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東“小太行”

衛東“小太行”

太行山革命根據地,因其為中國革命作出巨大貢獻而聞名中外。抗戰時期,元城縣抗日政府領導的大名衛河以東一帶也曾有“小太行”之美譽。

1940年2月,石友三叛軍在八路軍追擊下,經大名縣的營鎮、金灘鎮順衛河向南逃竄,這時盤踞在大名境內的丁陳部隊也尾隨南逃。從此,大名結束了國民黨頑軍的統治。

討逆石友三大軍有冀南和冀中部隊,打石軍團的主力是冀中的南進支隊,由宋任窮、陳再道指揮。南進支隊的司令員趙承金,政委譚冠三,故也稱“趙譚支隊”。這支部隊有五六千人,裝備精良,紀律嚴明,軍民、軍政關係搞得很好。他們常常在元城境內駐紮、休整。部隊的後方醫院、被服廠、兵工廠、《冀魯豫日報》的印刷廠、銀行印刷廠等後方機關都設在前、後北峰,前、後現城,南司家莊,果子園,劉莊一帶十幾個村莊。《冀魯豫日報》社在紀家莊依靠黨支部,發動群眾,修建了一個規模不小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印刷廠,印刷書報和文件。

南進支隊每次來元城休整,一駐就是二三十個村莊,每個連隊都有群眾工作組,在各村宣傳抗日,發動群眾,他們的宣傳隊唱歌、演戲水平很高,深受群眾的歡迎。受南進支隊的影響,元城縣抗日政府也組織了一支秧歌隊,自編自演了很多抗日節目。他們與南進支隊同臺演出,軍民聯歡,情如魚水。

南進支隊對我元城抗日政府各項工作都給予了大力支持。1940年元城縣成立之初,沒有抗日武裝,在元城縣抗日政府縣長慄匯川的請求下,宋任窮司令員給元城縣派來了一支40多人的隊伍,並以此為基礎幫助成立了縣大隊。隨後,又幫助元城縣各區建立游擊隊;在武器裝備方面也給予很大支持。這些地方武裝成立後,不斷深入到敵佔區,開展靈活機動的武裝鬥爭。

而這對於大名城的日偽軍來說,無疑是眼中釘,肉中刺,日偽一直想佔領我元城地區,從而切斷冀南區和冀魯豫區的聯繫。可是小股的敵人根本不敢東渡衛河,害怕受到抗日軍民的致命打擊。1942年7月的一天夜晚,日偽軍數千人,從龍王廟、東門口、岔道、金灘鎮幾個渡口過衛河,兵分六路向元城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掃蕩。一夜之間在任村、戶村、束館、孫甘店、鐵卜營、冢北等10多個村莊紮下了“釘子”。敵人瘋狂地四處抓人,燒、殺、搶、掠,實行“三光政策”。根據地群眾深受其害,處在腥風血雨之中,冀南軍區陳再道司令員瞭解情況後,非常憤慨,決心打掉敵人的囂張氣焰。就在敵人安下炮樓不久,乘敵立足未穩之機,於8月份,陳司令指揮騎兵團、一分區的部隊和元城縣抗日武裝等發起了元城戰役,將孫甘店、南李莊、金灘鎮等敵人據點一舉攻克。這一仗之後,元城境內的“釘子”,大部分被拔掉,元城北部和朝北(朝城北部)地區一個時期內敵人不敢安插據點,根據地又恢復了以往的安寧,並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1941年春夏之交,元城縣大部分村莊建立了黨支部,對舊有的村政權進行了改選,村長、農會主任、婦救會主任、自衛隊長等……都經過村民大會民主選舉產生,各村抗日小學入學兒童迅速增多,元城縣抗日政府又建立起了抗日高小,農村文化娛樂生活開展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一到晚上,歌聲不斷,一片歡騰。公平負擔,減租減息,僱工增資等工作也日益深入,兒童團員在村邊站崗放哨,盤查行人,一有敵情及時報告。根據地內,部隊士氣高昂,群眾情緒高漲。每遇敵人掃蕩,群眾都千方百計保護部隊,保護傷員,保護後方機關;已成為抗日武裝的堅強堡壘。部隊打了勝仗,各村群眾送糧、送菜、送豬羊、送軍鞋進行慰問勞軍;部隊熱情接待,場面十分感人。形成了軍愛民,民擁軍,生機勃勃,團結一致,共同抗戰的濃厚氛圍。被廣大軍民親切地稱之為“小太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