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新疆維吾爾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維吾爾”這一稱呼從哪裡來?


公元前60年,西漢在新疆地區設立西域都護府,標誌著新疆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古往今來,這片土地上一直生活著諸多民族,而且各民族的遷徒與交融也十分頻繁。


至19世紀末,已有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滿、錫柏、塔吉克、達斡爾、烏孜別克、塔塔爾、俄羅斯共13個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形成維吾爾族人口居多,多民族聚集分佈的格局。


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是隋唐時期遊牧在蒙古高原的回鶻人,曾經有烏護、烏紇、袁紇、韋紇、回紇等不同的音譯。蒙元時期,維吾爾族先民在漢語史料中又稱為“畏兀兒”。

說說新疆維吾爾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清朝官方文獻將維吾爾族稱為回民、回族、回子、土回等,因為,當時把伊斯蘭教稱為回教,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都稱為回或者回回,這有別於今日的回族。因為,當時還沒有回族這一概念,但凡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都稱回。比如新疆的纏回、甘肅的東干回、東鄉回、蒙古回回等。民國提出的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回即指新疆的穆斯林,主要就是指今天的維吾爾族。


清朝平定天山南北後,由於當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有一部分人習慣白布纏頭,即用白布繞成的纏頭布Salla(色蘭)。所以,官員及內地客商稱呼當地居民為纏回,“纏”是指纏頭布,“回”指穆斯林,或者稱呼回纏、纏頭、纏民、纏族等,都是一個意思,並沒有汙衊的意味。民國以後,繼續沿襲前清對其纏回、纏頭的稱呼。後來因為境外勢力的挑唆、隔閡與矛盾,部分人認為稱呼維吾爾族為纏回、纏頭,有一種糾纏、胡攪蠻纏的含義,便逐漸厭惡這一類稱呼了。

說說新疆維吾爾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需要說明的是,維吾爾族的先民最早是不信仰伊斯蘭教的。公元前4世紀以前,新疆地區流行的是原始宗教。從公元前4世紀起,盛行於東西方的一些宗教沿著絲綢之路陸續傳入新疆。最先傳入的是祅教。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佛教傳入新疆,逐漸成為占主導地位的宗教,先後形成了于闐、疏勒、龜茲、高昌等著名佛教中心。


公元4世紀至10世紀,佛教進入鼎盛時期。同期,祅教流行於新疆各地。5世紀前後至6世紀,道教、摩尼教和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相繼傳入新疆。9世紀末10世紀初,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南部,新疆原有宗教格局再次發生變化。喀喇汗王朝在接受伊斯蘭教後,於10世紀中葉向信仰佛教的于闐王國發動了前後近40餘年的宗教戰爭。11世紀初攻滅于闐,後來又反覆鎮壓不信教的前朝佛教僧侶,將伊斯蘭教強制推行到這一地區,形成了南疆以伊斯教為主、北疆以佛教為主,伊斯蘭教與佛教並立的格局。


14世紀中葉,東察合臺汗國統治者以戰爭等強制手段,將伊斯蘭教逐漸推行到塔里木盆地北緣、吐魯番盆地和哈密一帶。


據《拉失德史》記載,馬哈麻汗強迫蒙兀兒人(新疆察合臺蒙古人)歸信伊斯蘭教時,採取了嚴酷的手段。他規定,所有的察合臺人(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都必須接受伊斯蘭教,遵守教規,按時禮拜,並要帶上“纏頭巾”,如不遵循,就要用馬蹄鐵釘入其頭中。因此,他在位時期,大多數蒙兀兒人都皈依了伊斯蘭。這就是我們今天能夠讀到的關於“纏頭巾”最為嚴酷的記載。


也有專家考證,維吾爾這個稱呼,起初是歐洲人叫的,但沒有定論。他們把居住在東疆、南疆各地綠洲裡的居民,稱為維吾爾人。大約在1876年,英國人沙柳,俄國人庫羅帕特金,在新疆進行考察的時候,認為吐魯番、哈密一帶的居民,是回鶻人的後裔,就稱呼他們為回鶻人Uyghur,這個詞音譯過來就是維吾爾。


清未時,維吾爾族中有一位名為郝登榜(維吾爾文名:奴爾伯克)的秀才,精通漢語,擔任過新疆省政府社會處副處長、和田專員。他將維吾爾Uyghur由之前的“畏兀兒”“威烏爾”譯為“威武爾”。

說說新疆維吾爾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1934年8月1日,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成立。這在當時是一個進步組織,在新疆發展很快,不僅創辦平民學校,發展文化工作,辦理印刷業,出版書籍、報刊及各種雜誌事項,還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宣傳教育活動和支援前線運動。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新疆成立了“威武爾教育促進會”,該會沿用郝登榜的譯法。其後不久,該會呈請新疆省政府備案,懇請將“纏回”改成“威武爾”。


民族更名是一件大事,當時,新疆的邊防督辦盛世才要求“反帝聯合會”對此問題進行討論與研究。為此,“反帝聯合會”專門組織召開會議,邀請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參會。會上,大家相繼發言,各抒己見,時任教育部長徐廉指出:威武爾固然好,但不如換成維吾爾較為合適。因為,它表示維護(維)我們(吾)和你們(爾)。它不僅包括民族大家庭和睦相處的關係,還標誌著各民族團結一致,共同建設新疆,保衛新疆,打倒帝國主義。


經過反覆討論,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用“維吾爾”漢譯名稱,譯音準確,涵義深遠,頗為妥切。最後一致通過,並決議以此呈復省府督署審核。

說說新疆維吾爾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1934年,新疆省發佈政府令,決定統一使用“維吾爾”作為漢文規範稱謂,意為:維護你我團結,首次準確表達了“Uyghur”名稱的本意。


以下,是當年頒佈改纏回為維吾爾名稱的佈告。(根據檔案抄錄)

《新疆省政府令改纏回名稱為維吾爾佈告(艾沙譯)》:

——見1934年12月14日塔城《我們的聲音》


查漢(西曆前206-後219)唐(618-905)把居住天山南路的人民,給予種種名稱。清朝(1644-1911)都把他們叫做纏回。新疆威武爾教育促進會呈請本省府正式把纏回改用具有雄武意義的威武爾一名稱。本省府查關於新疆種種書籍,都用畏兀兒一詞此名稱含有畏懼之意,或原系名其種族一部分之稱,有以偏蓋全之嫌。一個民族改變名稱這樣的大事,不便隨便沿用。茲經本府第三次會議,通過用維吾爾三字,此名稱狹義言之,為保護自己民族之意,廣義言之,為保護國家之意,與威武爾一稱亦無衝突處。顧名思義當生愛國家愛民族之觀念。且用此三字譯維吾爾之音,亦較其他字為妥。故以後改稱纏回為

維吾爾,禁用畏兀兒,威武爾等名稱。特此佈告全體人民知悉。


邊防督辦:盛世才

新疆省政府主席:李溶

副主席:和加尼牙孜

說說新疆維吾爾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此外,新疆檔案館珍藏的“新疆省政府民政廳通令第2013號令吐魯番縣”中也有類似記述:“……纏族自漢唐以來,散處於天山以南者,派別頗多,名稱亦極複雜。至滿清中葉改建行省,始統稱之為纏族……本府遍稽史料及省志諸書,該族部滿中只有畏兀兒並無威武爾,當系音近誤譯輾轉訛傳。但畏兀兒系該族中之一部落,以名其全族亦欠妥葉,且更改一名,民族名稱徒泥於古而無深意,亦不足以垂久遠而示來……”並稱:“以此(維吾爾)定為該族名稱,不但毫無牴觸,且顧名思義。

亦可以使該族一般民眾引起合群愛國之心,較之其他名稱殊覺妥善。自此以往,該族即稱為維吾爾族,簡稱為維族。其從前訛為威武爾者一律更正,以免貽誤。”

說說新疆維吾爾族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維吾爾這個詞的本意,就是回鶻Uyghur,後來根據漢語字面的意思,賦予維護民族的意義。所以,它被後來受了泛土耳其主義、泛突厥主義勢力的煽動,多次被新疆反動分裂的極端分子所利用,特別是在1933年11月12日,南疆分裂分子在喀什建立所謂的東突厥斯坦國時,用它的這一解釋作為蠱惑人心的口號。


同樣也是字面上有維護我(吾)與你(爾)團結的意義,所以當時的新疆省政府,用作呼籲各民族團結,對抗“土耳其人”這個帶有分裂意味稱呼的武器,被積極推廣。


因此,在1934年以後,各方雖然理解不同,但普遍都認可了維吾爾這個新的稱呼,新疆省政府正式宣佈。從此,才有了維吾爾族這一正式說法。


自此以後,該族即稱為維吾爾族。


通過以上史料,我們不難看出“Uyghur”的本意: “團結”!它與漢譯名稱“維吾爾”意思又恰好“巧合”,而這種巧合在歷史的長河裡更是一朵絢麗的浪花。


維吾爾,維護你我、保家衛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