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少一点憋屈,多一点王羲之的坦然从容

在东晋的那个大时代下,王家和谢家可谓一时瑜亮家族,都出了不少的杰出人才,谢家有谢安、谢石、谢玄,王家则有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等人,都为后世留下了太多的故事。

如果说王徽之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潇洒,那他的父亲王羲之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更多风采,比如坦然,比如从容。

只愿少一点憋屈,多一点王羲之的坦然从容


东晋郗鉴的女儿郗璇年方二八,在那个时候,到了该嫁人的时候,郗鉴也是一片父母心,希望给自己的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归宿,于是就找到了王导家族。

他找到王导家族,也是有理由的,那会王导王敦兄弟对东晋的建立有汗马功劳,家里又有几个出色的儿子,于是郗鉴就派人去王导家族看。

王导见到郗家来人,于是客气地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在东厢房等着,你过去看吧~

郗家来人来到东厢房,王家的几个孩子要么很拘谨,要么很严肃,只有王羲之袒腹睡在东厢的床上,见到来人也只是点了点头,神色丝毫不见紧张。

郗家来人把这些情况都告诉郗鉴,结果郗鉴果断选择了睡在东床的王羲之,大概也是看中了他的那份骨子里的坦然从容。

只愿少一点憋屈,多一点王羲之的坦然从容


王羲之的坦然还真的不是装出来的,他是浑然天真的坦然,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

他喜欢书法,于是愿意全情投入的去喜欢,因为投入,他不停的洗笔换笔,以至于把一池清澄的水都洗成墨黑了,笔头也秃了,他的书法总算大有成就。

关于王羲之练书法,还流传一个故事,说他白天练书法,晚上不到睡觉绝不罢休,终于感动了神仙,在他手心里写了一个”永“字,王羲之后来终于由这个”永“字,悟出了中国书法的基本结构,成为一代书圣。

在我看来,王羲之这样的刻苦,更多的还是对自己喜欢事物的尊重,因为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喜欢,于是就能够去尽到全力,去做到最好。

也因为坦然,所以他能看破别人,却不说破什么。

就拿换鹅这事来说吧,明知道人家道士养鹅来是为了换取他的书法,可他是真的喜欢白鹅,于是一笑之下,给人家抄了一卷经书换了人家的白鹅,于是皆大欢喜。

从容之下,自成风流。


只愿少一点憋屈,多一点王羲之的坦然从容


他不知道人家的所求吗?然而的确喜欢白鹅,那写了又何妨?在我的理解中,一个”何妨“有说不尽的潇洒,也有道不尽的坦然。

只因为我喜欢,于是我就去做了,做了后,让我觉得心里很安定很舒服,仅此而已,没有别的大道理可讲。

在东晋那个大时代下,如王羲之这样的坦然,真的是一股清流,那个时代崇尚玄学,好清谈,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出理由来支持,可是王羲之不一样,他做了,并非是为了什么大义名份,只是因为他想做而已。

就像他春天和一群朋友去绍兴的兰亭玩,坐在溪水边,一边喝着酒,一边做着诗,有春天的阳光照,有暖风吹着,想来应该让人心旷神怡,朋友们让他为这些诗写序,羲之也不推却,就着微醺酒意写就了序文,这就是名扬千古的《兰亭集序》。

只愿少一点憋屈,多一点王羲之的坦然从容


当然,羲之也不总是从容的,也有因为战乱而失去亲人的痛楚,他不会刻意掩盖这样的痛楚,全数写在书法中,是以有《丧乱帖》。


只愿少一点憋屈,多一点王羲之的坦然从容



喜也好,悲也好,我想了,于是便这样去做了,顺着自己的内心,去做着自己当下想要做的事,不用扭曲自己的内心,去做着大多数人想要让你做的事。

千年之前,王羲之就已然参透了人生,他并没有想用书法来求财,更没想用书法来求得进身之阶。终其一生,他最大的官职也就是右将军,显然,名与利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他求得不过是沉浸在书法世界中的那种愉悦安宁。

不得不承认,王羲之这样的坦然,真的很能吸引我,坦然面对自己的所爱,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坦然的去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又坦然的面对世人,并不畏惧什么,也不犹豫什么,更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只在乎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吧?

这样的坦然,我在前些时日大红的上海流浪汉沈巍身上看到,他何尝不是这样的坦然,就算人在睡在街边,他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在自己的一方世界中自然其乐,全然不理会他人异样的眼神。


只愿少一点憋屈,多一点王羲之的坦然从容



大概是我们很多人已经失却了这样的坦然,所以看到沈巍这样的坦然,反而物以稀为贵,人人又是好奇,又是羡慕,这才称为“大师在民间,不丑在殿堂”。

其实,大师也没有什么好羡慕的,能够坚持自己的内心,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人与物,久而久之,便也活成了他人眼中的传奇。

只愿少一点憋屈,多一点王羲之的坦然从容


这份坦然,千年前我在王羲之身上看到了,在今天的沈巍身上也看到了。

愿你我的内心都能多一点这样的坦然,能相信自己的内心选择,时光久久,岁月漫漫,终有一日,这样的坦然会发出光芒,让全宇宙的人都看到它在闪耀。

关注名字“雁群的时光机”即可+WX公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