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熱點
你好,這裡是“陽明悟行學宮”,跟高興為你解答:
宋朝很有意思,宋朝人喝茶的習慣是沿襲唐朝以來的抹(通「末」)茶傳統。中國人喝茶在唐宋期間基本上是喝抹茶的,這與現在日本茶道里喝抹茶的道理一樣。唐朝最重要的就是陸羽寫的《茶經》,他寫《茶經》的時間是唐朝中葉,這個時候喝茶已經很普遍了。上到皇宮,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喝茶。而且寺院(特別是禪宗寺院)大量普及喝茶。因為禪宗打坐,打坐不是睡覺,精神需要很集中,這個狀況下喝茶能夠提神,所以禪宗普遍要喝茶。而且在寺院裡喝茶有儀式,打坐、喝茶是為了精神境界的提升,要悟道,要了解到底佛教給人生帶來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出世等等。所以從此喝茶就開始有了儀式。
1、陸羽《茶經》
陸羽就是在這個時候寫的《茶經》。《茶經》裡講要把做成茶團的茶葉磨成末,之後放到湯鍋裡烹茶(當時叫作烹茶或煎茶),這時就會出現一些泡沫。當時的人把它叫做沫浡。沫浡有薄有厚,薄的沫浡像花,比較厚的像乳花,或者像蠟,可是達不到蠟的程度。這就是唐朝人喝抹茶的習慣。這個習慣到五代後有一些發展,特別重視沫浡的感覺。到了北宋時,人們喝茶的方式有了一個比較主要的改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宋代點茶的出現。
2、點茶中的拉花技藝
宋代點茶與唐朝最大的不同,是宋人把茶粉或茶末先放在茶碗裡,然後加一點水,把茶末調成茶膏,然後再一點一點注水。我們知道唐宋喝茶也好,喝酒也好,都有很漂亮的斛,即注水器具。
注水的方式很複雜,因為不復雜的話就打不出花來。所以我每次說,要了解宋朝人喝茶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宋朝人點茶,目的就是為了拉花。
「拉花」這個詞在宋朝的時候不叫「拉花」,叫「沫浡」或「乳花」,有時候叫「雪乳」,其實都是白顏色的。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就發現他們發明了一些技巧,讓茶沫——即茶打出來的泡沫持久不散。這其實是宋朝很重要的點茶遊戲。唐朝講的「沫浡」其實比較難控制,因為它是在一個湯鍋裡頭,然後調弄才有泡沫出來。可是到了宋朝以後,是在茶碗裡,從茶膏慢慢注水,逐漸打出來的。真的沫浡,可以很厚,而且最好的泡沫是能夠達到白顏色的。
蔡襄的《茶錄》裡講「青白勝黃白」。最好的是宋徽宗講的,有的茶是「天生異種,是偏白色的,打出來泡沫也是白的,像白蠟一樣。我以前懷疑,茶沫可以打成像白蠟一樣,哪裡有這麼厲害。後來看資料發現,覺得他們也不是吹牛,而是真的。因為他們要求的茶種跟採茶的時間是遠遠超過我們想象的。在那種狀況下做出來的茶餅,磨出來的末,再通過整個打茶的方式,就變成了當時最流行的風尚。
有人覺得打茶打出泡沫,好像是宋朝人沒事的遊戲。可這也不奇怪,我們現代人喝卡布其諾,要拉花,誰拉得漂亮,我們就去拉花拉得漂亮的地方喝咖啡。其實,宋朝人玩茶跟現代人的卡布其諾拉花很接近。
有記載從唐朝到宋朝之間,在五代時期,有一位很有名的和尚叫福全,福全和尚拉花的本領特別高。他可以放四個茶碗,在打茶、拉花的過程中在四個茶碗中拉出一首詩來,當然四個茶碗中的四句詩都是絕句。在當時非常有名。這就表示他能夠控制整個泡沫,讓它有一種視覺的審美。這種美感,是當時的一種風尚。福全和尚每次拉花的時候有很多人來看,福全當時覺得自己本事不小,可是也有一點感覺他做和尚好像是雜耍一樣,覺得自己好像是在玩不太恰當的遊戲,所以他寫過一首詩笑自己。可是不管怎麼樣,從五代到北宋,我們發現了這種喝茶的習慣,是視覺超過味覺。
3、點茶的茶葉:御茶園的驚蟄茶
為什麼我這樣講?他們喝的好的茶葉,是在當時福建建州這一帶產的,就是今天的建甌(建安)。城外的東邊叫做北苑,北苑就是御茶園。北苑旁邊有個鳳凰山,這個地方產的茶特別厚。整個製作的過程,就使得它有種比較濃的茶底。這個地方的茶也特別好。
他們採茶的時間很早,一般採茶講究春天最早的時候。其實我們現在人講,最好的春茶是明前茶,清明之前。還有比它更好的嗎?我們看材料,發現宋朝人喝的最好的茶,不是在清明時節或清明前面採的,是在驚蟄的時候就採了。這根本是春天剛剛開始的時候,打了春雷就已經去採茶了。
皇室要求御茶園的採茶人數之多,其實是把當時的老百姓都趕上山。最厲害的時候,從唐朝到宋朝,很多資料記載有 3 萬人被趕上山去採茶芽。茶芽在這個時候特別嫩,剛剛冒尖。一般很好的茶是「一旗一槍」,有一個尖,有一個葉。但這種的(皇帝)根本看不上眼,他要的僅是茶尖。所以經常說是「鷹爪」,就是像老鷹的爪一樣,剛剛出一個頭。
還不止如此,它被摘下來時只有一點青白色,還沒發綠。還要把它洗一洗,然後做成小小的茶餅,在這個小小的茶餅上蓋上印。上貢的就蓋上龍、蓋上鳳,或者是特別有一個名目。其實(茶餅)做不了太多,因為這是非常珍貴的。上貢以後,皇帝經常賞賜給大臣。皇帝賞賜給大臣,大臣高興得不得了,還分給大
大家,分成一個小小的茶餅。那個茶餅很小,不是今天我們想象的像普洱茶那麼大。一般來講就是五銖錢大小,像一個大的銅板。
在這樣的狀況下,把茶磨成末,然後打的時候它就能夠達到泡沫像白蠟一樣的效果。不只是茶要打成偏白色的泡沫,還需要講究另外一個東西——對瓷器的要求,即是對茶具要求的不同。
4、點茶的茶具:厚重的建窯黑瓷
唐朝做茶的本領不是那麼高,所以茶湯煮出來有點偏暗紅色,假如倒入一個非常漂亮的北方瓷器中(比如邢窯和後來定窯),在漂亮的白瓷裡面就顯得暗紅色的湯色實在不好看。所以唐朝最好的是浙江出的青瓷。越窯青瓷是青綠色的,釉上得比較好,有點像玉的質地。中國人特別講究玉的溫潤之感。而且當茶湯倒入青色的、玉的
感覺的瓷碗裡,就帶來一種春天的氣息。所以唐朝人已經開始重視茶湯的視覺了,這點在陸羽的《茶經》裡也特別講到。所以《茶經》對唐宋在辨別、鑑賞瓷器方面也是有影響的。認為漂亮的白瓷不好,要青瓷才好,就是為了在喝茶的同時有一種視覺的美感,所以在唐朝的時候講究的是用青瓷。
在法門寺考古發掘地宮的時候發現,唐僖宗供佛的寶貝里出土了一整套茶具,有所謂的秘色瓷碗、秘色瓷盤等等。「秘色瓷」是什麼?就是浙江上林湖區出的越窯。越窯的發掘是 2016 年的重大考古發掘,列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在上林湖瓷器瓷窯區域的發掘中,發現那裡出產的青瓷就是皇宮用的秘色瓷。
但用青瓷的習慣到宋朝改變了。改變的原因是從五代、北宋開始,特別強調白色的泡沫,為了要襯出白的泡沫,看誰打得好、拉花拉得好,青瓷就不能夠完全襯托出來,就要黑的瓷器。所以黑釉的瓷器就變得很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福建建州出土建窯瓷器——非常厚重、很沉的黑釉茶碗,就變成宋朝人喝茶最講究的茶碗。
4、建窯黑釉碗
現在大家對建窯也比較瞭解。日本人從宋朝學茶之後,還到浙江的天目山徑山寺去學佛。大多數日本茶道的祖師爺在系統學茶的時候就是在南宋。他們也帶回了建窯黑釉碗。可他們沒搞清楚,以為這是天目山出的,所以就叫它天目碗。這是日本學茶的一個很有趣的誤會。也可以說他從天目山帶回來,他給它一個名目叫做天目,但其實就是建窯黑瓷。
建窯黑瓷比較厚重,所以在打茶的時候,得先把它烤熱,打茶之後泡沫就不容易散掉。這些就是宋朝人鬥茶的最基本的一些器具。
5、點茶的比賽:鬥茶
從今天看,宋朝喝茶可能「喝」還不如「看」重要。他們還有比賽,就是所謂的「鬥茶」。比法也很有趣,就是看誰打的泡沫打得好。泡沫凝聚起來,貼著黑的茶碗,黑白相間,非常好看。然後就看誰的泡沫能夠持久。茶碗把它烤熱了,所以能讓泡沫比較久一點,不會散掉。
他們比的時候就會說,我的這個泡沫還保持不變,你茶碗裡的泡沫已經不行了,已經露出一水;我還能咬盞(泡沫咬著茶盞),你就出現了二水;第三水都出來了,我的泡沫才慢慢地散開。就跟下圍棋一樣,你輸我一子、輸我二子、輸我三子,你輸我一水、輸我二水、輸我三水,是非常有趣的一個遊戲。也可以說這是當時士大夫階級的一個遊戲,這個遊戲也一直流傳到民間,所以民間也鬥茶。
宋朝整個喝茶的環境都很有趣,上層鬥茶,一般老百姓也鬥茶,茶可能不見得很好,可是打出來也很漂亮,也很有本事。宋徽宗《大觀茶論》裡非常清楚地記載,當時是太平盛世,人人都喝茶,而且喝茶已經變成全國的風尚。我們在瞭解歷史中人們的生活追求時,有時候一種風尚會影響整個社會的人。今天如此,古代也如此。所以宋朝人的點茶、點茶中的風氣、鬥茶的習慣,其實都是宋朝人生活當中很重要的風尚。
結語
追求風尚有沒有意義呢?很難講清楚。可人人都追求風尚,並且從這裡得到一些生活的樂趣。其實我們今天也有很多社會風尚,比如我們喜歡打球,喜歡賽球。宋朝一個很重要的比賽就是鬥茶,就像唐朝上層社會喜歡比打馬球。漫漫歷史,有時候就容易把這些在不同的時代影響很普遍、也很重要的歷史生活情況淡忘了。
所以我想這是我們瞭解宋朝人喝茶習慣的一個重要意義。我們知道了鬥茶背後是怎麼發展的,聯繫到許多與鬥茶相關的內容,比如茶葉是抹茶,茶具喜歡黑釉的茶碗,特別是建窯的碗。不只是福建生產,黑釉全國各地都有出產,可福建的黑釉茶碗做得特別好。它很奇怪,特別重,黑釉也特別厚。這樣的茶碗在保溫上能夠達到讓泡沫不容易散開的最好效果。
陽明悟行學宮
社評:大宋首例釣魚執法之劉蟠監茶稅,會來事的劉大人官運亨通
㈠官運亨通的秘訣:會討好領導,讓領導看到自己的工作痕跡
- 宋太祖趙匡胤
開寶八年(975)十月的一天,宋太祖趙匡胤心血來潮,決定到皇家染院走走看看。
- 大宋劉娥的服飾印染技術先進
得知官家親臨檢查指導工作,典染作(染院負責人)劉蟠立即忙碌起來:往日裡劉蟠衣著光鮮,頤指氣使動口不動手,而且“專事苛刻,好設奇詐”。
- 大宋的染織技藝很高超
今天卻一反常態,穿了一身工作服,腳穿草鞋,混在一群工匠中濫竽充數。但見他工作服上沾著五顏六色的染料,頭髮散亂,額頭全是汗水,一張五花藍靛臉,比染匠還象一個染匠。
見到趙匡胤,劉蟠跪倒在地,山呼萬歲後彙報工作:微臣正在督率工匠勞作,不知官家玉趾親臨,未能遠迎,恕罪恕罪!
趙匡胤見狀,頻頻點頭,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樣的好官員,難得。劉蟠這孫子裝逼滿分,皇上除了點贊外,大手一揮賜錢二十萬。
㈡釣魚執法自我始,工作績效很重要
宋時茶葉屬於專賣品,民間不得私自流通買賣。專賣制度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產生的,是統治階級增加財政的重要手段,歷代統治者都會採用這一制度。
從唐末五代廢墟上建立起來的趙宋王朝,注重加強中央集權,卻因此造成了冗兵、冗官的後果,再加上對外戰爭敗多勝少,“歲幣”數量也不少。為緩解巨大的財政壓力,繼承了李唐的茶葉專賣制度。
宋初在確定官府對茶葉的壟斷經營同時,嚴厲打擊走私販私茶葉,規定“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販鬻者,沒入之,計其直百錢以上者杖七十,八貫加役流……”;“十貫以上黥面送闕下,婦人配為針工……”。
眾所周知,凡屬壟斷專賣品都是利潤驚人的商品。宋廷做的事情就是低價把茶葉從茶農手中收購上來,然後轉手高價賣給茶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快有關部門就發現,茶的產量不降,茶家上繳的茶葉卻少了。
調查結果顯示,厚利之下,必有刁民鋌而走險,一些茶農私下把茶葉賣給了上門收購的走私茶販。宋廷無奈,只好加大了督查力度,劉蟠被派往廬州、舒州就是負責調查茶農茶葉走私的事情。
劉蟠買來一匹老馬,自己則一身商人裝束深入產茶的山區走門竄戶。他並不去暗查私訪,而是逢茶農便神神秘秘地說自己是茶商,此次不請自來主動登門是專程來收購茶葉的。
- 繁忙的街市
劉蟠憨厚的外表很具欺騙性,尤其是開出的價碼令收入微薄的茶農怦然心動,一些善良質樸的茶農信以為真,將他待為上賓,把藏起來的茶葉取出賣給劉蟠。結局不問可知,許多茶農一臉懵逼間人贓並獲,被送至官府依法處置。
㈢宋新社追評:
劉蟠則因政績顯著,很快得到提拔重用,榮膺年度緝私先進個人。他兒子劉鍇,也以父蔭為大理評事。
釣魚執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公權力的濫用,是官民信息不對稱下百姓貪圖小利被執法者當場抓住,人證物證具在,不可辯駁。弱勢的百姓只能自認倒黴。
也從側面看出,劉蟠腦子活泛,工作能力強,會揣摩上意,是一個合格的宋代政客。他能在官場遊刃有餘是必然的,因為上司都喜歡這樣一個把事情辦的妥妥帖帖的下屬。
親愛的讀者,你對大宋劉蟠的看法呢?釣魚執法是對是錯?
宋新社
對於宋朝有關茶的故事瞭解有多少?
相對於其他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比較具有一定性,宋朝發生的事情能夠找到的文獻裡面還真有茶葉的的故事,聽我給給位說道說道。
眾所周知宋代是我們的文化最繁榮的時期,不管是建築行業還是發明行業,都是其它朝代所比不了的,因為宋朝國力強盛老百姓生活富裕了,滿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緊接著老百姓開始最求更上一層樓的精神追求,歷朝歷代都是這樣的但凡人們不愁吃穿了就會追求別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喝茶也是人們消遣娛樂的一種手段,大到皇帝下到黎民百姓都在做這樣的事情。
宋代才子皇帝趙佶就是一個這樣的代表,這位皇帝能文善畫,還寫的一手好字,歷代皇帝就屬他有文采了,他非常喜歡喝茶,還把自己的喝茶體會寫成一本書,《大觀茶論》這本書愛喝茶的都知道吧,這本書裡面詳細的介紹了茶葉的產地,形狀,採製,如何研泡,用什麼器具用什麼水泡茶都列舉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其一。
第二個是宋代喝茶的習慣還沿用唐代的點茶,何為點茶?點茶的過程是,先要有一個研磨器具把茶葉研磨成粉,這裡喝的大多數是黑茶,黑白分明甚是好看,然後將研磨好的茶粉放入一個大碗裡面,加入沸騰的水,如何將茶粉跟水成比例調配看個人喜好,接著就是用竹子做好的用具,(像刷子一樣的東西)開始攪拌,一直攪拌到茶湯均勻,再用勺子一點一點舀著喝,這個過程極具觀賞性。這是其二
說到茶具了那就不得不說一下建盞這個茶具,也是皇帝發明的,我們看建盞暗黑色,古樸感迎面而來,還有拿在手裡感覺厚重感油然而生,因為建盞燒製比較困難,所以有這麼一個傳說,一盞成萬盞殘,並且個個盞都不一樣,這是溫度還有釉的稀薄造成的,古時候很難把控溫度的更別說其他因素了。那時候的建窯可是官窯只有皇家才能用,再後來士大夫們開始用,最後才全民都能有一個建盞用。那時候的天目可是價值連城的。
書生文人都喜歡喝茶,並且從喝茶裡面喝出樂趣了,他們發明了好多有趣的喝茶遊戲,比如說曲水流觴法喝茶,這是要比文學素養的喝法,喝茶作詩或者作文,還有一種是鬥茶,當然這也是點茶一種,不過最後是要在茶湯上作畫寫字來現實高超本領的,看誰作的畫好,誰勝出,這是比才藝啊,其樂無窮。
還有就是朝廷專門設立了茶司,用茶來提高稅收,因為喝的人太多了,這可是一種壟斷行業啊,被皇帝壟斷的行業,你就看宋代的龍鳳團茶就能看出來,誰能用龍鳳來做茶葉寓意啊,只有皇家才能。足以看出國家隊茶葉的重視度。
還有就是宋代有名的文人雅士或多或少的跟茶葉有一些聯繫,不管是作詩也好還是寫賦也罷,像蘇軾歐陽修,都是愛茶之人。
總得來說關於宋代的茶葉文化我就知道這麼多,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交流,如果我那裡說的不對請狠狠地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