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作者:肖愛樹


愛國衛生運動興起於1952年,在歷史上曾為防控霍亂、鼠疫、天花、血吸蟲病以及SARS等傳染病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世衛組織譽為 “中國的國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國各地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不僅有效地改善了環境衛生狀況,為疫情防控奠定了良好基礎,更通過廣泛的社會發動,形成群防群控、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


那麼,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愛國衛生運動,最初是由誰倡導發起的?衛生運動之前為何加上愛國二字?講衛生和愛國之間又有什麼聯繫?翻開塵封的檔案,我們為您講述那些與“愛衛”有關的防疫往事……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上海市徐彙區北平民村居民集體清掃街道

(上海市檔案館藏)


毛主席批示的衛生工作文件


新中國成立以後,全國衛生防疫工作遵循“ 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 的三個原則,以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20種傳染病作為防治目標,以對國防和經濟建設威脅最大的天花、鼠疫、霍亂作為防治重點,這也被看作愛國衛生運動的初始階段。


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衛生工作並制定今後衛生工作的任務,1951年4 月衛生部召開了全國防疫會議。會議在肯定已有成績的前提下,認為過去的衛生防疫工作還存在不少缺點:首先只抓住一些烈性傳染病作為重點而忽視了其他傳染病的防治;其次從地域上講,只注意了老疫區而忽視了散在的不常發病的地區;三是群眾性的防疫工作做得不普遍;四是鼓勵醫生下鄉防疫的工作做得不夠;五是還沒有克服重治療輕預防的舊醫學觀點。


因此,會議認為,今後的防疫工作必須使技術與群眾運動相結合;必須加強對防疫人員群眾觀點的教育;必須加強對群眾宣傳教育的工作,使群眾自覺自願地參加防疫運動。只有這樣,才能使衛生防疫工作普遍和深入到家喻戶曉的程度。


據衛生部副部長賀誠於1951年9月6日寫給中共中央的《二十一個月來全國防疫工作的綜合報告》記載:


在新中國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裡,衛生部門已在17000多人口中種了牛痘,東北、內蒙古平原、河北、江西、陝西、福建、天津、武漢等地,1951年天花發病人數平均較1950年減少了一半以上;為了控制鼠疫的蔓延,衛生部門在8個鼠疫中心地區,均設立了防疫所,發動群眾捕鼠減蚤,並進行預防注射;為了制止霍亂及其他傳染病的流行,我國加強了交通檢疫,加強檢驗以期及早發現病人,厲行飲水消毒和改善環境衛生以杜絕傳染途徑,早期預防注射以增強免疫力;為了機動使用防疫力量,衛生部在全國組織了

125個防疫隊,6000名衛生工作者深入災區、疫區、治淮工程區,開展群眾性的衛生防疫工作;為了防治血吸蟲病,在長江流域成立了18個防治站(所)......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防疫隊醫生在為孩子打預防針


9月9日,毛澤東主席看了三天前賀誠上報中共中央的《二十一個月來全國防疫工作的綜合報告》後,以中共中央的名義親筆寫了批語,轉發給縣以上各級黨委。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1958年,毛主席在杭州市小營巷視察衛生工作


批示中說:“中央認為各級黨委對於衛生、防疫和一般醫療工作缺乏注意是黨的工作中的一項重大缺點,必須加以改正。今後必須把衛生、防疫和一般醫療工作看作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極力發展這項工作。” 批示同時強調:“必須教育幹部,使他們懂得,就現狀來說,每年全國人民因為缺乏衛生知識和衛生工作引起疾病和死亡所受人力畜力和經濟上的損失,可能越過全國人民所受水旱風蟲各項災荒所受的損失,因此至少要將衛生工作和救災防災工作同等看待,而決不應輕視衛生工作。”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對衛生工作親自擬稿批轉的第一個文件。它為新中國的衛生工作給出了明確定位,也為此後的愛國衛生運動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為抵禦細菌戰,全國人民緊急行動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從1952年1月開始,美國侵略者秘密地在朝鮮北部和我國東北、青島等地撒佈大量帶有鼠疫、霍亂、傷寒和其他傳染病的動物和昆蟲,企圖以細菌戰製造疫區,削弱中朝軍民的戰鬥力。一時間,鼠疫、霍亂、傷寒等10餘種傳染病在我國東北、青島和朝鮮肆虐。


為了抵禦美國的細菌戰,1952年3月14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召開政務院第128次政務會議,決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後改稱為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領導和組織反細菌戰,加強防疫宣傳工作,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人民防疫運動。接著,全國各大行政區及沿海省市也先後成立了防疫委員會。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宣傳畫《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在黨中央和政務院的號召下,全國人民緊急行動起來,迅速掀起了以反對美國細菌戰為中心的人民防疫運動。當時的主要任務是消滅傳播鼠疫、霍亂、傷寒等傳染病的病媒害蟲。由於這場人民防疫運動是為了粉碎美國的細菌戰而發動,是保衛祖國的一項政治任務,所以它被人民群眾稱為愛國衛生運動,並很快得到了黨中央的認同。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上海的街道里弄發動了廣泛的群眾衛生運動

(上海市檔案館藏)


愛國衛生運動由此興起,規模空前。據不完全統計,短短几個月內僅山東省和北京、天津、重慶三市,參加環境衛生大掃除的人民群眾就達1400餘萬人。吉林省50%到60%的農民都能夠定期進行環境衛生大掃除。通過這一行動在全國各地的全面開展,許多地方衛生面貌煥然一新。


在滅蠅、捕鼠方面:截至當年6月底,據不完全統計,僅浙江省和北京、天津、瀋陽、撫順、鞍山、本溪、南京、濟南、青島等市滅蠅達10億多隻,捕鼠在150萬隻以上。


在清除垃圾、汙水和整理水源、修建公共廁所方面:瀋陽市3、4兩個月共疏通汙水溝748公里;松江省(後併入黑龍江省)27個市、縣在3到4月份改造和修建了13.5萬多個廁所;天津市截至5月底填平或消毒汙水坑的面積達4000畝,堵塞鼠洞、樹洞42萬多個;山東、河北兩省到6月中旬已清除垃圾180.7萬餘噸;重慶市截至6月底已疏通水溝670公里;吉林、黑龍江、遼西等地農村的大部分水井都加了蓋。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學生們聚在一起寫愛國衛生運動決心書

(上海市檔案館藏)


在公共服務行業方面:各大城市中,飲食、肉攤、旅館、浴池、理髮等行業的衛生設施,在衛生機關的教育、督促和管理下,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大部分店鋪不僅安裝了紗窗、紗門,還在食品上安放了防塵防蠅蓋,許多店員也穿上了白色工作服,戴上了口罩。


在家庭衛生方面:許多家庭經常清理畜圈、廁所,把室內外打掃得乾乾淨淨。


在個人衛生方面:廣大人民群眾做到不喝生水、不吃冷食,勤洗澡,經常清洗衣服和被褥等。由此可見愛國衛生運動不僅提高了群眾的健康水平,還起到了移風易俗的作用。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衛生習慣宣傳畫


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愛國衛生運動取得了顯著效果。截至1952年12月底,全國清除垃圾、糞便1.6億多噸,填平汙水坑4000餘萬立方米,修下水道3.3萬餘公里,疏通溝渠28萬餘公里,新建及改良水井130餘萬口,捕鼠1.2億多隻,消滅了大量的蒼蠅、蚊子、臭蟲等害蟲。


鼠疫、霍亂、瘧疾等基本得到控制


195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發佈《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其中,第26條規定,從1956年開始,分別在7年或者12年內,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滅危害人民最嚴重的疾病;第27條“除四害”規定,從1956年開始,分別在5年、7年或者12年內,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滅老鼠、麻雀、蒼蠅、蚊子(自1960年起,麻雀從“四害”名單中被移出,臭蟲被列入“四害”)。


中共中央把愛國衛生運動寫進農業發展綱要,標誌著愛國衛生運動被納入到了國家的中長期發展規劃,開始從突擊性的運動向經常性運動轉變,從粉碎細菌戰向消滅疾病轉變,從保家衛國向移風易俗、改造國家轉變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1958年,毛主席視察四川省農村衛生時,

拿著蟑螂標本,問娃娃們認不認識這是害蟲


在中央和各地的廣泛發動下,人民群眾在傳染病多發季節和節假日,以日常和突擊相結合的形式,開展衛生大掃除、消滅四害和處理汙水的各項行動。據統計,長期參加愛國衛生運動的群眾,在城市約佔90%,在農村約佔60%。


北京的龍鬚溝、南京的五老村、上海的橫浜河和天津的金鐘河、牆子河、赤龍河、四方坑等,都是有名的蘆葦叢生、蚊蠅成團、又髒又臭的河渠或水溝。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1952年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以後 ,這些地方的環境衛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如南京的五老村,過去被群眾稱作“苦惱村”。經過大力治理後,“苦惱村”終於變成了整潔的“歡樂村”。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人們在碼頭消滅蒼蠅

(上海市檔案館藏)


隨著愛國衛生運動的發展,幾種烈性傳染病到1956年基本上得到控制:曾有100多年流行史的霍亂未再發生。由於普種牛痘,天花除少數邊疆地區還有個別發生外,已近絕跡。曾長期流行於內蒙古、吉林、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廣東等省區的鼠疫,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年間也先後不再發生。其他一些傳染病的發病率也呈明顯下降的趨勢,如斑疹傷寒發病率1956年比1951年下降了89%,迴歸熱發病率下降了91%。


當時血吸蟲病流行於長江流域12個省市的350個市、縣,患者近1000萬人。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即開始注意血吸蟲病的防治。到1957年第一季度,全國已治療血吸蟲病患者76萬人。消滅血吸蟲病的中間宿主釘螺的工作也有很大進展,僅1956年滅螺面積就達10億平方米。到1959年,全國共治療血吸蟲病人490多萬,達病人總數700萬人的70%,其中約350萬病人已經治癒。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防疫宣傳畫《預防瘧疾 保護健康》


瘧疾在我國有著長期的流行史。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在瘧疾流行省區建立專門防治所(站)49個、專門防治組72個,每年生產治瘧藥品數十噸。再加上其他抗瘧中藥,每年有大量病人得到治療。以曾被稱為瘴瘧之區的雲南芒市為例,1952年發病率為70%,到1956年已降至6%。至1958年底,全國722個縣、市基本消滅了瘧疾。


黑熱病流行於長江以北的廣大農村,涉及16個省、市、自治區。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成立專門防治機構24個,培訓了1萬多名防治人員。經過積極防治,截至1956年,全國已治療黑熱病患者50餘萬,到1960年就達到了基本消滅黑熱病的要求。


“真正達到家喻戶曉、人人動手的程度”


1957年10月,中共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愛國衛生運動的任務,即會議討論並通過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所提出的“除四害、講衛生”,而“除四害、講衛生”的根本要求,就是要達到“消滅疾病,人人振奮,移風易俗,改造國家”的目的。


為了響應中共八屆三中全會的號召,愛國衛生運動再次走向高潮,許多地方的黨政負責人親自向群眾作宣傳,一起共同參與。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在上海外灘舉行的一次愛國衛生宣傳活動中

浙江越劇一團宣傳隊正在為群眾表演

(上海市檔案館藏)


1957年12月18日,上海市人委召開了行政會議和各區電話會議,佈置了開展以“除四害”為中心的愛國衛生運動,要求領導幹部帶頭參加突擊。12月19日,中共上海市委、市人委、市工聯、團市委、市婦委、衛生局等機關團體負責人和幹部1000餘人組成了100個突擊隊,深入到17個區38個單位進行了半天的“除四害”突擊活動,在全市人民中做出了表率。隨後,全市立即掀起了群眾性的冬季愛國衛生運動。通過清除垃圾、堵竹節、挖蛹等工作,到1958年1月,全市比較嚴重的蚊蠅孳生地得到了初步治理。


1958年 1月3日,中共中央發出毛澤東起草的關於開展以“除四害”為中心的冬季愛國衛生運動的通知,要求“各地尚未動員的必須立即動員起來”,做到家喻戶曉。1月5日,毛澤東視察了杭州市小營巷的衛生工作並予以肯定。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杭州市小營巷居民把巷子掃得乾乾淨淨


2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除四害講衛生的指示》,強調要在春夏兩季把這一運動發展到“真正達到家喻戶曉、人人動手的程度”。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各地人民群眾積極參加愛國衛生運動。


安徽省在1958年1月14日到2月4日,滅麻雀3210多萬隻,滅鼠4900多萬隻,滅蠅120多萬盆,滅蚊20多萬盆,挖蠅蛹120多萬斤,清除垃圾4億多擔。河北省蠡縣發動了5萬黨團員、青少年和近10萬群眾投入運動,以青年骨幹組織了218個戰鬥兵團、1054個突擊組、2340個偵察組和156個火槍隊,併成立了20個聯防部,分區捕滅四害。從1957年12月中旬到1958年1月中旬,蠡縣基本上消滅了老鼠和麻雀並在兩萬多個菜窖和暗室中消滅了越冬蚊蠅。在河南、山東、北京、上海及其他省市也出現了規模宏大的“除四害”隊伍。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北京市西單南長街居民周永泉

向街道幹部們介紹用臉盆捕鼠的經驗

(《北京日報》 高宏攝)


對人畜糞便進行管理的“廁所革命”


新中國成立初期,鄉村環境普遍不整潔,不少農村人畜同居,人無廁、畜無圈的現象極為普遍。自從愛國衛生運動開展之後, 各級政府就特別注重做好糞便、垃圾、汙水的管理和利用,其中做好人畜糞便管理的“廁所革命”,便成了當時除病滅害的一項重要舉措。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當年的農村廁所


各地衛生防疫機構和醫學科學研究部門, 加強了對糞便管理工作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指導, 經常組織人員深入基層, 研究糞便、垃圾、汙水的管理與利用問題、廁所的修建問題、牲畜欄圈的改良問題以及糞場的佈局問題等。


河北省最先提倡糞便泥封、堆肥發酵的無害化處理,到1960 年秋季全省已有1 萬多個生產隊實行糞便無害化處理。河南、山東、遼寧、四川、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寧夏等省區和北京市、上海市, 都劃撥出專門經過無害化處理的糞便來施肥的試驗田, 並召開現場會議, 發佈了指示和規定, 舉辦了糞便管理人員訓練班, 使這一工作逐步展開。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吉林通化一個經過改造的廁所


至1960 年代初, 對人畜糞便進行管理的“廁所革命”已初見成效。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 絕大部分地區都基本上做到了人有廁,畜有圈, 禽有窩。過去一些人畜同居的地方開始人畜分居, 過去根本沒有廁所的地方建起了廁所, 從而改善了城鄉衛生環境狀況。


第二, 廣大群眾初步養成了管理糞便和垃圾的習慣, 隨地大小便、亂倒馬桶、亂丟垃圾的現象大大減少。有些城市已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和汙水、廢水的綜合利用, 使有機垃圾和汙水變為肥料, 從而增加了肥源。


第三,很多地區改變了露天堆放糞便和使用鮮糞施肥的陋習, 開始採用泥封堆肥、挖坑堆肥、密閉貯糞和修建防病廁所、雙坑廁所等方法, 對糞便、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 從而減輕了糞便對水源、土壤和空氣的汙染, 減少和防止了肥分的流失。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在愛國衛生運動中面貌一新的安徽農村

(上海市檔案館藏)


如今,愛國衛生運動已走過了68個年頭。針對不同時期的突出衛生問題,我國政府先後開展了除四害、兩管五改、五講四美、環境整治、衛生創建、健康促進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國居民健康指標得到持續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歲提高到2018年的77歲,嬰兒死亡率由200‰下降到6.1‰,孕產婦死亡率由1500/10萬下降到18.3/10萬。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愛國衛生運動更凸顯其全民參與的凝心聚力作用,也或將因戰“疫”的持久性而愈加常態化。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雜誌編輯:王良鐳

新媒體編輯:周曉瑛、陸聞天

排版:王冰倩


本刊稿件均為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檔案春秋”微信號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部分未署名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

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使用不當情況

請相關權利人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聚焦城市記憶、留存城市發展、傳承城市歷史。我們架起檔案為民服務的橋樑,講述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養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這裡是上海市檔案局(館)政務微信平臺。

反細菌戰、除四害、廁所革命:愛國衛生運動的最初歷史,你是否瞭解?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檔案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