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河北新聞出版網(尤姿銥、葛俊恆、李默)

九曲河源,為這方山水畫龍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一聲長嘯,為一個民族點睛邢文化,與仰勺文化、並稱為黃河流域文化的兩朵奇葩。

它從遠古洪荒,刀耕火種,流進氏族公社,古襄人開始了民族的發軔。

這裡依託秀美山川,解讀民俗風情,在太行山龍脈之地,營造一方旅遊度假休閒的樂土,探尋那遙遠深邃的歷史文化,體驗那古樸神奇的山野風情,在古老的韻律裡追憶往昔,在倒流的時空中逍遙陶醉,夢迴故園!

這就是 九龍神峽 ——

夢幻般的立體空間與色彩

如詩如歌的邢臺歷史畫卷

風情萬種的民俗人文情懷

它是一本讓古老邢州自立於民族之林的立體百科全書,

它是一個邢臺人與八方賓朋共聚共享的精神家園,

它是一個人民同娛同樂的美景天堂。

九龍峽銘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九龍峽,邢臺界牆,形險勢奪。仰太行山之巍而集群山湍激,溝壑成峽,聚華匯道。九,謂之大。龍,狀其姿。奔騰聲震雲外,飛越一脈天象。世傳謂之龍宮,蓋真龍籍此,天地秘密,周流不轉,徐徐吐祥。

軒轅躬耕於幹言崗,邢氏擇水而居。至堯帝建都邢臺柏人城,於大簏禪讓於舜帝,龍巡水澤。禹治水大陸,九州而冀。堯山、鯀堤猶存。商祖乙以邢為都,趙襄子食採於邢,始襄,趙於此胡服騎射。始皇逝於沙丘,大龍降茲。漢以劉秀柏鄉稱帝,延筯續爪。西晉時後趙國,以古襄國為開闢,高祖石勒,和順人氏,廣辦太學,拔儒人才,迎高僧佛圖澄以國相,為一時強國。石勒生死茲處,糾龍空谷。澄高岡咒水於此,洗腸於峽,聖蹟遍處。至此佛道儒合而為主流,延華夏文明一脈。龍寓天宮,峽養精神,活泉不老,砂岩識靈,歷為兵家必爭,從來諸聖佑護。逢盛世,土著珍遺拾穗,列龍象以示人,感天動地,報德修性,山水醒眼歡賜,九龍煥發生機。

真龍天子,即龍於民間之尊崇。九龍峽,謂真龍賦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此銘志。

夷儀山中的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巍魏太行八百里,而在太行中麓,東距邢臺市區62公里,有一座綺麗秀美的大山被稱為夷儀山,東麓山下群山環繞,寬闊平整,日照充足、溫暖溼潤,四季分明,在這裡建有一古時候被稱為夷儀城歷史名鎮叫漿水鎮。山巒深處,則懸崖峭壁,碧潭幽澗,飛瀑飄練,林濤鼓風,鳥語蟬唱,更兼嵐氣蒸騰,雲霧縹緲,朝暉夕陰,變幻多姿,景色宜人,一年四季如詩如畫,一幅雄奇秀麗的天然畫廊,這就是邢臺九龍峽。

時光流逝,歲月更迭,時代變遷,這裡曾發生過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在今河北邢臺縣西北。《元和志》卷15龍岡縣:“夷儀嶺在縣西一百五十七里。”《寰宇記》卷59龍岡縣:夷儀嶺,“《晉地道記》雲:樂平東南有夷儀,道通襄國。夷儀山在城北故塞”。

早在4310年前的一天, 九龍峽一帶遷來了長江以南(現今的湖南洞庭湖、江西潘陽湖一帶)的苗民“南蠻子”隱居了下來,現在成為這裡的原住人,也是外來人。

古時候中原地區被認為是"中原正土"。稱為華夏,其他周圍部分全是蠻夷之地,不歸王化。東方之地稱為"夷",西方稱為"狄",南方稱為"蠻",北方稱為"胡"。其中南方地區的“夷”有“東夷”“南蠻”或“蠻夷”之稱。在堯舜時期苗民被稱為“三苗”,春秋時稱“蠻”。那他們為什麼來到邢臺呢?這要從歷史上著名的舜帝“舜徵三苗”說起。

堯帝的長子叫朱,朱自幼聰慧深得堯的喜愛,堯費心教導,寄予厚望,但朱貪玩成性,朱年滿50歲時仍然不問政事。朱痴迷於棋術,他改造圍棋,編制棋譜,“棋局縱橫十七道,和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還帶頭推廣普及。朱的舉動使得年滿70歲的堯帝十分不滿,故從民間選拔德才兼備的虞舜作為自己的王位繼承人,輔佐堯帝,由於堯帝年老,故而德雖為天子,但是已經開始慢慢過渡放權,將權力逐步過渡於舜。既是後來的舜帝。《史記》所載傳說,舜攝政28年,堯才去世。舜於三年的喪事完畢之後,便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但是,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卻不理會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狀告到舜那裡,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裡。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並將朱貶放到經常滋事的南方“三苗”地區丹水,後稱丹朱。堯帝其用意一是鍛鍊丹朱,增加其才幹,二是懲罰丹朱,轉變其玩世不恭的性格。丹朱貶放“三苗”後思想發生了變化,轉而關心政務,注重社會治理,他經常深入苗民部落,授時歷《堯典》,教農耕,傳棋藝,徵善言,與苗們打成一片,深受苗民愛戴。諸多小部落主動歸降與,推舉他為苗民天子。在他領導下,苗民日益壯大,成為了盤踞江南地區的一個強盛部落。苗民的強大增強了丹朱的自信,出於對舜帝的不滿,他開始有意脫離中原,疏遠舜統治,決定帶領苗民起兵反叛,企圖從舜的手中奪回權利。但在北上的征戰中,朱丹身負重傷,後被舜的軍隊殺害。“三苗”之地的苗民,被舜作為“夷狄”遣散到了邊遠地區,這就是著名的“舜徵三苗”歷史事件。

堯帝的長子丹朱,被舜帝的軍隊殺害後,舜帝將丹朱的屍體運回北方,厚葬在堯都(現隆堯縣堯山)不遠的“東陽”地區,即現在的南宮市,丹朱墓被稱為丹朱帝陵。隨著時間的流逝,分散在各地的“苗民”十分懷念丹朱帝,部分“苗民”悄悄潛入邢地,在古邢臺的西部山區風光秀麗的漿水鎮九龍峽一帶隱居下來,把漿水作為長期居住地,在此生息。後來,人們把夷狄“苗民”隱居過的山叫夷儀山。夷儀山又稱夷儀嶺。

在漿水鎮的水門村就是“夷狄”做酒的地方,後來人們把水門村儀狄釀酒的地方叫“井酒溝”,村莊四面環山,僅有宜狹窄的入口並有重兵把守叫“水門”。

“苗民”隱居漿水一帶後,為祭祀丹朱帝,時常帶著自己做的祭品悄悄到東陽(南宮市)祭祀丹朱帝,丹朱生前在“三苗”地區的時候喜歡“苗民”的食物,特別喜飲“苗民”的“水酒”,經常和“苗民”一起磋商棋藝,把酒對飲。所以跟隨而來隱居邢地的“苗民”,在水門的“井酒溝”,這裡的水質優良,氣候環境特別適合釀酒。於是“苗民”在這裡修建作坊開始釀酒,把“水酒”作為最好的祭品,精心製作,悄悄的到“東陽”祭祀自己崇敬的丹朱帝。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禹執政後,社會清明,光赦天下,百姓安居樂業,隱居在九龍峽一帶的“苗民”開始公開身份,使隱居的夷狄人不再受迫害和歧視,將這一代作為長期居住地,為感謝禹帝將自己製作的美酒獻禮禹帝,以表忠心。這才有了後來衍生出西漢人劉向關於在《戰國策》(卷三十三,魏策二)中: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美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的記載。這個故事主角是大禹,傳說;“苗民”夏禹的女兒令儀狄做酒,儀狄經過精心釀製,釀製的美酒漿於是就獻給禹帝品嚐,禹帝喝了之後,感到味道非常好,讓大臣們飲用後愛不釋手,官兵更是飲酒作樂,有的恣情縱酒,喝酒過量後,不拘禮法,就變得態度粗蠻,耽誤國事和戰事。這對治水成功後心懷大志治國強九州禹帝來說大臣和官兵的飲酒是誤國誤民的事情自然不高興,於是夏蒂不但沒有獎勵儀狄,反而疏遠了儀狄。他拒絕飲酒,也下令嚴防大臣沾染酒癖。這個故事可以印證儀狄九龍峽一帶的歷史史實。在《世本》是秦漢間人輯錄古代帝王公卿譜系的書,書中講:“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認為儀狄是酒的始作人。《呂氏春秋》第17卷(四)中記載:"大橈作甲子······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儀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xū)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駕,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巫彭作醫,巫咸作筮"。把儀狄與時間(甲子)、市場(市)、衣服、房屋、駕御、醫術、占卜(筮)等重要事物排在一起,充分彰顯酒在當時也是人們生活中的存在地位。這也是夷狄人為社會貢獻的歷史記載。

“儀狄”人在漿水一帶生活了許多年之後,居住生活已公開話和合法化,既是外來人,也成為當地的原住人。雖然被稱“夷狄”“南蠻”,但這些“山狄”懂禮儀,守規矩,講道德,與“北狄”有明顯的區別,故此雅稱“儀狄”。他們的存在以得到社會的關注,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依據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聰明才智,居住區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得到了巨大的改變,為漿水古“夷儀城”的建設形成奠定了初步的社會基礎。

公元前1437年,商代14代王祖乙遷邢,邢臺“儀狄”人的釀酒技術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八十七年後商都東遷,古邢地成為商朝的一個行政區,成為“井伯”的封地,建立“井田”制,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糧食豐收、社會富有、物質文化出現了新的變化。富裕起來的“井伯”充分利用了“儀狄”的釀酒技術,集聚“儀狄”人開設酒坊,大興酒業,其規模一時成為商朝之最。

“井伯”有個漂亮的女兒,史稱“婦井”,十幾歲時嫁給商王武丁,成為一代王后,婦井出嫁時帶了很多的“儀狄”人釀製的美酒,國朝人飲用之後大加讚美,爭相飲用,“井酒”之名鶴起,被命名為商朝的國酒。

周成王二十六年(約前1038年),邢侯再朝見成王,再受到冊命與賞賜。周公旦把釀製國祭用酒的重任曾交給邢國專制,又於邢城之西漿水鎮營建陪都“夷儀城”,有力的佐證了這裡的政治、經濟、外交地位。公元前658年中山國“狄國”伐邢,在齊國的幫助下進一步對夷儀城進行了修建後邢候遷都夷儀城,即現漿水鎮九龍峽一帶。“儀狄”釀造的美酒堪稱玉瓊液漿,名揚四海,“儀狄”釀造的“酒水”、“瓊漿”也被稱為“漿水”,隨著時代的變遷古夷儀城之名也逐漸被“漿水”之名所取代。歷盡數千年的滄桑,這所夷儀古城見證著這裡的時代變遷與文明。

戰略要地----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漿水是邢臺歷史上擁有3258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古城”,邢臺因邢侯在漿水建“邢侯行臺”而得名,素有“鴛水之濱,襄國故都,依山憑險,地腴民豐”之譽。九龍峽就位於這裡----

九龍峽歷史文化厚重,從夏商時期開始世代就被稱為“龍宮”。商代祖乙、趙武靈王,乃至後趙皇帝石勒,均把九龍峽作為朝天祈福、躬身膜拜之地,東周時期邢國遷都夷儀城漿水,曾為邢國國都。西晉十六國時期,石勒在此建都稱王建後趙國,史稱後趙明帝。天竺高僧佛圖澄輔佐石勒,曾任後趙國國相,曾在此築臺咒水,留下了很多的傳奇故事。夷儀古棧道,夷儀嶺、支鍋嶺、清風嶺古長城遺址,保存了古老的華夏文明。中國帝王文化、龍文化成為九龍峽的文化旅遊主題。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發生在這裡的古代的戰爭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內地政權(或割據勢力)之間的戰爭,一種是塞外遊牧民族與中原政權之間的戰爭。太行山既為河北西部屏障,穿越太行山的幾處通道對於河北的安危至關重要。要確保太行屏障的穩固,重點在於確保對太行關隘的控制;而要確保對太行關隘的控制,卻有賴於對太行山以西幾處軍事據點的控制,控制了邯鄲、邢臺一帶,即控制著河北門戶;對太行山形勢的控制對於地盤爭奪尤為關鍵。

周成王二十六年(約前1038年),邢侯再朝見成王,再受到冊命與賞賜。邢侯營建“邢城”與“邢侯臺”。又於邢城之西的這裡營建“夷儀城”與“邢侯行臺”。

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北方強狄侵犯邢國。邢國與齊國是世代聯姻的盟國,邢國是周公的嗣國,是王室姬姓的封國,齊國是太公的嗣國,是姜姓封國,兩國地域相鄰,隔河而望,為世代姻國和歃盟之國,關係親密,歷史上既有齊桓公為救邢而大戰中山國之事,也有邢侯為了齊國而開戰衛國的記載,並且親桓公救邢在歷史上被稱作“救中國”,可見當時“中國”這個詞的內涵核心就包含了邢國在內。由於邢國與齊國有世姻關係,歷代邢侯多娶齊國公主為妻,重兵壓境之際邢侯派人向齊國請援,可是遠水不解近渴,齊兵未到,城池被攻破。邢侯率眾突圍趕到聶北,見到齊桓公長跪不起,齊桓公即刻日夜兼程,帶兵奔向邢國。狄人縱火燒了都城,帶上搶掠的財物,聞風逃遁,只給叔顏留下一片廢墟。邢侯看著破敗不堪的慘象,長嘆一聲:“唉,寡人連個安身之地也沒有了!” 桓公安慰說:“邢侯不必憂傷,寡人同宋伯、曹公幫你建城。”狄人犯境的時候,邢人都來到夷儀山一帶避難,這裡山高林密,易守難攻,桓公建議邢侯把國都建在這裡,邢侯很高興地答應。於是桓公幫邢侯在夷儀建了一座新都城,宗廟,朝堂,廬舍包括日用品在內一應俱全,牛馬牲畜糧食布匹之類全部從齊國運來,邢國上自邢侯下至百姓對齊桓公無不感激。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邢國與衛國關係複雜,由於同為姬姓封國,又同為齊國的聯姻之國,也都得到過齊國的救助,邢國還曾收留衛國的太子,助其登位,長期以來兩國關係密切,後來因衛國與齊國反目,當時已經衰落的邢國毅然選擇了站在齊國這一邊,並曾在邢陪都夷儀城與齊國歃盟謀衛,使得衛國懷恨在心,並處心積慮,派去間諜入邢,最終滅掉了邢,然而邢衛反目的結果,固然使得邢國國滅,卻也使得衛侯背上了滅同宗的罵名,史稱“衛滅同宗,春秋無義戰”,開啟了一個很不好的沒有正義可言的中國混亂時代。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公元前659年,狄人出兵侵略邢國,邢國在夷儀城(漿水)經過休養生息,國力日強,但是並未能避免外敵的侵略。當時天下大亂,十二個諸侯國互相紛爭,連年征戰。稱雄一方的鄭國為了擴充地盤,悍然派遣蔡仲統率大軍進攻邢國。他揮師北渡黃河,長驅直入,攻破太行山的夷東三關,直逼邢國陪都夷儀城。在這國家危亡的緊要關頭,邢國上下,同仇敵愾,堅守關隘,抵禦強敵。利用居高臨下的地利優勢,在“黑龍關”設置伏兵,佈下天羅地網,當鄭軍進入伏擊圈,出奇制勝,一舉擊敗長途行軍、又不熟悉地形的鄭國軍隊。鄭軍統帥蔡仲身受重傷被俘。蔡仲在被押送邢國陪都夷儀城途中,趁混亂之際掙脫枷鎖倉惶逃命。當年他脫枷逃跑的地方,就是現在的脫鎖溝村。蔡仲慌不擇路地向南逃跑,來到一個三岔路口,暈頭轉向,不辨四方,就在原地徘徊多時。因此,此地留下一個名叫徘徊村的古村。蔡仲恍恍惚惚猶豫不定時,碰到一位打柴的樵夫,就問樵夫通往鄭國的路徑。樵夫看他身著鄭軍服裝,知道他是一位鄭軍將領,就指東道西,將他引向西北方向。他信以為真,又倉惶北逃,跑了三十多里,又飢又渴,傷痛難忍。就解盔卸甲,在河邊俯身喝水。現今此地有一村莊名叫放甲鋪。蔡仲稍事喘息後,忽見邢軍追來,又慌不擇路繼續逃命,終因傷勢過重,死在一個叫井梁店的村邊。素有禮義之邦的邢國將他就地埋葬,後來井梁店村以墓為名改名為將軍墓村。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這位侵略邢國的鄭國將軍,最終落了個身首異處、葬身異國的可悲下場。儘管古邢臺人民對其以禮安葬,但其下場實可謂悲慘。與其說這是一座將軍墓,不如說是根“恥辱柱”。

時過兩千餘年,當年的’戰火烽煙早已消散,但是鄭國將軍蔡仲倉惶逃跑的路徑依然留在邢國的土地上,脫鎖溝,徘徊村、放甲鋪、將軍墓等村莊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它標榜著邢國陪都夷儀城人民的仁義和團結,也記錄著鄭國蔡仲的好戰與恥辱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支鍋嶺口關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自古以來,人們把九龍峽稱作“藏龍臥虎”之地。在九龍峽上龍門的夷儀嶺整個頂峰酷似一隻巨大的臥虎面向藏龍峽被稱為“臥虎山”,臥虎山有一片平坦闊地被稱為“上城”,在懸崖的界口設置了關隘即支鍋嶺口關。永嘉三年,後趙國明帝石勒當年建立後趙國帶兵直逼襄國來到這裡,俯瞰群峰和富饒的襄國,大臣進言:“此地群峰龍蟠,臥虎居之,左青龍,右白虎四面環山“臥虎藏龍”,乃帝王風水寶地,可居之必成大業”,石勒採納。石勒山西“上黨”人,為還念家鄉便在這裡以家鄉的名字修建了“上城”和“黨城”,對附近的支鍋嶺口等關隘進行固防。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永嘉六年從這裡攻取襄國,由於戰亂“上城”城池僅存遺址房基和破碎瓦片,黨城村和石勒村名沿用至今,九龍峽上龍門附近的支鍋嶺關口於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進行了重新修建,支鍋嶺口因附近三座山嶺相峙,猶如3塊巨大的支鍋石而得名,是扼守由山西和順縣通往冀南的交通咽喉。支鍋嶺口關城南側為山澗,深不可越,西側為壁立懸崖,陡不可攀,所以只在北、東兩面築有石牆。城牆今保存較好,北側城牆上尚存石匾,陰刻橫書“支鍋形勝”四字。支鍋嶺口關城之中原有一座小廟。廟已毀僅殘存清道光二十八年冬所立之石碑。此地形勝之極。明嘉靖四十四年賜同進士出身顧綬寫有《支鍋石口詩》:"崇岡歷盡是邊關,此去縱橫更有山。九塞控弦今納款,三軍超距且投閒。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夷儀城與邢侯行臺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史料記載,周成王四年(約前1060年),周公旦廣封親戚,以為周王室屏藩。周公第四子姬苴入宗周,朝見成王接受冊封為邢侯,並受到了成王的隆重接待和賞賜。周成王二十六年(約前1038年),邢侯再朝見成王,再受到冊命與賞賜。邢侯營建“邢城”與“邢侯臺”。又於邢城之西漿水鎮營建“夷儀城”與“邢侯行臺”。之間有3258年的歷史,目前邢侯行臺被毀,遺址位於九龍峽下龍龍門。據史料光緒三十一年版邢臺縣志九十頁水系流向描述:“一發於支鍋嶺石山半之上龍宮,下注為下龍宮又注為老龍潭,溢而東北至天鼓腦東,與十道溝水合流過邢侯行臺之南”。邢侯行臺,最早為邢侯祭天之臺,戰國時期,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趙成侯把魏國進獻之木,擴修為檀臺,“檀臺”是一種臺閣式的華麗建築。其巍峨高峻,氣魄宏偉,每登臺遠眺,旭日東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陽西墜,太行山群峰爭輝,惟檀臺高峻,陽光燦燦,氣勢甚為壯觀。這種豪邁景象,激發了趙成侯稱雄立業的壯志,明代詩人李攀龍有詩曰:“郡齋西北有邢臺,落日登臨醉眼開。春樹萬家漳水上,白雲千載太行來。”這裡是歷代重要的軍事要塞,景區內的支鍋嶺關、風門嶺關、清風嶺關、水門、營房臺、師傅寨、大寨、貓寨等兵家遺址保存完好。

夷儀山中的“師傅寨”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夷儀山中的“師傅寨”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九龍峽下龍宮懸崖中鑲嵌有一個酷似精心雕刻石塔,兩側有酷似石鷹(大鵬鳥)和石龜為護法,九龍峽上龍宮天書崖酷似兩卷佛經,相傳是“蓮花生”大師的山伏藏。

佛圖澄(232年—348年),西域人。本姓帛氏(以姓氏論,應是龜茲人)。九歲在烏萇國出家,清真務學,兩度到罽賓(北天竺境笳畢試國,今喀什米爾地區,)學法。西域人都稱他已經得道。晉懷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由洛陽到襄國夷儀城(今邢臺漿水鎮)朝拜“蓮花生”大師在九龍峽懸崖上的伏藏的“大藏經”及“菩提塔”並居住下來,在山上修建寺廟勵志建寺弘法。 永嘉之亂,帝京動亂石勒佔據襄國,佛圖澄輔佐石勒稱帝,建立趙國。石勒登位後,對佛圖澄十分崇敬,有事必先問佛圖澄,而後才發令行動。石勒死後,石虎廢除其子石弘,自稱天王,對佛圖澄更加敬奉。他在趙國弘揚佛法,推行道化建立佛寺,(九龍峽現有古廟遺址)。追隨他的弟子,常有數百,前後門徒,多達萬人,而且門徒中高僧輩出。九龍峽一帶成為佛事道場,景點“天書崖”便是大藏經與小藏經。現師傅寨的佛圖澄古廟遺址仍存,由於佛圖澄被稱為 “大師傅”, 山上設有重兵,建廟的山被稱為“師傅寨”。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幽州滅火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有關他的神異事蹟,《高僧傳》中記錄甚多,根據《高僧傳》、《晉書》記載,主要神異事蹟如下:

幽州滅火有關他的神異事蹟,《高僧傳》中記錄甚多,根據《高僧傳》、《晉書》記載,主要神異事蹟如下:

幽州滅火

《高僧傳》中記述:一次,佛圖澄曾與石虎共同坐在襄國(邢臺)中堂之上,談論經法。佛圖澄忽然吃驚地說:“變!變!幽州發生了火災。”隨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噴灑。過了很久,佛圖澄笑著對石虎說:“現在幽州的火災已經救滅。”石虎覺得奇異,不太相信,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驗證。使者回來對石虎說:“那一日火從四大城門燒起,火勢猛烈。忽然從南方飄來一層黑雲,既而天降大雨,將火撲滅。雨中還能聞到酒氣。”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東側中部四組故事畫中部的兩組畫面描繪了《幽州滅火》的傳奇。《高僧傳》中記述:一次,佛圖澄曾與石虎共同坐在襄國(邢臺)中堂之上,談論經法。佛圖澄忽然吃驚地說:“變!變!幽州發生了火災。”隨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噴灑。過了很久,佛圖澄笑著對石虎說:“現在幽州的火災已經救滅。”石虎覺得奇異,不太相信,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驗證。使者回來對石虎說:“那一日火從四大城門燒起,火勢猛烈。忽然從南方飄來一層黑雲,既而天降大雨,將火撲滅。雨中還能聞到酒氣。”

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東側中部四組故事畫中部的兩組畫面描繪了《幽州滅火》的傳奇。

聞鈴斷事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高僧傳》中有關佛圖澄聞鈴斷事的神異事蹟有幾次。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東側中部上層故事畫,據敦煌研究院孫修身先生考證,是指“擒獲劉曜”一事:光初十一年(328年)劉曜親自率兵攻打洛陽。石勒欲親自率兵抵抗劉曜,朝廷內外,文武大臣,無不勸諫石勒不要親率出兵。石勒心意不定,因而前去拜訪佛圖澄,以決行動。佛圖澄對石勒說:“佛塔相輪上的鈴聲,告知說:‘秀支替戾罔,僕谷劬禿當’,這是羯語。秀支是軍隊,替戾罔是出征,僕谷是劉曜胡位,劬禿當是擒捉。此言是說:軍隊出征,劉曜必擒。”當時,徐光聽聞佛圖澄的預言後,苦苦相諫石勒立即出兵。於是石勒留下長子石弘,和佛圖澄共同鎮守襄國夷儀城,親自統率步兵和騎兵,直指洛陽。兩軍激烈交戰,劉曜軍馬大敗而逃。劉曜落荒,乘馬落入水中。石勒之子石堪乘機活捉劉曜,押送至石勒帳前。此時,佛圖澄用麻油胭脂摻合,塗在掌心,看到手掌中有許多人,其中一人被綁縛,硃紅絲線束在脖子上。佛圖澄因此告訴石弘:“劉曜已擒。”佛圖澄相告之時,正是劉曜被擒之時。

劉曜平定之後,石勒就自稱趙天王,行皇帝之事,改紀元為建平,這一年是東晉成帝咸和五年(330年)。石勒登位以後,對佛圖澄更加崇敬,事奉更厚。此幅故事畫上層畫一佛塔,佛塔下是石勒拜訪佛圖澄。所描繪的就是佛圖澄以鈴聲預言劉曜生擒之事。

龍泉咒水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河北邢臺九龍峽


在九龍峽有一個景點叫九龍泉,九龍泉有一座古亭,古亭下面壓著九條龍,在這有一個高曾咒水的傳說。鋸【高僧傳】(神異篇)和莫高窟的壁畫中記載:據《晉書·佛圖澄傳》記載,佛圖澄在襄國夷儀城(九龍峽)時,最有名的當為敕龍取水,當時襄國城塹乾涸,石勒問佛圖澄解除缺水良方。佛圖澄說:“今當敕龍。”雖然石勒以為佛圖澄是在開玩笑,佛圖澄說出理由,“水泉之源,必有神龍居之,今往敕語,水必可得。”當時,水源雖有數處,但都“久已乾燥,坼如車轍”。佛圖澄帶領弟子數人來到泉源旁,自己坐於繩床之上,“燒安息香,咒愿數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此時,一條小龍 “長五六寸許,隨水出來”。不久,“水大至,隍塹皆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