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是不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厭惡買房了?到底為什麼?“


隨後,這個話題很快發酵為熱點。不一會在知乎上就有8800萬的關注量。獲贊較多的回答裡,主要有以下兩個觀點:

1.現在房價太高,是商人炒出來的;

2.出生率下降,人口會減少,房子會降價。

還有一個說法也獲得了不少的贊同

因為大家讀書的時候都學過一篇小說叫駱駝祥子,住在北京的祥子有的是力氣,肯吃苦,風裡來雨裡去,就為了有一輛自己的車。認為有了一輛自己的車,就可以慢慢積攢,直到過上好日子。後面的故事老舍也都寫了,慢慢的,年輕人都明白了,大城市的房產,不過是祥子想象中的車。

當然更多的是都是對高房價表達的不公、抗議、埋怨、悲憤等情緒。

你不是房價高嗎?我不是買不起嗎?我不買了還不行嗎?“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任由房價高,我自租房住。內心一萬個希望房地產泡沫快點破,然後房價一落千丈,讓那些炒房客傾家蕩產,讓開發商走投無路,讓我們買不起房的人都能買得起。

對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房價確實高的離譜,雖然有統計說,中國年輕人購買第一套房的平均年齡是27歲,但是27歲買房的人當中,又有多少是靠自己掙錢買的房子呢,恐怕大多數還是靠父母“救濟”湊的首付,首付付完,不等於萬事大吉,還要裝修,還要還房貸呢。所以,很多年輕人大聲疾呼,房價太高,憑什麼我們要為高房價買單。

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PART 1

朋友哥們楊峰寒窗苦讀十幾年,不負眾望考上了一個好大學,成了十里八鄉的驕傲,2014年他畢業了,然後996透支了兩三年身體,是時候在城裡安個家了。


突然,他發現,前幾年能買一套房的存款,只夠首付了,他猶豫不決……兩年後終於下定決心,突然他又發現他首付的錢只夠買車位了。


他追悔莫及……但後悔是徒勞的,他認了,大不了再拿身體去換兩年的錢,應該能付個首付吧?付了首付,再拿十年青春去把貸款還了,四十多歲再享受生活吧。


某天,他下班回來,在小區門口看到中介舉著個牌子,他又發現了……他一年累死累活攢下的錢還沒他租的這套房子漲得多……


看看自己一個月幾千塊錢的工資,連買一平米的房子的錢都不夠,就算不吃不喝不消費,50年都買不起一套房子...


年輕人出來社會,都想證明自己有能力獨立。結果一到買房,你收入再高也難湊到首付!


於是就有一些人為了迎合另一些人的心理,大肆宣傳,買房無用,年輕人畢業之後,就應該想走就走,去旅行、去闖蕩,去追尋詩和遠方,不應該過早地買房,從而讓房子成為自己的羈絆。即使有錢也應該去創業,去創造自己存在的價值,不應該放進樓市,扼殺自己的創造力...

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PART 2

很多人都喜歡拿過去成功的變革者舉例,告訴你不要為了房子變賣自己珍貴的青春和夢想。例如網上一些雞湯文:

當年巴菲特拿著婚前存款,沒買房,選擇了投資;

馬雲拿著五十萬,沒買房,創辦了阿里;

馬化騰拿著五十萬,沒買房,創辦了騰訊;

丁磊拿著五十萬,沒買房,創辦了網易。

然而他們沒告訴你:

巴菲特創業是在19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樓市才剛剛有了需求;

馬雲他爸是曲藝大家,創業前就住在西湖邊上的大平層;

馬化騰剛畢業就是萬中無一的翹楚,自己研發的軟件隨手能買一套住房……

退一萬步講,假如他們全靠自己,創業時期是在2000年左右,那時候福利分房時代才剛剛結束,商品房都沒有多少,更別提房價漲幅。


當他們不用顧慮房價漲幅,那麼創業將成為致富的動力源泉。大不了不虧不賺,過幾年依然可以買得起房子。


然而事實上,這種事情在2003年以後就開始絕跡了。2003年、2008年、2013年、2017年,幾乎5年一輪房價大漲潮,徹底粉碎了年輕人妄圖和房價博弈的想法。


現在因為當你選擇不買房,努力創業幾年後,會發現,你賺的錢還不如房價的漲幅。原本可以趁早在城市核心地段買一套大房子,最後只能被迫棲身於郊區的老破小。

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所以,如果有可能,請儘早藉助家庭的力量完成第一套房的置辦,然後再去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那時候起碼是沒有後顧之憂的。


當然對於年輕人購房來說,父母的資助也是一種投資。投資自己的下一代選擇一個更好的城市,享受城市化進程帶來的紅利。而年輕人也應該城市中扎穩腳跟後,努力賺錢反哺自己的父母。


這種家庭互助關係是雙向的,並不存在啃老一說,起碼不用等到房價漲起來後,便宜了別人,因為時間就是赤裸裸的成本。

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我記得2018年,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說了一句話,年輕人要用家裡的“六個錢包”買一套房,當初幾乎被網上的年輕人罵成了篩子。


但當你拋開表象理性看待這句話,你應該能辨別出其中的現實意義。2018-2020年,像深圳、蘇州、杭州、西安等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再也回不去了,即使貼上六個錢包,也買不到像樣的房子。


所以在客觀角度,在不損失家人生活品質,有閒錢的情況下,可以用六個錢包為年輕人投資一套住房。當然三四線這種房子過剩的城市,不用太過著急。


重點在一二線城市,尤其是年輕人流入量較大的城市,儘量走在別人前面,擇機而入,便多一分利得。

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PART 3

也有人不買房的理由是:你不是房價高嗎?我不是買不起嗎?我不買了還不行嗎?“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未來人口減少,房子多,那麼一定會降價,所以他等!


首先中國人口的總數仍然在增加,只是新增人口減少了,所以“人口減少”這樣的說法並不準確。

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


其次,即使中國未來新流入市場的年輕勞動力數量大幅下降,房價也不見得就會跟著下降。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把一個國家的人口減少,縮影為一個城市的人口減少來看。


我們認為有兩個邏輯:

第一:對於房價前途來說,人口規模比“人口淨流入/淨流出”更重要;

第二:住房≠標準意義上的樓盤。

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人口淨流入/淨流出”這個概念,更適用於已經基本完成城市化進程的歐美日的發達城市——那些城市一旦出現人口淨流出,房價確實要顫抖好幾下。


但中國還在兇猛且要素充沛的城市化進程中,人口基數也超大,像鶴崗這樣的地級市,差不多有 100 萬左右的常住人口。


哪怕每年人口都在淨流出,仍然基數龐大——過去十八年,鶴崗的常住人口減少了 9 萬人,相當於減少了 8.2% 的人口。就算未來二十年加速淨流出,依然還會有七八十萬人口。


對於一個擁有七八十萬人口的城市來說,房地產開發的機會是充沛的。因為,住房是短缺的。準確來說,“標準意義上的樓盤”是短缺的。


我們在談論房價時,往往忽略了房價其實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住房 ≠ 標準意義上的樓盤。


什麼叫“標準意義上的樓盤”?有圍牆、有公共庭院、有人車分流、有電梯、有物業服務的小區。


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就已經達到了40.8㎡;按國際經驗,過了40㎡,就意味著住房短缺時代結束了。


又是用國際經驗來套中國。我們把國家統計局歷年的商品住宅開發總量數據調出來,統計一下,過去二十年人均新增了大約 12㎡。


也就是說,若以「標準意義上的樓盤」來考量,當前中國的人均面積大約是 12㎡-15㎡。距離國際經驗的 40㎡,還遠著呢。


中國住房短缺的時代,根本沒有結束。

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PART 4

前段時間,貝殼研究院基於重點一二線20個城市 、近40萬個90後購房客戶樣本,做了一份數據報告。


報告顯示,當下90後年輕人購房已經成為主流,尤其是二線城市,90後年輕人購房比例已經達到33.3%,平均10套房,有3套房被年輕人買走。

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在二線城市中,房價相對較低的,例如合肥、西安、成都、鄭州等城市購房群體中90後佔比最高,其中合肥90後購房佔比高達42.3%

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年輕人對家庭資助依賴度較高,90後購房群體中61.1%依靠於父母提供資金支持(包括完全由父母購買及部分靠父母資助),比80後群體高出5.4個百分點。

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剛需2房是90後年輕人的理想戶型,對於還未結婚或者三口之家來說完全夠住,最主要的還是購房成本低,不用揹負太高的槓桿。


據統計,約95%受訪者表示可接受的月貸款額佔月總收入的比重在50%以下,如果以50%作為判斷是否成為房奴的界限(安全線),絕大多數90後受訪者表示不願當房奴。


按照這個邏輯,以北京、上海及深圳為代表的一線城市,要求90後家庭年收入範圍在34.4-86.7萬之間,以杭州、成都及長沙等為代表的重點二線城市,家庭年收入範圍在7.4-45.7萬之間。


事實證明,年輕人並非厭惡買房,而是高房價下,衍生出的一種反抗心態。大家都很努力,憑什麼我們這代人要從不勞而獲的上一代人手中接盤,用大半輩子的努力換得一張站票。


可是真相永遠是殘酷且難以接受的,誰都希望在自己喜歡的城市落地生根。而出生紅利也確實存在,每一代年輕人的努力和上一代的積累息息相關,如果想跳出這個牢籠,只能選擇接受現實。

憑什麼要我們為高房價買單?年輕人越來越厭惡買房,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