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有人說,今年夏天,中國搖滾樂隊還魂了。

《樂隊的夏天》綜藝的火熱,讓“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搖滾大旗重新舉起,我們彷彿一夜之間回到了鼓聲徹夜響著的十年前。

但資深樂迷說,這個夏天不夠勁兒,還缺了很多支樂隊,比如P.K.14

時間的指針往回撥到20年前,1999年,有一支樂隊從南京來到北京,本來只是想搞上一兩場演出,卻意外留在了北京,做了無數次演出,還錄了唱片。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P.K.14 早年專輯封面

後來他們被稱為中國最重要的一支後朋樂隊,對中國搖滾樂現場影響深遠的一支樂隊。

或許很多人會感到陌生,這支樂隊叫P.K.14,主唱叫楊海崧。

現在人們說起他,會說,楊海崧是搖滾圈裡真正的詩人,他的音樂裡有流淌的詩意,詩裡有音樂的韻律。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楊海崧出生在南京,用他自己的話形容,南京是一個溫和、舒適、規規矩矩的城市。

如果你見到楊海崧本人,會覺得他身上也有南京的氣質,他戴一副黑框眼鏡,穿著樸素的襯衫,有人叫他“工廠楊師傅”,這形象確實很貼切。

但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甚至有點書生氣的人,玩的卻是很多人眼中的“另類”音樂。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楊海崧。攝影丨Niels Hougaard

二十年前的地下音樂圈子裡,人們常說的是重金屬、朋克和搖滾。後來突然湧現了一批新樂隊,他們既不重金屬,也不朋克,有些帶著噪音風格,這些樂隊被當時的樂評人們稱為“另類”,P.K.14就是其中的一支。

在P.K.14之前,楊海崧還有一支叫“West”的朋克樂隊,主唱是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孫霞。

1997年,玩倦了朋克的楊海崧,組建了P.K.14,決定玩點更獨特的、意境更深的、歌詞更美的音樂。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P.K.14的早年陣容,樂隊曾幾經人員變動

在南京,樂隊們沒有排練室,就在防空洞裡排練,合著巨大的迴響,表達著對成人社會的反叛;沒有livehouse可以演出,他們就在一些快倒閉的酒館裡唱,也不要演出費。

到了週末,楊海崧和朋友們見面,聊天、交換打口磁帶、分享彼此發現的新樂隊。

來自這個溫和的城市,P.K.14的音樂卻潮溼、冰冷、空曠,他們至今仍被樂迷懷念和喜愛的《紅色的列車》,楊海崧今天會說這歌“太直接而失去了力量。”。

1999年的6月,P.K.14來北京演出,沈黎暉在臺下看了覺得不錯,答應8月給他們錄一支單曲,收在摩登天空合集裡。

單曲說好8月錄,楊海崧他們決定在北京待2個月,結果這支單曲到兩年後才發,而P.K.14也早就徹底留在了北京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2007年,P.K.14在D22演出現場

楊海崧開始認識北京,他們一行人住在郊區,寫歌、演出,先出了專輯《爛掉吧》《上樓就往左拐》,後來又出了《誰誰誰和誰誰誰》《白皮書》。

P.K.14的歌裡,唱了北京的街道、路上的女人,也唱了世界上的不公與矛盾,唱出了當時年輕人內心的掙扎,對生活的不滿意,對世界的提問與思考。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說話的傷口P.K.14 - 誰誰誰和誰誰誰

比如《說話的傷口》,是楊海崧看了一張巴以衝突中一張遇難者照片寫下,他想為宏大歷史中的弱勢者發出聲音。

2000年左右的北京,對楊海崧來說,迷人之處是這座城市的包容性和狂野性。在北京,即使你當一個窮藝術家,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生存的位置。

北京,包容著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而P.K.14和楊海崧,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P.K.14在樂迷心裡地位很高,早年的CD都成了高價的稀有貨,他們的音樂也影響了很多支後朋樂隊。

但P.K.14始終不算一個活躍的樂隊,他們也沒能成為“靠玩樂隊養活自己”的那種人。

樂隊成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有人是豆瓣管理員,有人是攝影師,有人開著自己的淘寶店。楊海崧則是音樂廠牌兵馬司的CEO,給很多樂隊做音樂製作人,還寫小說、寫詩、做翻譯。

他們很忙,但他們並不是抽空做音樂。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楊海崧說:“(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能夠保證我們四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是我們熱愛音樂,而不是沒有錢了演一場是那種感覺,到那個程度就有點糟糕了。”

雖然P.K.14不活躍,但他們始終在認真做音樂,他們用難以言說的隱喻、掩藏起來的情緒、明暗不定的意象,傳遞著自己的表達。

2013年,他們出了新專輯《1984》,在芝加哥錄製,找了曾經給涅槃監製專輯的傳奇錄音師史蒂夫 · 阿爾比尼;

2014年,藝術家孫秋晨的舞臺裝置展覽“金蟬脫殼”想收錄一些聲音,楊海崧認真拆解了主題,給每個字都做了一首歌;

2018年,P.K.14又出了新專輯《當我們談論他的名字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P.K.14 2013-2018三張專輯封面

豆瓣上有一個搖滾樂迷聚集的小組,叫“我們代表月亮消滅居心不良的樂手”。2009年,P.K.14參加了一場匡威贊助的公路巡演,有樂迷在這個小組發帖問,P.K.14是不是要成為最富有的國內搖滾樂隊了,底下有人調侃,允許一部分同志(在苦了很久之後)先富起來。

現在再看,答案應該是沒有。

楊海崧在一次採訪聊起十年前一起玩樂隊的那幫人,這樣說:“沒有人會從音樂和演出中撈錢,人們玩音樂就是興趣使然,為了讓自己開心。那是很純真的時光。如果哪支樂隊玩出名了,人們會取笑他們,他們會說‘OK反正我們以後要寫更地下的歌’。”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P.K.14在曼哈頓演出,圖片丨NYC SANTOS Party House / Tim Franco

今年《樂隊的夏天》讓那個搖滾樂小組再度活躍起來,關於P.K.14或者楊海崧的發帖討論大部分停在10年前,但綜藝結束後,樂迷們提名自己心裡的HOT5樂隊,在這一代年輕人的心裡,P.K.14仍舊佔據一席之地。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不和樂隊在一起的時間裡,楊海崧是音樂廠牌兵馬司的CEO、音樂製作人,也還是作家、詩人。

兵馬司,是一個對中國獨立樂隊有著重要影響的廠牌,它貫徹著自己的slogan“青年中國之聲”,為很多樂隊提供唱片錄製的機會,包括低苦艾、法茲、海朋森、Joyside、鳥撞、嘎調等等。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兵馬司主辦的部分音樂現場

楊海崧作為兵馬司的主理人,為旗下很多樂隊的處女作擔任了製作人。“我覺得新樂隊更需要製作人的幫助,他們沒經驗沒技術,不知道如何在錄音室錄音。

而我懂一些,我想幫助他們,指導他們去做。

在音樂製作之外,楊海崧還有一些文字創作。

2009年,他出版了小說集《現在讓我們讚美富人》,用剋制的筆調,寫了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2013年,他寫了一本詩集《半衰期》;2017年,他翻譯了音樂鬼才尼克 · 凱夫的《嘔吐袋之歌》……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楊海崧翻譯的《嘔吐袋之歌》,2017年7月由未讀出品

有人覺得,楊海崧是一個自律的、聰明的人,他覺得自己只是比別人花了更多的時間。

前幾個週末,楊海崧為自己的最新詩集《生活筆記,以及我們如何找到被拒絕的幻覺》在北京單向街書店做對談,這樣解釋自己的做事方式:

“很多樂隊不是在音樂上的,他們喝很多酒、聊很多天。我的娛樂活動不太多,時間都是在聽音樂、看書、創作。上次我翻譯《嘔吐袋之歌》,翻了一月,大家都覺得很快。我每天早上的8點-12點是看NBA的時間,這一個月就不看了,每天早上4個小時就翻一章。少看了一個月的籃球,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時間也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就翻譯了一本書出來。”

認真,仍舊是年過不惑的楊海崧參與世界的方式。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楊海崧剛出了最新的詩集,《生活筆記,以及我們如何找到被拒絕的幻覺》

這個很長的名字,有兩部分。“生活筆記”,就是楊海崧記錄下了自己生活中的片段,它們在被寫成詩的時候,並沒有想過要有人讀,所以這些詩很個人化、很私密性。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我們如何找到被拒絕的幻覺”,則是平常生活裡的那一點超現實的想象。

楊海崧說,生活是需要想象力和幻覺的:“有時候坐在飯館吃飯,看到對面一桌人,自然而然想這一桌人的故事,他的小孩、父母,我會不自覺想這些故事。”

這個社會是不希望有這種幻覺的,社會希望我們踏實地工作,努力地加班,所以成了“被拒絕的幻覺”。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詩集的前後還夾雜了幾張照片,是2002、2003年前後,楊海崧和P.K.14剛來北京的前幾年拍的。

對楊海崧來說,南京和北京,是兩座很重要的城市。

南京是故鄉,但它正在逐漸消失,所以他選擇記錄下這些消失的內容。

而北京,曾經是狂野的、包容的,但如今它正變得越來越有秩序,人們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小。

在詩集裡,楊海崧不抒情,而是平靜地表達,他描寫城市裡的場景,痴迷於那些幻覺,記錄那些消失感。

第一百一十四篇

從公路向前,紅燈閃爍。

那裡男人們正在挖坑,一個一個,

針線盒里布滿了灰塵,

你向著神秘的公路狂奔。

暴風雨來臨之前,船隻已經進港。

告別的火車站、小女孩被打溼的捲髮、短路的燈泡、一夜燈光的窗口、沒有流浪漢的城市角落……

這些都被記錄在了這本詩集裡。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楊海崧說,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今是暴風過後一片狼藉。


在他心裡,最好的時代是想象力、創造力,而一旦身邊有平臺有資金,卻沒有激起人的想象力,這就是最壞的時代。

當有年輕人向楊海崧提問,對生活感到困頓,感到迷茫和失望,要怎麼辦 ,他這樣回答:“年輕人缺乏的不是想象力,而是對未來的想像,對生活的想像。

當年的楊海崧,幸運地進入搖滾樂,讓他有勇氣去追尋想要的生活,忠實於自我。

世界在變,他仍舊是那個穿著舊襯衫的工廠楊師傅。

參考資料:

[1] Smartbeijing:[文化書桌]楊海崧和P.K.14,及豆瓣用戶@高深莫測的智障的翻譯

[2] xx音樂:《我們都愛楊海崧》

[3] 北方公園NorthPark:《楊海崧:搖滾成年》

[4] VICE:《40歲的楊海崧又在重新尋找自己》

[5] 豆瓣小組我們代表月亮消滅居心不良的樂手

105首詩,105個意識碎片

於細小之處感知世界

生活是城市街道里的回憶

也是頭腦中沒來由的幻象

在年輕人心裡,這支20年前的樂隊,仍舊火熱

《生活筆記,以及我們如何找到被拒絕的幻覺》

楊海崧 丨 著

2019年10月 未讀 · 文藝家 丨 出品

互動話題

分享一個你最近的生活片段吧

開心的、難過的、失落的、驚喜的,都行

留言區見~

❤️
編輯 = 碗

圖片來源 = P.K.14豆瓣小站

商務合作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