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昌勳:把“工廠”建在家裡“制”出易遷新生活

丁昌勳:把“工廠”建在家裡“制”出易遷新生活

隨著3萬多名易遷群眾搬遷入住,靖安新區內逐漸熱鬧起來。在惠民社區,來自彝良縣柳溪鄉的搬遷群眾丁昌勳把“工廠”建在家裡,“制”出了易地搬遷新生活。

丁昌勳:把“工廠”建在家裡“制”出易遷新生活

昭通臺記者 劉璐

我們已經來到了丁昌勳的家中,與其他住戶不同的是,丁昌勳在自己的家中開辦了一個夏季T恤加工廠,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後的這片區域就是客廳,他在客廳裡面放置了一個布料裁床機器,平常的他就是在這裡將一塊塊布料裁成了自己所需要的尺寸。

丁昌勳:把“工廠”建在家裡“制”出易遷新生活

進入主臥,兩臺縫紉機、兩臺坎車、一臺鎖邊機以及各種布料映入眼簾,丁昌勳將“辦公”地點佈置得井井有條。

丁昌勳:把“工廠”建在家裡“制”出易遷新生活

昭通臺記者 劉璐

大家可以看到在我的身後有許多服飾的加工機器,平常丁昌勳就是在這裡將一件件精美的服飾加工而成,最後呢,再在這個熨斗機上將衣服熨平整,一件件精美的衣服就這樣產生了。

1991年出生的丁昌勳,有六兄妹,他排行老三,哥哥姐姐已各自成家。由於父親殘疾,家庭貧困,丁昌勳上完小學5年級後就輟學了,十幾歲便外出到浙江省桐鄉市一家服裝廠打工,在工廠的7年時間裡,勤學肯幹的他學得了一手嫻熟的製衣手藝。

丁昌勳:把“工廠”建在家裡“制”出易遷新生活

昭陽區靖安新區搬遷群眾 丁昌勳

以前我是學服裝專業的,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在外面拼搏打工了幾年,每年收入也不是很高,基本上只能維持生活,我就想自己努力回家來自己搞一個小型的加工廠。

搬遷前,丁昌勳一家在老家以種玉米為生,每年喂兩頭年豬宰殺後改善生活,喂一頭黃牛賣了貼補家用,住的房子是祖輩們1958年修的土木房,70年代借給村集體當公房炕玉米被壓成了危房,因每年的收入只夠解決全家多口人的溫飽,所以一直未能翻修。

丁昌勳:把“工廠”建在家裡“制”出易遷新生活

2018年3月,包保丁昌勳家的鄉村幹部上門動員他們免費搬遷到靖安安置區,全家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今年2月23日,他們一家6口人搬到了靖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

昭陽區靖安新區搬遷群眾 丁昌勳

我做夢都沒想過會這麼好的條件,在我家裡面開一個小規模的加工廠這種形式,我很感謝我們國家的這個政策。

丁昌勳:把“工廠”建在家裡“制”出易遷新生活

開一家自己的“服裝廠”,一直是丁昌勳這些年來的願望。以前沒有房子,也沒有資金,如今他們家在靖安新區免費分得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除了廚房和幾間客房用於日常生活起居外,客廳和主臥可以騰出來使用。他和父母商量後,便邁出了開“服裝廠”的第一步。

昭陽區靖安新區搬遷群眾 丁昌勳

總共我就借了5萬多塊錢,買的設備,是從浙江台州那邊聯繫廠家發過來的。我剛開始拿的面料是在廣東那邊拿過來的。

丁昌勳:把“工廠”建在家裡“制”出易遷新生活

目前,丁昌勳的“服裝廠”雖然剛剛起步,但他已經聯繫了天津的朋友幫忙找批發商,同時也在本地遍尋銷路,等衣服做好通過驗收合格後就批量生產。

昭陽區靖安新區搬遷群眾 丁昌勳

跑一下昭通市場鄉鎮,另外我就是找朋友找我堂弟在天津,他們有直播帶貨的,幫我帶一下這個貨,如果代銷貨成功,我就擴大下一步的生產量,招人跟著生產這一塊。

來源|昭通臺 王琴 楊金飛 劉璐

審核|楊宇航

編輯|金昌文

丁昌勳:把“工廠”建在家裡“制”出易遷新生活
丁昌勳:把“工廠”建在家裡“制”出易遷新生活丁昌勳:把“工廠”建在家裡“制”出易遷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