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與人文主義

我們總習慣於將那些理工科男專注於技術工作而忽略人之為人精神層面的弱點,稱之為“人文精神缺失”,進而鼓吹“在大學裡就要進行人文主義教育”,使其畢業後脫離那種功利性工具主義精神的猥瑣,具有更高的眼界和胸襟。這在當今的社會氛圍下,無疑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十日談與人文主義


十日談與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是一種基於理性和仁慈的哲學理論的世界觀。作為一種生活哲學,人文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啟示,並通過理性推理來指導,人文主義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礎,以仁慈博愛為基本價值觀。個人興趣、尊嚴、思想自由、人與人之間的容忍和無暴力相處等,都是人文主義內涵範疇。人文主義一般與宗教的信仰和傳統相結合。在中國我們所說的人文主義,更多是指“世俗的人文主義”。世俗人文主義,起源於文藝復興時代,橫掃中世紀歐洲大陸的黑死病,動搖了宗教得以立根的基礎:教會對疾病手足無措,而且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使一直活在恐懼下的人們,開始對信仰感到失望,進而失去信心。在那種動盪的天災壓力下,信仰幻滅的人們往往具有一種學術上稱為“人類精神的逆反形式表達”具體表現為:大奸似忠、大愚若智、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嚴肅若輕浮。大悲者以笑謔嘲弄命運,以過分的歡笑來掩飾極度的哀傷.正是在這種情緒下,意大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完成了《十日談》短篇小說集。它是世界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全部小說充滿了諧謔和粗俗的玩笑,整個像是一出鬧劇,看似荒誕不經,卻是突破禁忌對當時教會的虛偽充滿了諷刺和嘲笑,重視人間的幸福,歌頌人性的解放、反對虛假的禁慾,讚美人間真摯的愛情和婚姻。她將人性的解放和對現世美好的追求,以高超的文筆,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反襯出宏偉的帷幕下,充滿了謊言、自大、欺詐、輕狂和虛假的行為。


十日談與人文主義

喬萬尼.薄伽丘

中國在遠古時代就有人文精神的雛形,在《易經》中已經有明確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概意思是觀察天空,日月星辰的運行,可以掌握時間的變化;通過觀察人情世故、風俗習慣、信仰等,施行教化改造和引導,有效控制地域空間,成就天下一統。“進而又在《周禮》中提出“敬天愛民”確立了民為大地(坤)的思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以後的儒家更是以“仁”“義”“民為貴,君為輕”確立了中華民族的人文主義思想。

十日談與人文主義

無獨有偶,在人類文明的另一端,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也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從而成為西方人文主義的源頭。人之所以區別於其他萬物,主要是因為人類具有理性,而理性是使人成為萬物之靈的原因。理性所抗拒的是中世紀的矇昧和黑暗,喚醒了人類所本有的清明,理性給人類帶來了:

(1) 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在世界上建立人的王國。

(2) 人定勝天,由科技去駕馭和征服自然。

(3) 自我拯救,通過科技去脫離人生的困境。實現人類的終極自由。

但是人類歷史已經不斷證明:單憑理性是不可能成為人類終極的道德標準:理性的普世性只在其思考形式(邏輯、數學),而不在其內容。理性在打破宗教和教會對人類的壟斷後,自己也成為僵化的教條。

一場疫情也無情的打破了對理性的崇拜,但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行走到今天,也真是仰仗於理性的恩賜。願人類恢復理性本有的清明,以“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護佑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


十日談與人文主義

愛因斯坦


十日談與人文主義

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