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月薪2800“中等收入”,你可能有些誤解

上個月,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18年我國經濟運行的相關數據,包括GDP、人均收入、人均支出等。

其中,關於“中等收入群體”這一項,受到廣大網友們的熱議。


關於月薪2800“中等收入”,你可能有些誤解


三口之家年收入10萬元,家庭人均月收入才2800元左右。

而國家統計局發佈在1月25日發佈的《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中也曾提到,中等收入指月收入2000-5000元。

不少小夥伴表示質疑,兩千多的收入水平就能稱得上是中等收入群體嗎?

按照這個標準,自己明明是中等收入,為什麼感覺還是過得那麼窮呢?

有這樣想法的小夥伴可能對“中等收入群體”存在誤解,對此,國家統計局已經進行了澄清:

這次時間利用調查中的“中等收入群體”實際上是“中間收入組”的概念。

為了分析收入水平與活動時間的相關性,在時間利用調查日誌表後面,我們設置了一個關於估算月收入的問題,有八個選項,分別為:

沒有收入;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2000元;2000-5000元;5000元-1萬元;1-2萬元;2萬元以上。

根據調查對象填報情況,各收入群體覆蓋調查對象人數分別為:

2000元以下18663人,佔38%;2000-5000元22305人,佔46%;5000元-1萬元6289人,佔13%;1萬元以上1323人,佔3%。

在解讀中我們對收入群體進行了歸併,將2000元以下稱為低收入群體,2000-5000元稱為中等收入群體,5000元-1萬元稱為較高收入群體,1萬元以上稱為高收入群體。這種劃分方法在各種調查中很常見,實質上就是“組”的概念。

本次調查結果中提到的“中等收入群體”這個名詞,與一般意義上的收入群體劃分標準沒有關係。

本次調查結果中提到的“中等收入群體”這個名詞,與一般意義上的收入群體劃分標準沒有關係。

那麼一般意義上的中等收入群體又是怎麼回事?

其實,我們通常所說的“中等收入群體”更接近於“中產階層”的概念。

所謂中產階層,是指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能夠完全滿足,中層次的“感情需求,尊重需求”基本可以滿足,但難以實現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一類人。

這一類人從事的工作大多都是依靠腦力勞動,或有技術支撐的輕體力勞動,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資薪和資產性收入,家庭消費能力較強,對生活質量有所追求,對工作也有一定的管理和支配權。

所以,上述的月薪2800屬於中間收入組,而不是中產階層。

那麼,究竟多少資產才能算是中產階層呢?

關鍵要看你能自由支配的收入有多少,即扣除掉房貸、教育、醫療、保險等必須支持外,你是否還有足夠的錢來改善生活品質。

具體來說,現在中產階級的標準大致如下:

1,有房子

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如果家裡的孩子年齡較大或有老人的,應該另有一套房子,方便分開居住。

2,工資收入穩定

有穩定的工作,每個月工資收入穩定,月收入在當地房產每平方均價1-5倍之間。

3,資產性收入佔比高

資產性收入是決定中產階級的關鍵,在家庭收入中所佔比重應該在50%以上,也就是說,資產性收入要超過工資收入。

4,生活費用佔比低

家庭基本生活費用(主要為衣食住行)應該低於收入的20%,如果家庭月收入為4萬元,那麼基本生活費用應該低於8000元。

5,有一定的存款

由於城市消費水平和家庭狀況的不同,存款的數額要求也不一樣。標準是有足夠的錢休閒旅遊,並能應付一般的家庭突發事件。

6,負債較低

負債率在20%以下,主要為了抵禦通貨膨脹,基本不會對生活質量造成影響。

如果有小夥伴想知道自己究竟是“中間收入”,還是達到了“中產階層”,對比以上幾點,想必心中應該有個大概的結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