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戰爭的“布”指的是“布爾人”。“布爾人”是舊時的叫法,現在稱為阿非利卡人,是南非和納米比亞的白人種姓之一。主要以17世紀至19世紀移民南非的荷蘭裔為主,融合法國、德國移民逐漸形成了一個白人新興民族。
早期歷史
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西歐、香料群島、東印度群島以及中國和日本的往來貿易,荷蘭商船隊穿越印度洋、大西洋兩個大洋,單程就需要八九個月的時間,為此需要在中途建立若干個補給站。1598年荷蘭人先在毛里求斯島建了一個站,但因島上鼠患猖獗又偏離主航線,所以後來又在好望角建了一個大的中途補給站。
到了17世紀中期後,第一批荷蘭移民來到好望角的桌灣,建立了南非的第一個荷蘭殖民地——開普敦。起初這些移民大多是東印度公司的僱員,不久後,來了更多的荷蘭人和不堪忍受迫害的法國胡格諾教徒到此定居。此後,以開普敦為基地不斷向外發展,逐漸使補給站演變成為開普敦殖民地。1710年荷蘭人放棄了毛里求斯島,開始集中精力經營開普敦殖民地。
為更好地供應保障過往商船隊,荷蘭移民為建農場、牧場,不斷從好望角向內地擴張,侵佔了土著人大片土地,並迫使這些土著黑人充當奴隸,自己成為了奴隸主。如此這些荷蘭、法國、德國移民的後裔漸漸形成統一的種族,說夾雜法語、德語、馬來語和科薩語的荷蘭文方言,被稱為布爾人,意為“農民”,而他們自稱為阿非利卡人,意為“非洲定居者”。到了19世紀中葉,南非的布爾人已經達到兩萬多人,約佔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歐洲白人定居者的四分之一。
被迫遷徙
然而,布爾人的平靜生活很快就被英國人打破。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後的1795年法國佔領了荷蘭本土,而英國則乘機佔領了法國和荷蘭的眾多海外殖民地,這其中就包括南非開普敦這塊荷蘭的殖民地。
拿破崙當政之時,英國曾一度把這塊地還給了荷蘭。但當拿破崙失敗後,英國又一次奪回了開普敦殖民地,並在維也納和會上,從荷蘭那以六百萬英鎊代價把開普地區據為己有,並開始限制布爾人的農場經濟。1834年,英國人頒佈條例廢除奴隸制,這對以奴隸農場經濟為主業的布爾人來說是個滅頂之災。
為了躲避英國人,1836年布爾人農場主們不得已放棄自己的牧場、房子,坐著牛車,趕著牛羊,帶著家人和奴隸,離開開普敦殖民地,向南非內陸遷徙,於1840年打敗祖魯人後,建立了納塔利亞共和國。
此時的大英帝國如日中天,正處於巔峰時期,就想從南方南非和北部埃及兩個方向,想把英國在非洲殖民地南北打通。於是,英國人就沿著布爾人的路線擴張,再次滅了布爾人的政權,布爾人沒辦法只有再次出走,越過瓦爾河,又建立了萊登堡共和國、溫堡共和國等幾個小殖民區,這些小殖民區最終合併,並於1849年建立了南非共和國,又稱為德蘭士瓦共和國,德蘭士瓦的意思為“越過瓦爾河”。
頑強抗爭
一開始,布爾人的南非共和國與英國還是和平相處的。但由於布爾人對土著祖魯人的打壓,使南非共和國長期處於武裝衝突之中,所以造成財政緊張,也使農場經濟的侷限性突顯,加上好的土地都被英國侵佔。這種窘境維持了20多年,最終布爾人不得不面對現實選擇併入了英國殖民地。
合併到一起後,布爾人和英國人在經濟模式、經營理念、文化風俗以及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的差異日益顯露,布爾人的不適應,導致英布衝突無法避免。1880年12月,布爾人與英國駐軍發生衝突,隨即第一次英布戰爭(布爾戰爭)爆發。
當時的大英帝國勢力遍佈全世界,布爾人則是一個形成沒有多久的少數人口的新興民族。但在布龍克霍斯特幹河戰役中卻重創了英軍,造成247名英軍中有77人死亡、157人受傷,而布爾民兵只有2人死亡、4人受傷,此戰深深鼓舞了布爾人。
1881年1月,數千餘英軍前往德蘭士瓦增援,然而在朗峽受到了布爾民兵的阻擊。這一仗英軍又有93人死亡、133人受傷、54人被俘,帶隊將軍被打死。而布爾民兵只有1人陣亡、5人受傷。
面對如此不利形勢,英國只好停戰,承認布爾人控制的德蘭士瓦的自治地位,但英國仍未放棄德蘭士瓦的對外關係和戰時借道的權益。就這樣,第一次英布爾戰爭結束。從結果雙方也算是打個平手,但這卻成為歐洲列強的笑柄,特別是遭到統一沒有多久強勢崛起新興德國的嘲諷。
布爾人為躲避英國人遷徙後,主要控制著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地區。可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布爾戰爭之前,這兩個地區先後發現了鑽石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蘭德金礦”。這兩大資源極大地拉動布爾人的經濟發展,但同時與英國的摩擦也在加劇。英國人主要是對埋鑽藏金之地的覬覦和要報一箭之仇,於是,在1899年發動了第二次英布戰爭。
這次英國人做了充分準備,在兵力數量和武器裝備上都有絕對優勢。但是令人驚異的是,英軍仍然是出師不利,戰損慘重,而布爾人並沒有多大損失。如此戰況,讓世界大跌眼鏡,笑掉大牙,而最重要的是大英帝國的霸主地位被撼動。
英國為拿下南非挽回面子一度增兵至45萬人,可是當時布爾人的總人口也就40萬,讓能上陣的男丁都出來一共也不過9萬兵力,而且英國不使用了包括“三光”政策在內的一切殘酷手段,還建了數不清的集中營,關押布爾人的平民和婦孺。
巨大影響
俗話說,胳膊擰不過大腿。布爾人德蘭士瓦和奧蘭治最終被英國吞併。但是大英帝國為此也付出了沉重代價。經濟損失慘重,耗用了大約2.2億英鎊的軍費,國庫幾近一空。聲名大損,西方世界發起了聲援布爾人的運動,在荷蘭和比利時甚至組建了眾多民間團體向布爾人捐贈戰時流動醫院和醫療設備。同時還有來自荷、比、德、法、美、俄、愛爾蘭、意大利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上千名人,志願與布爾人並肩戰鬥。總之,大英帝國的形象一落千丈。
布爾戰爭使大英帝國聲名狼藉,同時也撼動由它主導的國際秩序,促使世界外交、政治和軍事發生重大轉變,在諸多方面刷新了歷史。
布爾人的現代游擊戰術,使英軍不得不把鮮豔紅色軍服改為隱蔽色的軍服。面對強大英軍,布爾人採取的全民皆兵對策,被後來二戰中的德國、瑞士和戰後以色列等國廣泛運用,總體戰和全民皆兵的思想由此產生。而英軍在對付布爾人全民皆兵所使用的焦土政策、集中營和“三光”政策,被後來納粹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借鑑。同時像野戰電話、探照燈等第一次用在戰爭中。
結束語
事實上,布爾人與英國人之爭,是小殖民者與大殖民者之爭,也是歐洲列強挑戰世界霸主英帝國的鬥爭。他們的雙手都沾滿了南非土著黑人的鮮血。二戰後,布爾人又成了南非的主宰,但是靠奴役南非土著黑人起家的布爾人,仍然依賴農奴莊園和奉行奴隸制文化,並在1948年開始在南非正式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直至1994年南非舉行多種族大選後,布爾人政權才徹底結束。
由於布爾人這一稱呼有強烈的種族主義色彩,所以現在南非布爾人的正式稱呼已用其語言命名為阿非利卡人。而英帝國被英布戰爭的“布”搞得聲名俱損後,開始走了下坡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和席捲世界民族獨立風暴後,當年的霸氣英帝國早已龜縮到英倫三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