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是一位气象节目主持人,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没前途,对生活也不甚热爱。他对和自己打招呼的陌生人敷衍冷淡,主持节目也是应付差事。而菲尔的同事丽塔则和他形成鲜明对比,丽塔是一位热爱生活、自尊自信的女性。她开朗的笑容感染着身边的人,也吸引了菲尔的目光。
菲尔与丽塔协同摄影师前往小镇普苏塔尼,报道北美传统节日土拨鼠日,在回程时却由于大风雪遭遇封路被困。菲尔满腹牢骚的睡在小镇旅馆,没想到意想不到的事情在第二天发生了。菲尔在6:00醒来时发现,广播里播的内容和前一天一模一样,窗外又恢复了前一天早晨没下过雪的样子,所有人重复着前一天他听过的话。乞丐在同样的位置乞讨,保险销售员再次缠上自己,自己还和前一次一样一脚踩进泥水坑。
就像睡前折断的铅笔,在清晨复原如初,又是一个土拨鼠日,焦躁的菲尔不断重复经历同一天,他用尽各种办法也无法打破魔咒,放纵、死亡、爱情……到底哪一个才能拯救他?
轮回,不在来世却在今生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之所以轮回是为了成长。我们每一次来到这个世界都带着今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经历一些事情,相遇一些人,都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如果生命结束时问题尚未解决,我们就会携带它进入来生,不断轮回。只有放下了所有心结的人才能涅槃。
在心理学范畴内,我们在人生中不断重复同样的境遇,是因为早期的某些情结固着。比如一个父亲酗酒的小女孩可能意识里痛恨父亲,并发誓绝不找酗酒的男人为伴侣,但是长大成人后却毫无理由地爱上一个酗酒的人,痛苦无法自拔。这是因为她潜意识里希望自己能拯救父亲,所以自导自演童年同样的故事,期待在这场戏中获得不一样的结局。这种不断陷入某种模式的状况,被称为强迫性重复,我们可以把强迫性重复看作是一场发生在现世今生的轮回。
《土拨鼠日》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关于这种轮回的预言。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像菲尔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往往自怨自艾命运不公,由于年龄、金钱、天赋等诸多原因,现实生活与自己原本的期待相去甚远,因此在工作与生活中如行尸走肉一般,没有乐趣也没有期待。
故事开篇,菲尔与丽塔看似不合时宜的对话暗示着他对她的关注,可惜他不能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与他惯用刻薄的嘲讽和自嘲来自保一样,他用一种令人讨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好感。能够当上知名天气预报员的菲尔想必受过不错的教育,但从他的抱怨中我们可以猜测他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更多是教育而不是爱。因此,卡在这一天的菲尔要完成的功课就是感受爱,学会爱。
菲尔在日复一日重复的一天中试图满足自己。他把自己喜欢的电影看了一百遍,同时可能也把镇上所有他感兴趣的女人睡过了一遍。男人往往用性来掩饰自己渴望感情的事实,可露水情缘又怎能真正满足渴望爱而干渴焦灼的内心。童年时我们想要一个苹果,却未能如愿,因为得不到太失望,而在日后不断用香蕉、桔子来安慰自己,时间长到已经忘了最初想要的是个苹果,但香蕉、桔子入口时却总觉得不那么甜。最后菲尔发现自己仍然对丽塔感兴趣,甚至会在和别的女人在一起时错叫成丽塔的名字。
于是菲尔开始利用重复的每一天,不断收集丽塔的喜好——她想听的话,她喜欢的酒和冰淇淋,为的是最后和她发生性关系。然而,投其所好的把戏每次都在最后关头被识破,迎面而来的不是抱得美人归,而是一计耳光。真实的感情连接只有在坦诚中才可能出现。使用心计刻意经营代表的是——真实的我呈现在你面前时你是不会爱的,或真实的我呈现在你面前对我来说是危险的,因为你有机会利用我、伤害我。前者是对真实自我的不悦纳,后者是对来自外界危险的自我保护。无论哪种情况,此时人与外界的连接已经是关闭的,与爱背道而驰。
为菲尔的生命打开一个豁口的是一次真正坦诚的暴露脆弱。菲尔不再把自己包装得刀枪不入,而是坦承地向丽塔求助,自己被困在了土拨鼠日。一开始将信将疑的丽塔选择温柔地陪他度过一天。凌晨她在他怀里睡去时,他向她表白,“你是我一生中见过最善良、体贴、美丽的人,我没见过比你待人更好的人。第一次见你,我就有种奇妙的感觉,我没告诉过你,但我知道我要紧紧地抱着你。我配不上你,但如果可以,我发誓我会爱你一生一世。”虽然再次醒来时,丽塔消失了,菲尔仍在重复土拨鼠日。但是,此刻他已经改变了,因为他见到了真正的爱。
此后的菲尔,学会了关心他人,他带流浪的老人去喝汤,帮汽车爆胎的老太太们换轮胎,接住爬树不小心摔下的孩子,为餐厅里被骨头卡住的人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劝服想逃婚的小情侣,他还学习冰雕、弹钢琴。此时的菲尔诚心诚意地爱世界、爱生活。弗洛姆曾说,“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爱。
影片的最后,菲尔正是凭着这真正的爱,得到了丽塔的青睐。她用钱包里全部的钱399元8毛8分,在单身汉慈善拍卖中拍下了菲尔。浪漫的夜晚过后,一个崭新的早晨,菲尔醒来发现丽塔还在他身边,有变化总是好的,但这一次是真的好。正如他所说,昨晚是漫长一晚的结束,追逐爱的轮回终结,因为他心中爱已圆满。
生命周期的深处——向死而生的转换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使我们渴望秩序、繁衍、建设,而死本能则使我们渴望摧毁秩序、破坏、攻击。生本能顾名思义,而死本能的产生也并不是难以理解的:有机体由无机物演化而来,人类出生于安详、黑暗的子宫,因此自创始之初生命体就暗藏着返回无机状态的渴望,只有归于死亡才能永远稳定而不再饱受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焦虑折磨。
菲尔发现自己被困在重复的一天中之后,首先选择的是释放死本能——破坏规矩。他一边开车一边抱怨,“人生就是这么回事,清理房间,脚抬起来,男人要有担当,对你妹好一点,不要在铁轨上开车,我再也不要按别人的规则生活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很多的教育,这些人类集体的超我是生本能的仆从,为的是社会发展得更长久,人类物种繁衍不息。现在,因为没有明天就不用受到惩罚,所以菲尔再也不用遵守这些规范了,可以放任自己的本能驰骋。菲尔开车载着在保龄球馆刚认识便喝得烂醉如泥的朋友,撞烂了邮筒,几乎和火车对撞。他在街上随意打不喜欢的人,大吃高脂肪食物,抽烟,直接拿着壶喝咖啡,为了泡到美女随便求婚,甚至偷银行的钱袋。
但仅仅是放纵并不能填满欲望和孤独,声色张扬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更大落寞的黑洞。放纵到了极致就是死亡。可以肆意妄为但就是不能结束的日子让菲尔崩溃,他绑架了土拨鼠开车冲下悬崖。可惜,甚至死亡也无法结束宿命,他试图被车撞、服毒、电击……死去一次又一次,但仍在2月2日早晨醒来。
放纵死本能的尝试被证明无效,得到丽塔包容的菲尔开始尝试第二条路。菲尔找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这就是生本能,也被称作爱的本能。早晨他积极帮同事带了早餐,帮摄影师扛机器,热情地和邻居打招呼。面对恼人的推销员,他也用幽默的方式巧妙化解。
生活看似比原来更好了,但仅仅看到生本能的一面依然不够。因为世界上并不可能存在永不衰亡的生命,所以仅看到生不看到死的人仍看不到生命的实质。电影开篇时,菲尔喜欢以明星自居,显得有些傲慢,可以推测他有些自恋,而不能面对自己脆弱的一面。人最大的脆弱面便是终会死亡这一事实,承认死亡很难,但不承认死亡的人不可避免地活在自己的想象和夸大的全能感中,不能将能量充分投诸现实世界。
对这一天了如指掌的菲尔犹如上帝,沉浸在让这一天变得绝对美好的忙碌中,但是这美好中却仍有一些不如愿——一位流浪老人总在这天晚上死去。菲尔一次又一次的做着努力,送他去医院,带他喝热腾腾的汤,给他做人工呼吸。菲尔问他为什么会死,护士说“没有原因,人总会死的。”菲尔却倔强的说,“但不可以在这一天。”然而,菲尔毕竟不是上帝,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抵抗,每一次他都救不活老人,只能徒劳地望着天空,这给了他充分的启示。《蝴蝶效应》《回到未来》等很多有着类似剧情结构的电影中主人公反复穿越回过去营救的都是爱人或家人,而在这部电影里令菲尔感慨死亡不可违背的却是一个陌生人。
当再次面对摄像机镜头解说他已经解说了几百次的土拨鼠日时,菲尔专注而深情,“当契诃夫看到漫长的冬天,他看到刺骨黑暗的冬天,还有希望逝去。然而我们知道冬天只是生命周期的另一步。站在普苏塔尼人之间,靠他们的壁炉和热情取暖,漫长而光亮的冬天,也成了最好的时光。”菲尔正是因为深刻地反思了死亡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才拥有更强的现实感,更懂得欣赏和建设真实的世界。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到,“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着。”其实“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在东方哲学中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东方人理解它可能比西方人来得更容易。生本能和死本能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转换的。人在极度开心的时刻可能会说“幸福死了”,“现在就死去也值了”。生本能使人们有自身繁衍和建设世界的动力,但是为了自身繁衍不择手段、为了建设世界压抑天性,到了极致又会演化出反抗和战争,将人类推向死亡。而当人们濒临绝境死地时,又往往能爆发出巨大的生命力。这生与死之间的不断转换,就是阴阳能量的流动推动着人类的生生不息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