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习初期,你为什么感觉憋屈?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家长学习初期,你为什么感觉憋屈?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懂得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父母。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自己愿意去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是成功的父母。当我们学会尊重每一个孩子,找到进入孩子世界的“入场券”时,就会接触到他们庞大的内在资源与应变能力。

我们与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相遇,从他们身上学到如何了解他们,认识他们,触摸到他们内在希望自己变得更好的内核,共同去寻求改变之道,陪伴他们的成长,也是自我的成长!

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爱他,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以上,是有温度的文字,还是温暖的人心?读来竟不自觉热泪盈眶!

家长学习初期,你为什么感觉憋屈?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博瑞智专业课从2月底开讲,已经连续高强度高频率2个月了,是师者仁心的答疑解惑,更是大爱无边的倾情奉献。感同身受的同时,更看到了博瑞智人为了承诺和身负时代使命的执着。作为一直跟随博瑞智的忠粉,内心充满感恩,如此全力付出本不是义务。

“母亲创造了自己的孩子,同时主张按自己的期望去接纳他的模样。”这是一个母亲痛苦的根源,更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无奈。无论怎样,母亲最重要使命就是涵容,如大地般包容万物。就像你当初,并不知道孩子的模样,却依然坚持创造了他一样。

孩子作为在生活和精神上都要依赖父母的弱势方,从出生开始就对父母有着全然信赖和纯纯的爱。父母却无意识地用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尺,期待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凭什么?

难道就因为生了他的肉身,就成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吗?如果孩子日常生活,学习安排上的事都不能自己做主,又如何培养自己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如何让他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边控制把孩子当成我们的一部分,一边又期待孩子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孩子太难了!

家长学习初期,你为什么感觉憋屈?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守住边界,成长自己!

家庭教育学习初期,家长会伴随着各种憋屈,或者直接将学习等同于隐忍。可是这个憋屈是谁给的,是孩子吗?

认知心理学的ABC原则告诉我们,真正让我痛苦的是我们看待孩子的态度不客观,是孩子这个客观主体没按照我们的预期发展,导致我们失去控制感,这种失去掌控感的感觉让我们感到恐惧。

我们无力面对这个局面,外加孩子曾经填充的部分随着年龄增长慢慢脱离后产生的空隙真空感让我们无法适应,于是内心努力寻找借口和理由,让自己安心和安全。本质上是自己不具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和完整人格,依附性情结从父母转移到爱人,再到孩子。这个抓手就是孩子。

憋屈是自己的灵魂用悲伤委屈的情绪在提醒我们,内在的需求要被自己看到,需要想办法来自我满足。如果提醒没有引起重视,它会用更大的刺激,更大的幅度,更大的频率反复提醒,直到我们看见,接纳并满足为止。

我们所有的需求,都不可能通过控制和绑架他人来实现,如果可以,也必将用更大的代价来换取的。拉长时间维度就会意识到,把力气用在别人身上,与自己而言,永远都是无用功。孩子有自己的宿命,他作为主体的成长和发展不受我们控制。

试图控制,增加内耗,必定延长他自我成长和完善的时间。当外部环境不用孩子进行内耗,孩子就有足够的精力发展他们生命本身的各种能力,这种良性循环的点恰恰在于父母是否守住自己的边界。

其实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也是最值得投资成长的。

家长学习初期,你为什么感觉憋屈?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从改变开始,爱的真正落地!

爱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不是简单的无底线的倾我所有的给予。孩子要的是长情的有氧陪伴,和恰如其分的支持与鼓励。

守住界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有自己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有意识地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做好自己的事,创造自己人生的精彩,绝非借助于他人的成就来满足自己内在对成就感和价值感的需求。

当我们足够冷静,不轻易被激怒发飙,能够和颜悦色地跟孩子谈话,孩子从我们身上看到的是成熟的魅力,变化会在他的内心滋生,改变也会发生。孩子的良性转变势必会激发我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自我提升的愿景。这种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家庭内部的陈旧模式必定发生松动,我们期待的改变也就开始显化。

重新梳理一下改变的源头,不难发现,家庭的平衡是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角形的稳定性是自然界的法则,当我们借用到家庭教育的体系中,可借由其中一方或两方的主动变动达到三方共振的效果。

知道理论,可是实践中无法落地,或者落地效果变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父母对自己太过放纵,对自己人生修养程度不够。努力提升自我修养,时刻保持有意识,创造机会沉浸在文化熏陶的氛围里。灵魂真正高贵了,这个困扰就没有了。

家长学习初期,你为什么感觉憋屈?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要想将对孩子的爱落到日常生活中,从处理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开始。

让这些小事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处理和解决。从自己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说话习惯开始比较可行。关键要让小改变确认自我认同,通过每个小改变提升自我价值感,愿意下次继续改进,这种持续的小进步慢慢会养成习惯。跟自己固有的模式去对抗和制衡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沉浸在每个小改变和小确认里,看着慢,其实是快。

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里说,对于孩子做得好和对的,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感谢!谢谢他们的所作所为。表扬是自上而下的做法,这种层级的压迫感依然会让孩子在接受的同时,体会到自己的卑微。

家长学习初期,你为什么感觉憋屈?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董进宇老师的表扬五步骤,如果从内心出发真诚的认同,是不是也就是岸见一郎说的感谢呢?只是感谢要表达出来,仅仅说谢谢,还是要多说一些,比如陈述事实,表达认同、感谢以及期望。

我们在爱孩子时,需要更高阶的角度思考教育这件事。放大格局,跳出每天关注的一亩三分地,遇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从双赢的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僵局就容易打破。如果能每天每事保持有意识锻炼和提升,一个阶段后,思维方式改变了,认知水平提升了,父母会改善很多。

最终,我们爱孩子,爱的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家长学习初期,你为什么感觉憋屈?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作者:权静

编辑:雨燕

关注@天天陪伴,每天为您分享家庭教育、校园资讯、学习方法、个人成长等相关内容,陪伴孩子,天天向上。#教育那些事##高考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