剛毅面頰上徐徐綻放的柔和笑容。他笑起來的樣子啊,好像春天裡最亮麗的一束陽光。"

因為觀眾從未在中國電視劇裡見過這種帶有濃厚西方抒情詩意味的臺詞,所以,對它褒貶不一。喜歡它的人說這種語言風格是莎士比亞風格,和大唐盛世蓬勃向上、兼容幷蓄的時代精神是高度契合的。不喜歡的人說臺詞聽起來十分刻意做作,根本不符合歷史上大唐人說話的習慣。原因是:那個時候的人,即使是說著詩化的語言,也應該像古代詩歌中的古體詩那樣,而絕不可能說著一口彆扭的西化臺詞。那麼,又該怎麼看待本劇的臺詞呢?

在有書君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澄清這樣的一個問題:電視劇語言,是不是非得和現實生活相一致,必須生活化、寫實化不可呢?其實大可不必。如果寫漢代故事必須用漢代的語言,寫唐朝故事必須用唐朝的語言的話,那有很多電視劇就沒法寫了。因為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個朝代的語言,也在發生著變化。即使編劇能寫出來,演員能說出來,觀眾也幾乎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既然已經沒有所謂的歷史劇臺詞的標準,那為什麼編劇不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一個自己的標準呢?

《大明宮詞》的編劇,對電視劇臺詞一項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鄭重和王要就對記者說過,他們倆都留過學,都非常喜歡西方的戲劇,對於古希臘戲劇和詩歌體小說《唐璜》,都十分熟悉,甚至到了張口就來的地步。編劇鄭重說,因為故事是發生在唐朝宮廷,與此氛圍相符的語言就該是富麗堂皇、鏗鏘作響、色彩斑斕的。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此劇是歷史劇,所以臺詞風格應該和當下的現代生活拉開距離。那些富有韻律的臺詞,很容易讓觀眾進入那個特定的情境當中。再者,這種舞臺劇似的臺詞,也契合了整部劇的審美風格。舞臺劇和電視劇相比,動作和語言都比較誇張。藉由這種有意彰顯的臺詞,觀眾們可以細緻體會劇中人物內心的痛苦和矛盾,可以感受到內化的戲劇衝突。和很多故事荒誕、場面熱鬧的電視劇相比,《大明宮詞》的很多臺詞讓人感到心靈的震撼。比如武則天在面對女兒指責時,為自己辯解的一段臺詞:這一切錯誤的根源,在於我們三個把心中的愛情都做到了極致,而在愛的同時,又傷害到第三者。我愛你的極致,是不顧一切地把你嫁給薛紹,而傷害了他。他愛慧娘愛到了極致,甚至以死相報,所以,他又傷害了你。

這段臺詞既充滿了詩意,又帶有深刻的思辨色彩,讓觀眾們不由得為之喝彩。在本劇中,臺詞基本上做到了為情節、人物增色的目的。但也有不足之處,首先,幾乎每個人物都能滔滔不絕、侃侃而談,失去了臺詞的個性化。其次,大段大段的長臺詞,在節奏控制上稍顯不足。大家都知道,短句和長句相比,更有力度,更適合急切激烈的場合。而此劇中動輒長篇大論的臺詞和無所不在的旁白、獨白,使得電視劇敘事的節奏被臺詞拖慢,也減緩了戲劇衝突的爆發力。但瑕不掩瑜,應該說,《大明宮詞》的臺詞,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詩化嘗試。

好了,說完了本劇臺詞為何會引發巨大的爭議這個重點之後,我們接下來說第三個重點內容:為什麼本劇充滿了歷史錯誤,還能得到電視劇界的青睞?

前面講過了,本劇同時斬獲了1988年的電視劇金鷹獎和飛天獎的最佳電視劇獎。可以說,電視劇界對它是較為認可的。但是,也有一些觀眾對此提出質疑:《大明宮詞》裡到處都是歷史錯誤,怎麼還能獲得兩項最佳電視劇獎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先來看看,大明宮詞裡有哪些歷史錯誤吧。有書君承認,本劇雖然是以唐代大明宮為題材,但和真正的歷史相去甚遠。就拿女主角太平公主來說吧。有關她的歷史錯誤就一大堆。歷史上的太平公主,是驕奢淫逸,熱衷權力的。而劇中的太平公主,則是溫婉聰慧,善良可人,她幾乎可以用完美形容,唯一的缺點是太過感情用事。她對政治的過問不是因為她熱衷權勢,而是為了維護親情。她的兩段婚姻,和歷史也有較大的出入。實際上,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一點都不浪漫。吐蕃前來大唐求婚,點名道姓地要迎娶太平公主。武則天不想讓愛女遠嫁,又不好直接拒絕吐蕃,便藉口公主已經入道來避免和親。隨便說一句,太平兩字,原本是太平公主的道號。她應該另有名字,她的父母兄長、身邊的朋友更不可能以太平兩字稱呼她。至於她嫁給薛紹的原因,多半是因為薛紹是唐高宗的外甥,城陽公主的二兒子,皇室對他知根知底。薛紹在迎娶太平之前沒有結過婚。後來,薛紹因為哥哥謀反而受到牽連,最終死在獄中。而劇中武則天處死薛紹妻子的事情,原本發生在太平的第二次婚姻中。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叫武攸暨。這個武攸暨原本有妻子,武則天為了讓女兒和武家人聯姻,硬是賜死了他的妻子,讓自己的女兒嫁給他。而太平公主和第二任丈夫的關係也不錯,他們育有兩兒兩女。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關係也不像劇中的那麼和睦,在李隆基登基後,太平公主最終因為涉嫌謀反,被侄子李隆基擒獲並賜死。

如果對照著真實的歷史來看這部劇的話,你會覺得它漏洞百出,一點都不嚴謹。為什麼編劇會犯這種錯誤呢?難道他們寫劇本之前不知道看看歷史書嗎?其實,不是他們不懂歷史,而是他們原本就不是為了表現歷史真實而創作劇本的。前面提到了,《大明宮詞》的劇本,主題是權力和情感,臺詞風格是偏西化的,這都是有編劇的意圖在裡面的。同樣的,為了突出戲劇主題,編劇刻意捨棄了歷史真實,創造出了一種戲劇上的真實。

戲劇上的真實,講究的是戲假情真。而在歷史劇的改編中,有種流行的說法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這兩種說法都說明,戲劇創作不可拘泥史實,而要遵循戲劇規律。編劇從開篇之處就構建了一個和真實世界不同的夢幻國度。在這個夢幻國度裡,武則天懷胎十二個月仍未生產,這在醫學上是不可能發生的。後來武則天把女兒生在了朝堂上。這在唐朝歷史中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在寫實的歷史劇中,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場景。從這個開頭,編劇就一直暗示我們,他講的是一個發生在想象中的故事,而並非是真實的歷史。這是一種造夢的手法。這種手法很常見,在很多奇幻電影裡,編劇也是一開頭就不遺餘力地建構他們的虛幻世界,讓你一開始就能接受,能認同他的世界。比如我們知道有部電影叫《盜夢空間》,它裡面有現實和夢境兩重空間。而這裡的劇中空間也是如此,我們進入的情境,正是編劇創造出來的空間。在這裡,觀眾和編劇其實達成了一個契約:我知道你告訴我的不是真實的,但我允許你以你的邏輯講下去。相反的,如果沒有這個契約,我們將沒法觀賞影視劇了。打個地方,編劇造夢,就像是魔術師在表演魔術,只要是具備正常智商的人,都知道魔術師的表演是假的,但是,大家為什麼不覺得魔術師是騙子?同樣道理,如果強求在電視劇裡看到真實的歷史,還不如去看歷史書。

當然,這份契約發生在觀眾對影視劇的質量認可的情況下,就像是觀看魔術表演的觀眾們都很推崇技法高超的魔術師一樣。如果面對的是劇情荒誕、表演拙劣的影視劇,觀眾們就像對錶演露餡的魔術師一樣不屑一顧了。

大明宮詞追求的是戲劇真實,而並非歷史真實。它把戲劇衝突放在了首位。更難得的是,它的戲劇精神和古希臘戲劇是一脈相承的。從這部劇裡,可以看到命運、愛情、復仇這些古希臘戲劇中常見的元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再現了古希臘悲劇。這裡所說的悲劇,不是很多劇評所說的,58個主要人物死了57個,那是一種誤解。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對悲劇的定義,它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它重在嚴肅,重在對人的震撼力,而不是靠悲慘打動人。它不是讓你哭,而是讓你深思。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俄狄浦斯王》就是一部純正的古希臘悲劇。它展示了人與命運的衝突,俄狄浦斯本是一個富有智慧,熱愛祖國的好人,卻一再被命運作弄,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父娶母。最終,他的母親在知道真相後自殺身亡,他自己刺瞎雙眼後到處流浪。這裡的悲劇之處就在於:人儘管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但人卻是可以對命運的不公展開抗爭的。哪怕是在抗爭中失敗了,人的意志也是可貴的,人在命運面前也是高貴的。悲劇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情感上的震撼,更有震撼後的深刻思考。

《大明宮詞》裡,處處體現了這種宏大的命運悲劇。這種命運悲劇裡,往往有著悲劇人物。這種悲劇人物,不是絕對的好人,也不是絕對的壞人,他們陷入厄運,不是因為他們有意作惡,而是他們犯了錯誤。正因如此,這類人物才深深牽動著觀眾的心。比如劇中毒死父親的安樂公主,她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之所以能幹出這種大逆不道之事,是因為她的丈夫被殺,仇恨讓她一時失去了理智。而她自己,也是一個被權力反噬的可憐之人,最終死在了亂箭之下。看到這一幕,不禁讓觀眾為她感到可悲可嘆,同時,也意識到權力的可怕。

可以說,本劇忠實地反映了戲劇上的真實,它更鮮明地體現了原始的戲劇精神。這種精神品質上的追求,是它受到讚譽的關鍵。

故事都是在主角和對手之間展開的。這部劇的主角是太平公主,全劇從她的視角出發,寫盡了大明宮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她的對手就是她的母親武則天。在劇中,武則天這個角色十分複雜,她既是和太平公主最親近的人,也是她的人生導師,更是她的對手。太平公主和武則天這對母女權力和情感的對手戲,貫穿了整個劇本。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關於人的五種基本需求的理論,權力和情感,正體現了人類在自我實現層次的需求。

《大明宮詞》的臺詞,很具有辨識度,它堪稱中國電視劇史上最極致的詩化嘗試。由於觀眾對這種風格不太適應,所以,對它褒貶不一。喜歡它的人說這種語言風格是莎士比亞風格,和大唐盛世蓬勃向上、兼容幷蓄的時代精神是高度契合的。不喜歡的人說臺詞聽起來十分刻意做作,根本不符合歷史上大唐人說話的習慣。

為了突出戲劇主題,編劇刻意捨棄了歷史真實,創造出了一種戲劇上的真實。這種把戲劇衝突放在首位的技法,和古希臘戲劇是一脈相承的。從這部劇裡,可以看到命運、愛情、復仇這些古希臘戲劇中常見的元素。這種捨棄了歷史真實的戲劇真實,更鮮明地體現了原始的戲劇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