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營銷衰落,5大趨勢崛起


傳統品牌營銷是“人找貨”,增長黑客的本質是“貨找人”


波司登雙十一7分鐘銷售額破億。全網銷售破8億,但股價仍然跌了15%,原因在哪?


“產品品牌化,定位高端化”這種傳統品牌營銷套路,為啥不被看好?


因為仍然是供需不匹配的工業時代的“人找貨”的思維方式。


現在被看好的商業模式如抖音頭條模式,小紅書模式,拼多多模式,都是典型的“貨找人”模式。

這是增長模式的徹底換擋!



去年我在廣州,看到一種英語培訓機構的獲客新模式。是用一種類似於“唱吧”的機器,實現與北美外教視頻對話練口語的模式。一分鐘一塊錢,我和加利福尼亞的一位大學生聊了半個小時。


聊完不到10分鐘,電話追過來做轉化。課程極其便宜,一年才3000多。我確實有些心動了。


人找貨的模式,昂貴,低效,缺乏指數效應。

貨找人的模式,便宜,高效,指數效應明顯。


這臺機器的租金,估計也就2000塊,成本估計也就1萬塊,但在購物中心,每天至少會有70個人過來試玩,這些試玩的人本身就是很精準的潛在客戶,而且他們還是付費玩,一個月至少2000個人,合著每個人的獲客成本才一塊錢。


因為本身就主動試玩的,所以轉化率會極高。


這是典型的“貨找人”模式。


我看出來5大趨勢:


1、產品營銷越來越難做。店鋪營銷越來越好做。原因在哪?就是消費者參與深度的問題,消費者參與越深,轉化越輕鬆。產品營銷越來越難做的根本原因,當然是“供過於求,求高於供”。

供過於求,是實業企業活得不好的根本原因。對比20年前創業的舒服勁,我們應該明白,讓你活得不好的不是消費者,還是有太多的同行。

求高於供。高的是標準、是要求、是參與感、是時尚感、是價值感。95後00後這一代年輕人明顯不好糊弄。

因此引申出第二個趨勢:


2、軟件的硬件化、產品店鋪化,店鋪遊戲化。軟件硬件化好理解,比如將一個北美外教對話學習的APP變成一個類似於“唱吧”的機器。

產品店鋪化,很簡單,比如良品鋪子、無印良品、名創優品、NOME,這裡面尤其是良品鋪子,b輪時,四位創始人就套現了1.2億。

店鋪遊戲化,沒有比泡泡瑪特更明顯的栗子了。

這三種都可以理解為利用技術、運營和模式,對傳統產業進行重構。


3、第三個趨勢,那當然就是下沉市場崛起

北上深的年輕人和中年人,是遠遠沒有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和中年人有錢。

和一位在武漢發財的小妹聊過。武漢這類城市的軟裝設計和材質,說出來會讓北上深的中產們羨慕死的。

阿里巴巴的張鳴在最近的採訪中認為:“下沉是中國過去創新模式的最後一次總爆發,往後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

他這話是有原因的,因為去年淘寶天貓的新增用戶來自下沉市場的用戶佔了77%;

至於更辛苦的事是什麼,曾鳴認為是擁有深度行業經驗和互聯網經驗的團隊,真正去改造傳統行業。其實和我上面說的趨勢二不謀而合。


4、第四個趨勢,就是消費分層化明顯,低價產品銷量暴漲。

比如方便麵、口紅等吉芬商品的崛起是因為大家沒錢了。吉芬商品是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名詞,指的是經濟形勢越差,銷量反而越好的產品。高性價比的產品是目前市場是搶手貨。

Costco的崛起也是C2M、去品牌化模式的典型。


5、第五個趨勢,就是個人渠道的崛起

雪莉和張大奕的衰落、李嘉琦、薇婭的崛起也是明顯的證明。

增長黑客中有一句話,說得挺精確:

擴大市場規模時,要實現兩種匹配:語言——市場匹配。你對產品優勢的描述打動目標客戶的程度;渠道——產品匹配。你所選擇的營銷渠道在向目標客戶推廣產品時的有效程度。

我們聊的當然是後者:

網紅是移動互聯網和4G時代的代理商,是互聯網大趨勢對低效率的傳統分銷模式的革命,是F2C模式的最佳呈現方式。

我們以快銷公司為例,銷售額上億,銷售人員就得三五百位,這些人的薪酬和提成,每人每年平均按照10萬算,300個銷售,一年就至少耗掉你3000萬的現金流。

3000萬包養幾個沒有水分的帶貨網紅,不香嗎?


傳統營銷衰落,5大趨勢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