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薪2800“中等收入”,你可能有些误解

上个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我国经济运行的相关数据,包括GDP、人均收入、人均支出等。

其中,关于“中等收入群体”这一项,受到广大网友们的热议。


关于月薪2800“中等收入”,你可能有些误解


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元,家庭人均月收入才2800元左右。

而国家统计局发布在1月25日发布的《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中也曾提到,中等收入指月收入2000-5000元。

不少小伙伴表示质疑,两千多的收入水平就能称得上是中等收入群体吗?

按照这个标准,自己明明是中等收入,为什么感觉还是过得那么穷呢?

有这样想法的小伙伴可能对“中等收入群体”存在误解,对此,国家统计局已经进行了澄清:

这次时间利用调查中的“中等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中间收入组”的概念。

为了分析收入水平与活动时间的相关性,在时间利用调查日志表后面,我们设置了一个关于估算月收入的问题,有八个选项,分别为:

没有收入;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2000元;2000-5000元;5000元-1万元;1-2万元;2万元以上。

根据调查对象填报情况,各收入群体覆盖调查对象人数分别为:

2000元以下18663人,占38%;2000-5000元22305人,占46%;5000元-1万元6289人,占13%;1万元以上1323人,占3%。

在解读中我们对收入群体进行了归并,将2000元以下称为低收入群体,2000-5000元称为中等收入群体,5000元-1万元称为较高收入群体,1万元以上称为高收入群体。这种划分方法在各种调查中很常见,实质上就是“组”的概念。

本次调查结果中提到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个名词,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群体划分标准没有关系。

本次调查结果中提到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个名词,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群体划分标准没有关系。

那么一般意义上的中等收入群体又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中等收入群体”更接近于“中产阶层”的概念。

所谓中产阶层,是指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能够完全满足,中层次的“感情需求,尊重需求”基本可以满足,但难以实现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类人。

这一类人从事的工作大多都是依靠脑力劳动,或有技术支撑的轻体力劳动,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资薪和资产性收入,家庭消费能力较强,对生活质量有所追求,对工作也有一定的管理和支配权。

所以,上述的月薪2800属于中间收入组,而不是中产阶层。

那么,究竟多少资产才能算是中产阶层呢?

关键要看你能自由支配的收入有多少,即扣除掉房贷、教育、医疗、保险等必须支持外,你是否还有足够的钱来改善生活品质。

具体来说,现在中产阶级的标准大致如下:

1,有房子

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如果家里的孩子年龄较大或有老人的,应该另有一套房子,方便分开居住。

2,工资收入稳定

有稳定的工作,每个月工资收入稳定,月收入在当地房产每平方均价1-5倍之间。

3,资产性收入占比高

资产性收入是决定中产阶级的关键,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应该在50%以上,也就是说,资产性收入要超过工资收入。

4,生活费用占比低

家庭基本生活费用(主要为衣食住行)应该低于收入的20%,如果家庭月收入为4万元,那么基本生活费用应该低于8000元。

5,有一定的存款

由于城市消费水平和家庭状况的不同,存款的数额要求也不一样。标准是有足够的钱休闲旅游,并能应付一般的家庭突发事件。

6,负债较低

负债率在20%以下,主要为了抵御通货膨胀,基本不会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如果有小伙伴想知道自己究竟是“中间收入”,还是达到了“中产阶层”,对比以上几点,想必心中应该有个大概的结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