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典”到新冠,一位香港醫生親歷的兩次抗疫

新華社香港4月12日電 (記者 陸敏)獲悉新冠肺炎病例的發現,高永文心裡咯噔一下,傳播場景如此熟悉,是不是“非典”的故事“翻版重來”?

2003年在“非典”肆虐之時,高永文臨危受命,代理香港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直接參與了抗擊“非典”的一線指揮。這次經歷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留下了太深的烙印,以至於此後他在任職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的五年間,除了去日內瓦參加世衛會議,從不敢飛離亞洲區,就怕香港出現突發疫情。

卸任後的高永文重新做回骨科醫生。記者看到,在他診所的小庫房裡,堆著一人高的整箱礦泉水,還有幾個大紙箱,裡面都是可重複使用的口罩,以及消毒洗手液。

“這些都是有心人捐贈的,之後要派發給有需要的群體。”高永文說,“香港有很多人在做(抗疫)這個事,我只是其中一員。”

(香港故事·圖文互動)(1)從“非典”到新冠,一位香港醫生親歷的兩次抗疫

高永文接受記者採訪(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17年來從未忘記過“非典”

“當時的情形歷歷在目。”17年來,高永文從未忘記過“非典”。

2003年3月“非典”疫情在香港暴發,作為醫管局一線指揮官,高永文目睹了疫情的慘烈,香港公共衛生安全體系的薄弱也在疫情中充分暴露。

“這是個很沉痛的教訓,從個體層面到管理層面,我們都明白了一個道理,不管我們自認為醫學有多麼發達,一個簡單的病毒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威脅,給人類生命造成很大的損失。”香港開始高度重視公共衛生安全,成立了衛生防護中心,建了傳染病醫院,陸續投放了不少資源建立防護網絡和健全相關機制,以應對公共衛生安全的挑戰。

全球不時暴發各種疫症,作為自由港的香港,每日有來自全世界的人流物流進出,要守住香港公共衛生安全,高永文深知“挑戰特別大”。

2012年,高永文就任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五年任期內,他從未鬆懈過“防疫”這根弦,“我除了去日內瓦參加世衛會議,從不敢飛離亞洲區,出門前都先諮詢旅行社,一旦有突發情況,最快可以搭哪班飛機返港。”他與時任副局長的陳肇始心照不宣地分任AB角,“總要留一個守在香港”。

經過“非典”一役,高永文深刻認識到公共醫療系統的重要性,在醫療資源配置上他有意對此有所傾斜。當年有四塊地可以建私家醫院,他只用了兩塊,其餘的用來建公立醫院,始終警覺“不能讓公立醫院體系萎縮”。

香港的公共防護體系在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每天確診病例多是境外輸入,而香港在不封城的情況下,只能依據基本公共衛生原則處理,其中檢測、隔離、接觸追蹤是最重要的三步,並且要相互配合,方能見效。

“香港在每一步都有佈局。”高永文認為,隨著控制人流、減少聚集等一系列措施到位,他判斷疫情應該“基本可控”。

(香港故事·圖文互動)(2)從“非典”到新冠,一位香港醫生親歷的兩次抗疫

高永文(右)與記者交流(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我這裡就是一箇中轉站”

結束在行政管理崗位的任職後,高永文再次回到他熱愛的臨床工作,做回了一名骨科醫生。

在高永文心裡,從醫是崇高的事業,“好好治療和保護病人是醫生的天職”。在香港,醫護人員的專業精神有目共睹。但在疫情暴發初期,受一些政治因素影響,一些醫護人員一度採取了所謂的“罷工”行動。高永文說,大敵當前,醫護人員要團結一心抗疫,新冠病毒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作為一個醫護人員,底線就是不能犧牲病人利益。”

抗疫期間,高永文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參與組織一些如“全港社區抗疫連線”的公益團體,為抗疫奔走助力。他一方面為捐贈方和需求方做好聯繫對接,另一方面,他們成立了由13名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開設抗疫情緒支援熱線,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服務。此外,他們還與浸會大學合作,將其捐贈的5000份預防新冠病毒中藥沖劑,派發給高危群體,特別是長者。

在高永文的診所裡,無論是小庫房還是辦公桌下,堆得滿滿當當的都是裝滿了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的大紙箱。“前幾天更多,我這裡就是一箇中轉站。”他笑著說。

(香港故事·圖文互動)(3)從“非典”到新冠,一位香港醫生親歷的兩次抗疫

高永文在小庫房整理防疫物資(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兩地合作抗疫空間廣闊

在高永文診所的牆上,一幅由國學大師饒宗頤在百歲生日當天親筆揮毫相贈的“仁心”二字,分外醒目。

高永文痴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他本是西醫出身,卻對傳統文化包括中醫文化的“天人合一”“全人醫治”等理念情有獨鍾,曾經自己花了一年半時間進修中醫學。機緣巧合,2003年4月“非典”肆虐的高峰期,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找他會面,說內地在中醫藥抗擊“非典”方面有不少寶貴的經驗,“應該借鑑一下”。

隨後,他帶隊到廣東省中醫院進行調研,並由此開啟了邀請廣東省中醫專家赴港,兩地專家並肩作戰,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非典”的合作。“非典”之後,兩地簽署了合作協議,引進內地中醫專家輪流來香港,參與臨床、教學和科研,這一做法一直延續至今。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高永文一直致力於推動兩地醫療合作。雖然今年的兩會延期,但他的提案已經早早準備好了,三個提案都是與兩地特別是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有關。

不僅是中西醫合作,在“非典”之後,內地與港澳已經建立了三地聯防聯控機制,每年都舉辦高層工作會議,專家也會定期研討交流。4月7日,高永文在自己的辦公室參加了一個視頻會議——“2020IMECC·新冠肺炎防治全球醫界高峰論壇”線上公益研討會,不少國內外專家參與研討,特別是一些直接參與了武漢方艙醫院運營的內地專家在線分享他們的實操經驗。高永文說,這些經驗非常有價值,香港醫療界對此非常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