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不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厌恶买房了?到底为什么?“


随后,这个话题很快发酵为热点。不一会在知乎上就有8800万的关注量。获赞较多的回答里,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

1.现在房价太高,是商人炒出来的;

2.出生率下降,人口会减少,房子会降价。

还有一个说法也获得了不少的赞同

因为大家读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小说叫骆驼祥子,住在北京的祥子有的是力气,肯吃苦,风里来雨里去,就为了有一辆自己的车。认为有了一辆自己的车,就可以慢慢积攒,直到过上好日子。后面的故事老舍也都写了,慢慢的,年轻人都明白了,大城市的房产,不过是祥子想象中的车。

当然更多的是都是对高房价表达的不公、抗议、埋怨、悲愤等情绪。

你不是房价高吗?我不是买不起吗?我不买了还不行吗?“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任由房价高,我自租房住。内心一万个希望房地产泡沫快点破,然后房价一落千丈,让那些炒房客倾家荡产,让开发商走投无路,让我们买不起房的人都能买得起。

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房价确实高的离谱,虽然有统计说,中国年轻人购买第一套房的平均年龄是27岁,但是27岁买房的人当中,又有多少是靠自己挣钱买的房子呢,恐怕大多数还是靠父母“救济”凑的首付,首付付完,不等于万事大吉,还要装修,还要还房贷呢。所以,很多年轻人大声疾呼,房价太高,凭什么我们要为高房价买单。

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PART 1

朋友哥们杨峰寒窗苦读十几年,不负众望考上了一个好大学,成了十里八乡的骄傲,2014年他毕业了,然后996透支了两三年身体,是时候在城里安个家了。


突然,他发现,前几年能买一套房的存款,只够首付了,他犹豫不决……两年后终于下定决心,突然他又发现他首付的钱只够买车位了。


他追悔莫及……但后悔是徒劳的,他认了,大不了再拿身体去换两年的钱,应该能付个首付吧?付了首付,再拿十年青春去把贷款还了,四十多岁再享受生活吧。


某天,他下班回来,在小区门口看到中介举着个牌子,他又发现了……他一年累死累活攒下的钱还没他租的这套房子涨得多……


看看自己一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连买一平米的房子的钱都不够,就算不吃不喝不消费,50年都买不起一套房子...


年轻人出来社会,都想证明自己有能力独立。结果一到买房,你收入再高也难凑到首付!


于是就有一些人为了迎合另一些人的心理,大肆宣传,买房无用,年轻人毕业之后,就应该想走就走,去旅行、去闯荡,去追寻诗和远方,不应该过早地买房,从而让房子成为自己的羁绊。即使有钱也应该去创业,去创造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应该放进楼市,扼杀自己的创造力...

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PART 2

很多人都喜欢拿过去成功的变革者举例,告诉你不要为了房子变卖自己珍贵的青春和梦想。例如网上一些鸡汤文:

当年巴菲特拿着婚前存款,没买房,选择了投资;

马云拿着五十万,没买房,创办了阿里;

马化腾拿着五十万,没买房,创办了腾讯;

丁磊拿着五十万,没买房,创办了网易。

然而他们没告诉你:

巴菲特创业是在19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楼市才刚刚有了需求;

马云他爸是曲艺大家,创业前就住在西湖边上的大平层;

马化腾刚毕业就是万中无一的翘楚,自己研发的软件随手能买一套住房……

退一万步讲,假如他们全靠自己,创业时期是在2000年左右,那时候福利分房时代才刚刚结束,商品房都没有多少,更别提房价涨幅。


当他们不用顾虑房价涨幅,那么创业将成为致富的动力源泉。大不了不亏不赚,过几年依然可以买得起房子。


然而事实上,这种事情在2003年以后就开始绝迹了。2003年、2008年、2013年、2017年,几乎5年一轮房价大涨潮,彻底粉碎了年轻人妄图和房价博弈的想法。


现在因为当你选择不买房,努力创业几年后,会发现,你赚的钱还不如房价的涨幅。原本可以趁早在城市核心地段买一套大房子,最后只能被迫栖身于郊区的老破小。

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所以,如果有可能,请尽早借助家庭的力量完成第一套房的置办,然后再去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那时候起码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当然对于年轻人购房来说,父母的资助也是一种投资。投资自己的下一代选择一个更好的城市,享受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红利。而年轻人也应该城市中扎稳脚跟后,努力赚钱反哺自己的父母。


这种家庭互助关系是双向的,并不存在啃老一说,起码不用等到房价涨起来后,便宜了别人,因为时间就是赤裸裸的成本。

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我记得2018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说了一句话,年轻人要用家里的“六个钱包”买一套房,当初几乎被网上的年轻人骂成了筛子。


但当你抛开表象理性看待这句话,你应该能辨别出其中的现实意义。2018-2020年,像深圳、苏州、杭州、西安等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再也回不去了,即使贴上六个钱包,也买不到像样的房子。


所以在客观角度,在不损失家人生活品质,有闲钱的情况下,可以用六个钱包为年轻人投资一套住房。当然三四线这种房子过剩的城市,不用太过着急。


重点在一二线城市,尤其是年轻人流入量较大的城市,尽量走在别人前面,择机而入,便多一分利得。

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PART 3

也有人不买房的理由是:你不是房价高吗?我不是买不起吗?我不买了还不行吗?“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未来人口减少,房子多,那么一定会降价,所以他等!


首先中国人口的总数仍然在增加,只是新增人口减少了,所以“人口减少”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

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其次,即使中国未来新流入市场的年轻劳动力数量大幅下降,房价也不见得就会跟着下降。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把一个国家的人口减少,缩影为一个城市的人口减少来看。


我们认为有两个逻辑:

第一:对于房价前途来说,人口规模比“人口净流入/净流出”更重要;

第二:住房≠标准意义上的楼盘。

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人口净流入/净流出”这个概念,更适用于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的欧美日的发达城市——那些城市一旦出现人口净流出,房价确实要颤抖好几下。


但中国还在凶猛且要素充沛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基数也超大,像鹤岗这样的地级市,差不多有 100 万左右的常住人口。


哪怕每年人口都在净流出,仍然基数庞大——过去十八年,鹤岗的常住人口减少了 9 万人,相当于减少了 8.2% 的人口。就算未来二十年加速净流出,依然还会有七八十万人口。


对于一个拥有七八十万人口的城市来说,房地产开发的机会是充沛的。因为,住房是短缺的。准确来说,“标准意义上的楼盘”是短缺的。


我们在谈论房价时,往往忽略了房价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住房 ≠ 标准意义上的楼盘。


什么叫“标准意义上的楼盘”?有围墙、有公共庭院、有人车分流、有电梯、有物业服务的小区。


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就已经达到了40.8㎡;按国际经验,过了40㎡,就意味着住房短缺时代结束了。


又是用国际经验来套中国。我们把国家统计局历年的商品住宅开发总量数据调出来,统计一下,过去二十年人均新增了大约 12㎡。


也就是说,若以「标准意义上的楼盘」来考量,当前中国的人均面积大约是 12㎡-15㎡。距离国际经验的 40㎡,还远着呢。


中国住房短缺的时代,根本没有结束。

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PART 4

前段时间,贝壳研究院基于重点一二线20个城市 、近40万个90后购房客户样本,做了一份数据报告。


报告显示,当下90后年轻人购房已经成为主流,尤其是二线城市,90后年轻人购房比例已经达到33.3%,平均10套房,有3套房被年轻人买走。

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在二线城市中,房价相对较低的,例如合肥、西安、成都、郑州等城市购房群体中90后占比最高,其中合肥90后购房占比高达42.3%

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年轻人对家庭资助依赖度较高,90后购房群体中61.1%依靠于父母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完全由父母购买及部分靠父母资助),比80后群体高出5.4个百分点。

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刚需2房是90后年轻人的理想户型,对于还未结婚或者三口之家来说完全够住,最主要的还是购房成本低,不用背负太高的杠杆。


据统计,约95%受访者表示可接受的月贷款额占月总收入的比重在50%以下,如果以50%作为判断是否成为房奴的界限(安全线),绝大多数90后受访者表示不愿当房奴。


按照这个逻辑,以北京、上海及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要求90后家庭年收入范围在34.4-86.7万之间,以杭州、成都及长沙等为代表的重点二线城市,家庭年收入范围在7.4-45.7万之间。


事实证明,年轻人并非厌恶买房,而是高房价下,衍生出的一种反抗心态。大家都很努力,凭什么我们这代人要从不劳而获的上一代人手中接盘,用大半辈子的努力换得一张站票。


可是真相永远是残酷且难以接受的,谁都希望在自己喜欢的城市落地生根。而出生红利也确实存在,每一代年轻人的努力和上一代的积累息息相关,如果想跳出这个牢笼,只能选择接受现实。

凭什么要我们为高房价买单?年轻人越来越厌恶买房,为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